✔ 最佳答案
城門河,又稱城門河道,是香港沙田區的一條河流。城門河兩旁建有不少多層住宅大廈,亦有一些商業及工業大廈,並有多條橋樑橫跨城門河,方便居民往來兩岸。1980年代,城門河曾經受到鄰近工業區及住宅等排出的污水所污染,河水完全不適合任何生物生存。港英政府於1988年開始實施多項措施,以改善城門河的水質。
★改善措施包括禁止任何廢水排放到城門河,禁止沙田區居民飼養禽畜,亦把區內所有鄉村的污水,排放到沙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政府亦把沙田濾水廠的明礬淤泥收集,加以處理,及把經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污水排放到維多利亞港。近年,政府亦在文禮閣附近興建了一條約250米長的人工河堤,及挖掘由香港體育學院至文禮閣的一段城門河河床,以減輕該處的污染及異味情況。
★為降低城門河集水區的污染量,當局正展開渠道接駁計劃,為沙田眾多未敷設污水渠的鄉村接駁污水渠,阻截未經處理的住宅污水流入城門河。初期實行計劃時,由於技術及土地問題,有村民反對這計劃,但成功接駁渠道後,村民 (例如大圍村) 已對計劃表示信心。這計劃現時的進展令人滿意,至今沙田區 4 條剛敷設新污水渠的鄉村中的500幢村屋,約有55%已完成渠道接駁到戶工程,另有28%快將完工。到了2001/02年,城門河的生化需氧量可再減少每天600公斤。
★環境保護署一向在沙田區嚴厲執法,遏止非法向城門河集水區排放污水,目前已差不多全面除去區內工商業排放污水入雨水渠的情況。我們在一九九七年進行了大約700次巡查,共採取20項檢控行動。
★環境保護署已進行研究,以期制定最具成本效益和符合環境標準的方法,解決污染沉澱物的問題。這項研究對各種改善技術的適用性進行評估,有關的技術包括曝氣、場內生物處理、化學處理、場外處理、挖泥及其他工程方法等等。鑑於生物處理是頗新的技術,從未按城門河的規模在香港試行,所以當局進行了一項實地的試驗計劃,以確定這項技術的適用性和效用。試驗計劃為期 3 個月,結果顯示,採用這項技術後,城門河經處理沉澱物的有機污染量下降,發出的臭味也減少。
★要長遠改善和維持城門河的水質,必須成功實行一系列措施,包括接駁排污渠,在污染源阻截污水流入;嚴厲執法,遏止非法排污;實行建議的沉澱物改善工程;持續進行環境監測;以及對即將開始的改善工作進行環境評審。
城門河發出臭味,是因為河道在過去被有機物(禽畜廢物、住宅污水)污染,污染物沉積在河床上並分解,造成水中氧氣減少。雖然城門河近年的污染問題已大為改善,但原生河床底泥中的微生物,在缺氧情況下分解有機物質,會釋放出惡臭的硫化物,這就是臭味的來源。
這些措施成效顯著,城門河的水質逐漸得到改善。自1993年開始,水質指標由普通轉為良好,河裡亦開始發現魚類及無脊椎動物。1987年城門河的有機污染物生化需氧量約每天9,000公斤,1997年底,城門河的污水排放量減少接近90%,生化需氧量已降至大約每天1,05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