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書院的對聯是誰寫的?

2010-02-26 5:27 am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副對聯是顧炎武寫的嗎?
有什麼典故或特別意義嗎?

回答 (2)

2010-02-26 5:30 am
✔ 最佳答案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是明朝大儒顧憲成題在東林書院門前的一副對聯,表現了知識分子的道
德感與責任心。

自古以來,知識分子都是多愁善感,關懷民瘼的。一位有良知、有血性的
知識分子,是不會自外於家園與社會、國家與蒼生的。所以不管是浪跡天
涯的遊子,或游走域外的文人,都常常會抒發「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
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的離鄉之情。

家鄉,誰不愛﹔國家,誰不關心。沒有國,那有家﹔沒有家,那有個人。
一個以廣濟天下蒼生為己任的佛教徒,對家事、國事、天下事,那能不留
意?豈可不關心?

千百年來,古聖先賢早就有一套政治哲學與政治理想,禮運大同篇就是把
這套哲學與理想,做了最具體的描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
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
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短短的一百多字,就把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福利等,勾畫得一清
二楚,看起來似乎像個中國式的「理想國」,但這絕非是遙不可及的「烏
扥邦」。只要能夠「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只要能夠「不獨親其親,不
獨子其子」,只要能夠「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
也,不必為己」,就能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也能讓「
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如此,盜竊亂賊自然不作,各種陰謀狡詐自
然不興,「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大同理想境界,自然就能夠達成。

但這一切理想,都必須自「選賢與能」開始,讓賢才與能人能出而領導群
倫,社會國家才會有生機,理想的大同世界才會實現。

選舉,是民主國家的一項重要制度。透過選舉,好的人才,才能夠出頭,
但先決條件是大家要有「舉才若渴」的責任心,和「秉公選才」的道德感
,否則稍有偏差,就謬以千里,後患無窮了。

我們深深瞭解這個道理,所以慈濟並不是不關心政治,也並不是不關心選
舉。慈濟對選舉的基本態度是:關心,但不介入。忝為佛教團體的一分子
,當然期盼選舉過程的清白性、客觀性與超然性﹔也重視選擇結果的公正
性、落實性與理想性,任何不道德的選舉行為與不負責任的選舉過程,都
不是我們所願意看到的。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本知識份子的良知,本正信佛教徒的智慧,本一個現代國民的責任,都應
該為自己所投下的一票負責。在競選日趨白熱化的此刻,我們要再次強調
:不參與競選、不推薦競選與不助選的三項原則,所以競選期間任何與慈
濟有關的競選訴求,都和慈濟無關,相信所有社會大眾都能體會慈濟的超
然立場與關懷社會的苦心。
2010-02-26 9:11 pm
意義:
讀書人不僅要讀好書,還要關心國家,關心政治,關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體會世間百態,而不要讀死書。
典故
顧在無錫創辦東林書院,講學之餘,往往評議朝政。後來人們用以提倡"讀書不忘救國",至今仍有積極意義。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此聯為明東林黨領袖顧憲成所撰(《名聯談趣》275)。
上聯將讀書聲和風雨聲融為一體,既有詩意,又有深意。
下聯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風對雨,家對國,耳對心, 極其工整,特別是連用疊字,如聞書聲琅琅。
評析
這句是明顧憲成給東林書院題...
明顧憲 表現的是讀書人既認真讀書,又關心國家大事的胸懷
也表達了他讀書期間對社會的關注。當時社會風氣不正,許多人都醉心於名利,沒有是非觀念,注重私利,見風使舵。顧憲成對世風日下十分不滿,一心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匡救時弊。

顧憲成(1550~1612),字叔時,號涇陽。無錫涇里(今江蘇無錫張涇)人。因創辦東林書院而被人尊稱為“東林先生”。曆任戶部主事、吏部主事、桂陽判官、處州推官、吏部文選司郎中等職。他抱負遠大,為人正直,不附權貴,孜孜國事卻被罷官。他講學東林書院,從而形成東林黨,進而開啟了黨爭。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AB06297168/o/161002250866313872649450.jpg


東林書院門聯
參考: 多網搜索


收錄日期: 2021-04-30 21:30: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225000016KK0866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