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香港食物

2010-02-27 11:03 pm
找到=最佳
GOOD=最佳

回答 (4)

2010-02-28 10:29 pm
✔ 最佳答案
1) 辣魚蛋

街邊篤魚蛋是五六十年代產物。當時街邊麵檔價廉,為減成本,便用潮州白魚蛋的下欄,或不太新鮮的魚肉,溝勻再以油炸熟做 不料大受歡迎,成為香港街頭小食的台柱。每天可銷出15,000粒魚蛋,銷量驚人。



2) 用瓦砵盛的砵仔糕

本是四邑地道街頭小食,酬神祭祖也必備此糕點。生隆特別自台山運來砵仔做糕。缽頭的的骰骰,直徑只有兩吋,容量小,受火力便均勻,不似大碗因火力不均造成邊硬中間軟的現象。而且瓦砵煮得愈多愈吸味,用舊瓦砵煮來的糕,會特別香些。



3) 雞蛋仔

五十年代雞蛋仔已經出現。當年小販都用炭爐,手持兩塊重重的生鐵,夾蛋漿燒。近年的雞蛋仔已轉用石油氣爐,鐵夾也輕了。



4) 臭豆腐

本來是浙江紹興的傳統小食,在上海一帶處處可見。臭豆腐之所以奇臭無比,全靠把厚豆腐連「臭滷」(發酵液)及水分,放入密不透氣的容器內發酵而成。



5) 碗仔翅

碗仔翅雖不是真魚翅,但起源卻真的來自魚翅。四五十年代在廟街榕樹頭一帶,街邊檔用俗稱「倒餿水」,即酒家食剩的翅頭翅尾,開豆粉水、落味精、豉油等去賣。今日的碗仔翅當然已由鋪頭自己煲自己調校,沒有魚翅,卻有粉絲。




7) 糖蔥餅

在香港至少有八十年歷史,它之所以叫糖 餅,因夾在薄餅的糖 有如一段段蔥白,是幾十年前小孩子的平價零食。




11) 炒栗

炒栗子本是天津的街頭小食,五六十年代許多北方人南來香港,炒栗子便傳到香港來。今時今日的炒栗子已慢慢被機器取替。



12) 馬仔

香港六十年代賭馬已大盛,馬迷流行一句「食馬仔,贏馬仔」的意頭口號,馬仔更成普羅大眾的至愛零食之一。其實馬仔叫「薩其馬」,本是喇嘛點心,在清朝時傳入中國。起初馬仔常見於北京的點心鋪,後來才漸漸傳到廣州及香港。



13) 麥芽糖夾餅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貧窮小孩的家庭零食是用筷子往手掌般大的小瓦缸挑一圈麥芽糖,夾 兩塊餅乾來吃。近十多年都不見有小朋友吃這種小吃。









20) 豆腐花

有一千年歷史的豆腐花很可能是中國最古老的甜品之一。由從前用籮吊 嗌賣,到後來有豆品廠自己製造,再發展到涼茶鋪、糖水鋪都有得食。




22) 龍鬚糖

原名銀絲糖,傳說是宋代皇帝喜愛吃的其中一款甜點。因為龍代表皇帝,而糖表面又有一層層似龍鬚鬢的糖絲,所以亦有龍鬚糖的稱號。



23) 白糖糕

話說明朝時順德倫教有個小販姓梁,蒸鬆糕時失手,粉質下墜,鬆糕不鬆。但人人皆食後都覺清爽膩滑,結果很快售罄。梁將錯就錯改以白糖炮製,蒸出晶瑩潔白的「白糖倫教糕」,後稱白








27) 蛋散

蛋散的散字正寫為「餚」,此字在一千年前的中國便有,證明歷史源遠流長。

傳統的糖蛋散是以麵粉、筋粉、雞蛋和豬油搓成,扭成蛋散狀落油鑊炸,攤凍蘸開過水的麥糖便可吃。在滿屋發現這個糖蛋散,外形與傳統的完全相同,但做法則有點分別,蛋散蘸的是麥芽糖混合蜜糖,不太甜又無咁油膩,蛋散鬆化香口,別有風味。





