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香港流行曲市場
粵語流行曲由始至終都是一種商品,它賣的是聽眾對歌曲的共鳴,以及歌手的明星形象。而七十年代香港社會發展至一個適合粵語流行曲發展的環境,而許冠傑也掌握這個形勢,推動粵語流行曲的發展,使它能夠符合主流的第一個定義。
如上文所言,粵語流行曲在六十年代仍被視為不高檔的東西。其實這種思想背後隱藏了當時香港社會和經濟的權力關係。當時政治實力和社會實力,為講英語和操國語的階層所支配,而代表他們的歐西流行曲和國語流行曲,便因他們的地位而成為音樂的主流。此外,由於這兩個階層都掌握香港主要的經濟能力,所以音樂界基於商業原則,會以迎合這兩個階層的口味為主,所以當時歐西流行曲和國語流行曲便是香港的音樂主流。
但是另一方面,自60年代開始,香港社會的結構產生了變化,在二次大戰後嬰兒潮期間出生的香港人開始長大,他們以接受西方教育為主,有祟洋意識,而且深受60年代歐西流行曲潮流的震撼*7。他們許多在70年代投入勞動市場,成為勞苦大眾的一員,他們佔了香港人口最大的比例*8。另一方面,香港市民平均的收入不斷上升*9,他們有經濟能力要求更高的傳媒娛樂,並有可以承托粵語流行曲的發展。
香港在70年代的變化,被社會學家稱為「本土社會」的形成,而許冠傑的粵語流行曲正切合這種新社會的需求,而成為受廣大市民歡迎的商品,推動粵語流行曲成為主流。
(一)許冠傑的粵語流行曲,歌曲的結構、演繹等是屬於歐西流行曲類型的,而歌詞的主題和內容是屬於傳統粵語流行曲的類型*10。粵語流行曲的歐西化歌曲,能夠滿足崇洋的、愛聽西方音樂的年輕一代*11,而傳統粵語鬼馬歌詞以揭露社會、諷刺時弊為主,以基層市民為商業對象,許冠傑的歌詞便能取悅這批勞苦大眾*12。所以許冠傑的粵語流行曲便能取得香港大部分人的支持。
(二)許冠傑除了自作自彈自唱的歌曲,他的明星形象更是他推動粵語流行曲成為主流的關鍵之處*13。許冠傑以當時屬於精英階層的大學生身份唱基層市民的粵語流行曲,使他獲得一般基層市民的注意和好感*14;他也有其中產的形象,使他得到中產階層的接受*15;他高大英俊,是許多70年代少女心中的白馬王子,他也受青少年歡迎*16;他曾主持的電視節目《鬼馬雙星》也甚受歡迎*17。許冠傑這種能被社會不同人接受的明星形象,使他能夠常常在傳媒中出現,也使大多數香港人樂意聽他的粵語流行曲,買他的唱片,以及看他的演唱會*18。
許冠傑的明星形象對粵語流行曲興起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六十年代陳寶珠、蕭芳芳等都是受歡迎的、唱粵語流行曲的歌手,但是她們限於自己的「工廠妹」形象,使她們除了一批工廠女工的歌迷外,很難深入其他市民心中。她們的粵語流行曲也未能深入香港多數或大部分人的生活之中,而令粵語流行曲未能成為主流*19。而且明星效應與本地粵語流行曲市場起跌有密切關係,例如當80年代初許冠傑等歌星漸失去其影響力時,台灣的校園民歌又在香港形成一個新的潮流;90年代初巨星如譚詠麟、張國榮半退休時,台灣的年輕歌手如林志穎等又進佔了香港的市場*20。
鑽石唱片公司
許冠傑的唱片公司為鑽石唱片公司,即是後來的寶麗多唱片公司和寶麗金唱片公司。鑽石唱片公司主要迎合60年代歐西流行曲的潮流,為本地勁band如The Mystics、The Menace、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The Lotus、D’ Topnotes、Danny Diaz & The Checkmates、Zoundcrackers等出版唱片*21,此外,也會為一些已經成名的歌手出版粵語流行曲唱片,如呂紅和鄧寄塵等。
許冠傑於60年代末以Lotus主音歌手名義簽約鑽可唱片公司,後來在1970年以個人身分簽約寶麗多唱片公司,當時許冠傑仍以唱英文歌為主*22。到了許冠傑成名之後,因為許氏拍攝粵語電影《鬼馬雙星》,而要灌錄粵語電影唱片作為配套*23,這也符合寶麗多一貫的商業策略,因它也曾為其他成名的歌手出版粵語唱片。許冠傑的首張粵語流行曲唱片〈鬼馬雙星〉,是以細碟形式(即包括歌曲較少,價錢也較便宜)發行的,可見當時許氏興寶麗多對粵語流行曲的市場信心不大,出版唱片只屬試探性質,並回應電影的餘威,直至細碟〈鬼馬雙星〉取得十分成功的成績,唱片公司便立即出版〈鬼馬雙星〉的大碟。但是在〈鬼馬雙星〉之後,許冠傑又為寶麗多灌錄英文大碟,由此可見寶麗多的委策略依然未變*24。但是,由於外國歐西流行曲的唱片公司規模較大,有世界市場,故也有較多的資源投資在唱片的質素之上,唱片的質素也較佳,本地唱片公司難以與之抗衡*25。加上唱片公司發許冠傑的粵語流行曲除了在香港取得成功之外,也在東南亞地區獲得巨大收益*26,所以也慢慢改變其策略,轉以出版粵語流行曲唱片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