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到有得拜七姐?

2010-02-27 4:37 am
澳門邊到有得拜七姐呀? (係澳門) 要地址? 同埋我想知:因為我係讀設計的,想帶埋顏色筆,針線等等.....都冇問題嫁呵??想求聰明,設計靈感,巧手技能等... 之前,睇既某資料話:[將擲向天空,若粉末落在臉上,則表示會愈加的美麗。][向七姐祈福的祭品,亦十分講究,主要包括「七姐盤」:紙紮盤中劃有較剪、針線……等針黹物品;「七姐衣」:織女穿著的衣服;「七彩色紙」:給天界用來做衣服的布料。其次,香燭、鮮花、水果、飯菜、「七姐秧」及女性化妝用品,也要式式式俱備。] [七姐盤]:係d咩黎嫁? [七姐衣]:係d咩黎嫁? [七姐秧]: 係d咩黎嫁? [七彩色紙] : 係d咩黎嫁?係咪我地叫開既衣紙呀? [香粉] : 是指d咩粉?? 同埋係在哪裡擲向天空呀? 拜完七姐,係廟前呀?定係d咩其他地方呀? 重要帶d咩去供品膜拜七姐,或其他細節呢???
----------------------------------------------------------------------------------------------
如果唔係係七月初七時拜,係平日想去拜下咁!(要做d咩,同帶咩去拜?) 主要係:澳門邊到有得拜七姐呀? (係澳門) thx........... ((((十萬個無言感激)))) ..

回答 (1)

2010-02-27 4:39 am
✔ 最佳答案
文、圖:李卓賢

 看到報紙右上角的日期,你不知會否發現明天便是七夕(又稱七姐誕)?在內地及台灣,還會舉行慶祝活動,如廣州珠村的乞巧文化節,但香港呢?左思右想,好像有年輕歌手鄧麗欣唱過一首《七夕》,除此之外似乎找不到其他慶祝活動。

 其實,本港仍有兩條鄉村保留拜七姐風俗,即坪洲的「仙姊」廟和西貢官坑的七聖古廟。筆者最近走訪了這些被遺忘的地方,嘗試在急速的發展城市中,尋找正無聲流逝的社會傳統。

 相傳七姐是王母娘娘第七位女兒,下凡遇險時得牛郎捨身相救,所以結成夫妻,兩口子婚後男耕女織,誕下兒女,過著幸福的生活。然而仙凡有別,王母娘娘知道織女珠胎暗結、私定終身,遂把她抓回天庭。牛郎得知真相以後,披著有法力的牛皮,追上天庭,帶著孩子尋妻。王母娘娘拔下頭上金簪,向天上一揮,劃出一道天河,隔開牛郎與織女,從此兩相分離。一家4口隔著天河哭喊,感動了王母娘娘,她特許每年七月七日,在天河上變出一道鵲橋,讓二人相聚……

傳統風俗 人民生活

 這個中國版《人鬼情未了》,不知曾感動了多少婦女。在中國傳統的大敘述(Grand Narrative)下,七夕一直被視為女兒家的節日,1,500年前《荊楚歲時記》也有載錄:「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間婦女結綵,陳列幾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傳統婦女會在七夕當晚對著月亮迎風下跪,拿著線頭在頭頂上穿過「七孔針」,順利穿針,為之「得久」,並供奉瓜果以「乞巧」,寓意一年針織順手如意,希望上天賜予手藝技巧。如果瓜果上有蜘蛛織網,代表上天接受請求。江南婦女還會在當晚的月色下,將不同繡花針放在水面,以波紋來找出哪支是最好的繡花針。

 這風俗雖然凸顯女性對傳統的堅持,更有兩性在節日中邂逅的想像,但我們可不要忘記,七夕習俗與人民生產有莫大關係。在生產力以人力為單位的年代,人民以宗教儀式來祈求生產力提高。看似浪漫的節日,其實離不開經濟的基礎。

離島孤廟 求子得男

 坪洲「仙姊」廟建於1954年,據悉當年周姓的廟主有次出海,撈得一個木雕像,後來把它供奉在木屋區的涼亭,以保居民。廟宇面積約百呎,廟前有對聯「仙法陰廣大,姊恩慶綿長」。七姐的神像則供奉在數十呎的斗室中,上方掛著「七仙姐廟」的帷幔,桌上擺放瓜果飾品,有如女兒家的閨房。

 在坪洲居住已30多年的吳先生,於「仙姊」廟附近的私人屋苑任管理員。他記得「仙姊」廟原本建築於木屋區的岩石上,信奉者多為木屋區的漁民,後來政府興建金坪,安排木屋區的漁民上樓,令廟的四周也空置出來,原本廟外不遠處的海灘,也被填平為一條筆直的海岸線。十年來,雖有女善信前來供奉,但香火已然漸稀。

 經常在長堤釣魚的溫婆婆,是坪洲的原居民,六代世居坪洲,自小從事捕魚業。據她回憶,一般婦女到「仙姊」廟不是「求子」,便是「得男」,而這廟亦頗靈驗。有別於傳統七姐追求手藝進步的儀式,當地人把該廟視為求子用途。

 75歲的婆婆年輕時也曾到該廟求子,最後誕下4名子女。女兒們已嫁離坪洲,搬到市區居住,但在婚後都曾回來拜七姐。婆婆說:「『仙姊』廟也保祐海上的漁民與收穫。」

漁民傳說 祈福保祐

 七聖古廟位於西貢官坑,建成年份不能查考,但廟中有一鑄於乾隆27年(1762年)的大鐘,可見古廟至少有200年歷史。另外殿聯「七姐善心存愷測,聖神仁術統陰陽」及堂前高腳牌「污穢勿近」,則是光緒32年(1908)所立。廟中有8個神像,包括7個仙女像及居中的媽祖像(天后)。

 相傳當地漁民在海中捕魚失收,只重複撈到7顆小石,有村民夢見七仙女,於是修建七聖古廟,供奉七聖,從此風調雨順。據廟內重修後所立的碑文記載,七聖古廟原本是300年前明末清初時的4間小廟。在日治時期,香港淪陷令大量文件遺失,現在已難以考據。碑上記載寫著:「十四鄉一帶原極荒蕪,人跡罕至,先祖為求發展,輾轉流徙至此……除草伐木,開山闢地,雖幾經艱辛,總得以居停。故為酬神思,緣賜福地,遂聯合本鄉村民共同籌建此廟,並於廟中供奉七仙姬及禡娘,自建以來此地民豐物阜,大地昇平,村民樂業安居共享太平。」廟宇管理人告訴記者,古廟平時人煙極少,一到天后誕及七夕,不少原居民會回來參拜,在1998年重修古廟後,原居民每隔3年便舉辦酬神粵劇。

 廟前原為粵劇的拍攝場地「武林聖地」,早年因為大興土木而消失,別名「七姐坑」的溪澗,亦因政府興建暗渠而面目全非,兩棵越澗相連的「連理樹」,也因施工而倒下……

 當下仍殘存的七夕文化,究竟會以怎樣的面貌保存,會有怎樣的發展及出路?不知天上的織女牛郎,可否告之答案?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3: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226000051KK0145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