28) 格仔餅

由於格仔餅主要的用料是蛋漿,檔主為了增加蛋香,特別用上蛋味重的北京蛋,特別分量也增多,平均一「底」便有大半隻蛋。焗的時間也有規定,約焗4分鐘便會「起」出來,否則會變得硬繃繃。吃時加上牛油、花生醬、煉奶和砂糖,是傳統70年代的食法。





30) 煎釀三寶

「煎釀三寶」通常是在魚肉釀茄子、尖椒、圓椒或豆腐中任選三種。一般人以為魚肉愈多愈好,其實做得好吃也講比例,一分魚肉三分菜的比例口感便最佳。魚肉以要手打、入口彈牙為之正。



31) 丁丁糖

舊時成都走街串巷賣白麻糖的小商販都有一種特制的行頭———小鐵錘一把,外加一塊J型小鐵板,既是分割麻糖的專用工具,又是招攬顧客的特殊道具。成都人以它們敲打出來的“叮叮當”的諧音,將白麻糖起名為“丁丁糖”
2010-02-28 12:56 am
麥芽糖夾餅

麥芽糖夾餅是港澳、臺灣的一種街頭小食,在臺灣,一般以麥芽餅稱之,而臺灣閩南語以麥芽告餅稱之,以兩塊餅乾或特製煎餅夾著繞著小木(或竹)支的麥芽糖就成為麥芽糖夾餅。以前是港澳及臺灣受歡迎的街頭小食,但現時已不常見,在港澳地區,僅於以懷舊作為賣點的香港旅遊景點(如大澳)和澳門的白鴿巢公園前地、二龍喉公園前的商鋪前等地有售;在臺灣亦不常見,通常僅見於民俗攤位、部分傳統菜市場、及部分夜市攤位,但能見度略高於港澳。

基記麥芽糖伯伯

在澳門沿著俾利喇街再向上走,到高士德大馬路交界,在銀行門口會有一位在推車仔的伯伯賣麥芽糖夾餅(有時也會在白鴿巢公園前地等地方出現)。車上有一個大麥芽糖缸,能製造許多麥芽糖夾餅。麥芽糖夾餅分兩個價錢。大的三元一個而細的兩玩一個,伯伯會熟練地將竹筷子撩上麥芽糖再夾塊威化餅而做成具風味的麥芽糖夾餅。在澳門,基記麥芽糖伯伯幾乎是無人不識的,成為了澳門的一種地方特色。

甘草欖

甘草欖又稱飛機欖,最先出現於廣州,之後來到香港,用鹽及甘草等藥材醃製造而成,甘草味濃,酸中帶甜,不易變壞,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甘草欖的流動小販斜背著欖型的容器,在民居街上沿途叫賣,當時的唐樓高度有限,只得數層,買者由陽台上扔錢給街上的小販,而小販則扔給買家甘草欖,訓練有素,如放飛機仔,因此有飛機欖的別稱。

燒仙草

涼粉是華南地區著名的小吃之一,又稱燒仙草,涼粉的外觀和口味均類似粵港澳地區流行的另一種小吃龜苓膏,但做法、材料等均不同。

涼粉是仙草汁冷卻後結凍,體積約略在20立方公分正立方體鐵桶盛裝黑色軟凍凝固體。放入冰箱可讓結凍過程加快。台灣新竹縣關西鎮盛產仙草植物,加工製成關西仙草凍,分銷菜市場及冰品店販賣。

龍鬚糖

龍鬚糖原名銀絲糖,餡料包括糖膠、花生、芝麻和椰蓉,原是中國民間傳統小吃。
龍鬚糖的糖絲是由糖膠像拉麵條般拉出來。直到糖絲變白後,才加入餡料。傳說宋代有一個皇帝吃了銀絲糖之後覺得很好吃,成了喜愛吃的其中一款甜點。後來老百姓都知道原來皇帝也吃銀絲糖,便改名為龍鬚糖。因為龍代表皇帝,而鬚就是拉出來的絲,這個名字亦一直沿用至今。

糖蔥餅

糖蔥餅,是中國傳統民間特色小吃之一,最遲出現在清朝,以煮熔的蔗糖或麥芽糖拉打成白色的中空條狀,狀似蔥白,故名「糖蔥」,沒有蔥的成份。然後用燒熱的刀切開糖蔥,製作考究的糖蔥,每個有272個孔。

