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花燈 急~急~急~

2010-02-27 8:49 pm
元宵花燈 急~急~急~

請問元宵花燈是從甚麼朝代開始ㄉ?

主要祭祀何者之神?

急~急~急~

回答 (4)

2010-02-27 8:54 pm
✔ 最佳答案
花燈,又名"綵燈",是我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起源自漢武帝於農曆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於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一個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

隋朝煬帝時,元宵節期間賞燈活動熱鬧滾滾,夜夜笙歌,通宵達旦,張燈遂逐漸發 展為元宵節的重要活動。

唐朝治世因社會昇平,經濟富庶,花燈更是大放異彩,盛極一時,活動規模相當浩 大,觀燈人潮萬頭攢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出外賞燈。玄宗時亦延續西漢弛禁制度,京師長安更在元宵節前後三夜取消宵禁,擴大實施「放夜」, 方便人民賞燈,唐以後花燈便成為元宵節的重要標幟。

兩宋時期國勢雖然積弱,此項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發揚光大,使宋朝成為花燈發展的另一重要歷史階段。明清兩朝賞燈熱潮未減,坊間更出現燈市,販售各種花燈,式樣繁多,爭相競秀。

元宵花燈的由來【二】

在中華傳統藝術的領域裡,花燈是一門相當富於巧思,又具古色古香氣息的藝術品。花燈的製作是中國人所特有的,它的雕琢精巧,也唯有中國人才能表現的淋漓盡致。 上元之夜,一稱元夜,又稱元宵,舊俗這一夜都有「張燈為戲」,所以古人稱之為燈節。

有關燈節的起源,相傳兩千年前,佛教傳入中國,第一次月圓的時候,人們都隱隱約約的看到月光下有一群天神在翩翩起舞,有一年忽然飄來一片浮雲,遮住天空,一時看不到天神,人們大為恐慌,各人拿著火把來找天神,從此以後,雖然看不到天神,人們依然不覺厭煩,年年點著火把來找尋天神,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風俗。所以,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放燈」最早是用火把,火把古稱「燔燎」,祭祀神明都以它來照明。漢明帝時,道、佛二教鬥法,佛教贏了,漢明帝開始勒令上元點燈,以表示佛法大明。

後來不但上元放燈,就是中元、下元也開始放燈了。從此也才有所謂花燈這項民俗藝術的盛行。而提花燈從古以來也一直是中國孩童的童玩之一。
資料來源:奇摩知識
2015-03-02 7:40 am
●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ts777.cc
●●●運彩遊戲、真人遊戲、電子遊戲、對戰遊戲、對戰遊戲●●●

●新舊會員儲值就送500點

● 真人百家樂彩金等你拿

●線上影片直播、正妹圖、討論區免費註冊

歡迎免費體驗交流試玩!

●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ts777.cc
2010-02-27 8:54 pm
花燈的由來:

(I)
沒有電力的時代,古人在夜晚用蠟燭或油燈來照明,怕燈火熄滅,便在框架上糊紙張或布罩住燈火,
成為燈籠的雛形。皇宮中更依照燈籠的精緻程度,以及布帛上的繪畫,彰顯身份地位的高低。
符應元宵的氣氛,花燈的演變著重在趣味性,外型、圖案等傳統技術,使得花燈成為民俗性濃厚的藝術品。
上元之夜(元宵)有「張燈為戲」的舊俗,兒童們會提著花燈上街,寺廟也懸掛華麗的花燈供人欣賞。

(II)
農曆1月15日元宵節,除了吃元宵、提燈籠、逛花燈之外,當然射燈謎也是文人應景一較高下的節日,
但是對元宵節的由來卻已不可考,但據紙紮燈籠耆老謝水木指出,相傳元宵節的燈籠是楚漢相爭時,
韓信因為滿腹經綸不被劉邦重用,連夜離去漢營,蕭何知道後騎馬月下追韓信當做照明之用。
而全省舉辦花燈比賽歷史最悠久的新竹都城隍廟,管理委員會總幹事鄭耕亞則是指出,
也有另種說法是在金門福建等地,家家戶戶正廳下方都點燈,而燈又和台語的丁諧音相同,
點燈也就是求男丁之意,而燈籠也被送到廟前懸掛,希望向神明求男丁,一直延用至今。






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燈節,日本稱上元(じょうげん)、小正月(こしょうがつ),朝鮮稱正月大滿月(정월대만월)、正月大보름(정월대보름,「보름」為固有詞,月圓、望日之意,或簡稱大보름)、上元(상원)、元宵(원소)、元夕(원석)、烏忌日(오기일),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

元宵節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象徵著春天的到來,人們吃元宵、賞燈、猜燈謎,以示祝賀。這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明朝錢塘瞿佑《雙頭牡丹燈記》:「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在這一天,人們要吃元宵,鬧燈會,猜燈謎,提燈籠,許多地方還有放天燈的習俗。是華人社會的盛大節日之一。

道教中,上元節視為天官大帝(堯)誕辰,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分別屬天、地、水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節乃天官華誕,故燃燈以慶。終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在廣東佛山,有元宵節的傳統習俗「行通濟,無閉翳」。寓意走過通濟橋,就會健健康康,不會犯愁。

在台灣,除了賞花燈活動及著名的台北燈節、台灣燈會、高雄燈會之外,還有北台灣的台北縣平溪鄉放天燈活動。另外,在台灣北部偏南的苗栗市則有著名的「苗栗蹦龍」,苗栗蹦龍是指以鞭炮、蜂炮炸舞龍方式得到「去邪(去舊)迎新年」的作用。在南台灣的台南縣鹽水鎮則有著名的「鹽水蜂炮」。在台灣東部的台東市,則有以鞭炮炸財神的祈福活動:「台東元宵炸寒單爺」。

在台灣早期,有在元宵節夜裡未婚的女性,要偷得蔥來討個結婚吉兆的說法。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台灣話發音)。

起源
據史籍記載,元宵節開始於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相傳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一族控制了政權。呂后死後,周勃、陳平等元老奮起勘平「諸呂之亂」,擁劉恆為主,是為漢文帝。文帝博採眾臣建議,精心治國,使漢帝國又處強盛。因掃除諸呂正是在正月十五,所以每年這一天的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漢文帝因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歷史
唐朝
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宋朝
宋朝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明朝
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初八開始點燈,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

[編輯] 清朝
清朝則只有三天,但是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參考: 網路資訊
2010-02-27 8:54 pm
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挂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收錄日期: 2021-04-27 17:22: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227000010KK0408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