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國歷史名將
曹操(155~220)
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 政治家和文學家。 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父曹嵩,為宦官曹騰養子。曹操官至丞相,封魏王,謚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武皇帝,史稱魏武帝。曹操自幼機警,有膽識。東漢靈帝熹平三年(174),以孝廉推舉為郎,任洛陽北部尉,入仕途即與祖輩所從屬的宦官集團針鋒相對。中平元年(184),出任騎都尉,參與鎮壓黃巾起義。繼任濟南相。四年,辭官還鄉。次年,受詔為典軍校尉,復得軍權,奔赴洛陽。時東漢王朝在黃巾起義衝擊下搖搖欲墜。六年,董卓入朝專權,曹操拒其拉攏,聚兵5000,與各地豪強一樣擁兵割據。次年,參加討董聯軍,任奮武將軍,擁袁紹為盟主。十餘萬聯軍觀望不前,曹操孤軍奮進,戰敗而還,遂決意獨立發展。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出兵鎮壓黑山軍白繞部,佔據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三年,被濟北相鮑信等擁為兗州牧。繼軟硬兼施,收降青州黃巾軍30余萬,選其精銳,編為青州兵,成為後來征戰的重要力量。曹操立足兗州後,盤踞南陽的袁術向北擴張,勾結割據幽州的公孫瓚,對其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曹操審時度勢,表面仍從袁紹,以爭取支援,先擊潰公孫瓚,繼迫袁術敗走淮北。初平四年秋,曹操以報殺父之仇為名,貿然進攻徐州,縱軍屠殺數萬人,因糧盡,於次年春退回兗州。夏,再次出兵徐州,而兗州大部被呂布等乘虛奪占,經艱苦奮戰,方收回失地。納荀彧「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三國誌﹒荀□傳》)之策,吸取教訓,鞏固兗、豫二州根據地。建安元年(196),率軍至洛陽,靠近漢獻帝,受封建德將軍、鎮東將軍,任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參預朝政。不久,迫漢獻帝遷都許(今河南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自任大將軍,總攬軍政。在許縣及交通沿線實行屯田,足食強兵,減輕民賦。此後三年,運用分化瓦解、各個擊破之策,相繼擊敗張繡,擒殺呂布,遂與兵多地廣的袁紹抗衡。建安四年, 曹操為抗擊袁紹南進, 預作周密部署,爭取戰略主動。次年,乘袁紹遲疑不決、劉備新據下邳而兵力分散之機,率軍擊敗劉備,將其趕出徐州,避免了兩面受敵。當袁紹統兵10萬進屯黎陽(今河南浚縣境)時,曹操鑒於敵眾己寡,先以聲東擊西戰法解白馬之圍,繼退至延津南擊敗追兵,大挫袁軍銳氣,再回師官渡(今中牟縣境),待機破敵。後採納部屬建議,堅意拒守,並相機先後襲燒袁軍故市糧車和屯於烏巢的糧草,乘勢發起攻擊,殲袁軍7萬餘,致袁紹此後一蹶不振(見官渡之戰)。繼而乘勝北上,吞併冀、青、并州,進擊幽州。十二年,曹軍受阻渤海濱,曹操佯稱緩進,率軍暗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至冷口一帶),攀崎嶇小道直指柳城(今遼寧朝陽西南),擊敗袁氏殘餘勢力及與之勾結的烏桓王蹋頓(見曹操攻烏桓之戰),統一了中國北方。次年,揮師南下,輕取荊州。又率精騎晝夜兼程追擊,大敗劉備於長板(今湖北當陽境),直下江陵,以圖進佔江東。由於驕傲輕敵,加之軍中流行時疫,且不習水戰,以致被孫權劉備聯軍大敗於赤壁(見赤壁之戰),被迫退回中原。接著,戰勝朝廷內逼讓兵權的政敵,致力於鞏固北方,同時大治水軍。十六年,成功地進行了渭南之戰,全據關中。又轉向東與孫權爭奪江淮之地。至二十年,取得合肥之戰的勝利,遏制了孫權攻勢。從此,曹魏在淮南的優勢逐漸形成。二十四年,赴漢中,拔曹軍出困境,集中兵力於荊州,並著手離間孫劉聯盟,欲各個擊滅。繼唆使孫權襲殺蜀漢名將關羽,使曹軍在荊州戰場轉危為安,迅速形成優勢。正當軍威大振之時,病卒洛陽。曹操戎馬倥傯一生。用兵靈活,長於選將用將,治軍嚴整。嚴格訓練,賞罰分明,座騎驚入麥田,當場割發代首以肅軍紀。體恤將士,贏得軍心。曹操好兵法,自著兵書十萬餘言。 又集錄諸家兵法為 《接 要》。所著《孫子略解》(即《孫子注》),開創整理註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其「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因事設奇、任勢制勝的「詭詐論」,注重後勤保障和加強水軍建設的遠見,頗受後世推重。他的軍事著述大部亡佚,中華書局輯校的《曹操集》,彙集有曹操存世的用兵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