糖蔥餅流行於福建和廣東潮汕地區,後來流傳至香港、台灣等地。使用類似春卷的白麵皮,捲了糖蔥和一些餡料,甜的有椰絲、芝麻及麥芽糖等,鹹的有菜脯、芫荽、蔥、蒜等。

鹽焗鵪鶉蛋

鹽焗鵪鶉蛋是香港街邊小吃,有些更伴炒栗子同賣。鵪鶉蛋用炒過的粗鹽烘焗,約大半個鐘便入味,鵪鶉蛋入口軟滑帶蛋香。

白糖糕

白糖糕,又稱倫教糕,是廣東珠江三角洲及香港地區使用白米及白糖製成的傳統小吃。

大菜糕

大菜糕,台灣稱菜燕或洋菜凍,是一種甜品,製法簡單。入口冰涼爽滑,是夏天消暑小食之一。

現時,大菜糕除原本味道外,近年演變出很多不同口味如菠蘿、蛋花、三色(印尼椰汁風味)、巧克力、綠茶等。

薩其馬

薩其馬是一種源於滿洲的糕點,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由滿族人引入北京後風行全中國。「薩其馬」是滿語的漢語音譯。

叉燒酥

叉燒酥為一種中國民間傳統其中一碟具代表性的點心、小吃之一。由於是烤的,所以它比其他點心較為乾身,切開後露出叉燒餡料,滲發出陣陣叉燒的香味。
叉燒酥的溫度是優劣的關鍵,凍冰冰的叉燒酥,吃的只是油膩的感覺,所以叉燒酥只可以熱吃.

危機點心

食環署之前化驗了市面七十五種常見的中式點心,例如叉燒酥、山竹牛肉等,發現不少點心的脂肪總量、飽和脂肪和鈉的含量偏高, 增加慢性病的危險,例如引致心血管系統疾病、血壓上升等。

飽和脂肪含量最高的全為甜點,首位是椰汁馬豆糕,叉燒酥居次。

牛脷酥

牛脷酥是中國廣東油器的一種,甜味,因形狀像牛的舌頭(粵語稱為「脷」)而得名,以麵粉及砂糖混合後油炸而成。牛脷酥常見於香港的粥品店,因很多人都將之與粥一起吃。

光酥餅

光酥餅是香港地道小吃,是廣東西樵大餅的變種。口感鬆軟,比較乾爽。主要材料包括麵粉、糖、泡打粉、栗粉、雞蛋、水及臭粉。

番薯圓

蕃薯圓是湯圓的新創意食材,將原來麵粉湯圓加入地瓜漿,煮製造甜湯;因為加入地瓜漿、樹薯粉,所以蕃薯圓呈現半透明晶瑩剔透光澤,格外有嚼勁,在台灣幾乎已取代小湯圓,與芋圓製作相同,也可與芋圓同煮。

外觀和食用方法

加龍眼(桂圓)乾、蓮子同煮再予冰凍,成為消暑甜湯。

或是加花生仁,成花生蕃薯圓。

冬天加薑汁,趁熱吃喝保暖營養。

通常是台菜宴席最後一道菜甜湯,去油解膩。
參考: --
2010-02-27 11:14 pm
甘草欖又稱飛機欖,最先出現於廣州,之後來到香港,用鹽及甘草等藥材醃製造而成,甘草味濃,酸中帶甜,不易變壞,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甘草欖的流動小販斜背 ... 當努爾哈赤品嚐就便大力讚賞,並把這種食物名命成「薩其馬」。 沙琪馬源自回族。
街頭小食如:魚蛋、砵仔糕,雞蛋仔或薄餅.
而「傳統」的叮叮糖,是用一個書桌般大的鐵箱.叮叮糖最少也有一百年的歷史了,叮叮糖由廣東省傳入,到了六十年代,才被人發揚光大。而「傳統」的叮叮糖,是用一個書桌般大的鐵箱,放一個個像大波板糖形狀的叮叮糖,用類似鐵鎚的工具敲碎,變成一粒粒不同形狀的糖塊。而傳統的口味是薑味,而新款的叮叮糖,那些朱古力味、芒果味等等,不但味道不同,連口感也不同。可能是製作材料上有所不同吧!
2010-02-27 11:04 pm
^^= =)人(=-=-3-

2010-02-27 15:05:19 補充:
= =快D OK?
O5OK


收錄日期: 2021-04-15 21:56: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227000051KK0087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