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慈禧太后-个人影响正面:作为一名中国封建史上为数不多的政治女性,她不失聪明与干练,在危急时刻曾尽力维护国家利益,做出了虽不成功但在当时可称合理的反应。她曾经在 1884年马尾海战爆发后向法国宣战。1894年她亦向日本宣战。1900年6月21日向八国联军宣战。她破除满汉界限,大力起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名臣,开办洋务运动,造就所谓“同治中兴”气象;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执政后期,发布新政诏书,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大量选派留学生,开始宪政改革等举措,是为人才方面的重要改革。破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慈禧执政48年中,应该说是很勤政的,即使在病中也坚持处理政务。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牢牢地控制着国家的局面,掌握着最高统治权,国家没有出现地方割据的分裂局面。此外,她推动京剧艺术发展,建立北京动物园,都是不应被人遗忘的。
负面:历史对她的负面评价远大于正面评价。慈禧太后素来以残忍狡诈和对权力的执着而闻名。先后起用湘军、淮军人物,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维护其统治目的,并非自愿破除满汉界限。在她执政的40多年中,以她为首的清政府签订了众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1861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处死原来控制政权的八位大臣中的三位。1881年,毒死同有训政权的太后慈安。(慈安的死是否是慈禧造成的历史上仍有争论) 1885年,在取得了对法的镇南关大捷后,仍然让清政府向法国屈膝求和,让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她正花费巨资,甚至不惜动用海军军费兴建北海公园用以庆祝自己的60大寿,并留有名言“谁让我不高兴一阵子,我就让他不高兴一辈子”(有多种版本)。1895年,她大兴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耗资巨大,使重修的慈禧陵成为清代最豪华独特的一座皇家陵寝,也为自己的陵寝乃至整个清东陵的被盗埋下了祸根。1898年,她彻底扼杀了戊戌变法,囚禁光绪。因为听信庆亲王等人编造的洋人要迫其退位的谣言,将义和团引入北京,失去控制,继而宣布向所有西方国家宣战,引发八国联军入侵的惨祸,中国的主权地位丧失殆尽,日本俄国自此可以在中国北方地区驻军,后患无穷。她杀害支持维新变法的光绪宠妃珍妃的行为,为世人所 不齿。
历史评价 中华历史上的封建文化就是君权重于社稷(国家)与民众,只要能保住君主的地位,国家怎么割让土地,民众
怎么受苦,那都是其次的。数千年的封建古书反复鼓吹这一思想。
慈禧绝不是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愚蠢,一个通过政变登上政治顶峰的女人,哪会是蠢人?很多事情并
不是她愚蠢,而是作为清政府的主事人,她的立场不能和中华民族的立场完全一致。
中国在面临近代化列强的侵袭时候,慈禧稳定大清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应该说是做
出一定贡献的。
慈禧太后的一生与“二”这个数字十分有缘,大致算起来有十二个。
1、两次经历天子蒙尘。
2、两次发动政变。
3、两次指定幼儿为帝。
4、两次归政,两次重夺垂帘听政大权。
5、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
6、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和新疆叛乱,外有列强步步紧逼。
7、两次平叛成功。
8、两大恶邻。一是沙皇俄国,二是日本。
9、对日战争陆海双双失败。
10、在洋务运动与保守派之间找平衡。垂帘听政期间,慈禧太后一方面支持恭亲王奕忻等人开展洋
务运动,派出留学生、兴办工厂等。另一方面,在治国思想上又倾向于曾国藩等保守派的主张,从而达到牵制恭亲王奕忻等人的目的。
11、在满汉官员之间袒护满族官僚政治利益。满清立国之初就规定汉族官员不得掌握实权。曾国藩
等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展出强大政治势力,满清政府不得不给予一定实权,但慈禧太后仍然利用满清贵族势力压制汉族官员获得更大实权。
12、在仇外与媚外之间摆动。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事顺利之际,慈禧太后怕引起麻烦,一方面下
令左宗棠停止进军,一方面派出谈判代表,不惜出卖大片领土讨好沙皇俄国。在中法战争中,中方取得镇南关大捷时,慈禧太后故伎重使,导致战争的结果变成中方
虽胜而实败。在对外交往中,慈禧也总是唯列强之命是从,唯恐应之不及。当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又转而仇外,轻率地引义和团入京,与列强开战,失败后再次转而
媚外,割地赔款,完全听命于列强。
慈禧太后一生与“二”相伴,这些“二”带来了巨变。正是在她的手中,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老
大帝国,沦落为听命于人的悲惨命运,沦落为列强们的半殖民地。正是在她手中,连续三任皇帝都是以孩童之身继位,都没有行使过执政之权。
2010-02-23 01:23:36 補充:
在她去逝后仅仅三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中华大地上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集权帝制,中国从此没有了皇帝。所以,慈禧太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以总结为三个字:二、半、无,谐音“二百五”。
2010-02-23 01:23:57 補充:
作为政治人物,慈禧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她的成功在于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业。人们不禁要问:当时入宫的秀女何止千百,何以独有慈禧脱颖而出,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显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又绝不能回避慈禧所独有的能力和人格魅力。
这个能力和人格魅力就是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敢作敢为,而这正是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
试想她若无此过人之处,如何以女人身而君临天下?
2010-02-23 01:24:06 補充:
慈禧又是失败的,她的失败在于,对权力她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领略追逐权力的刺激和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也就是说,为了权,她什么都在所不惜!
慈禧所处的历史时代,西方世界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风东渐,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也是中国这头睡狮应对这场生死攸关的挑战的关键时刻。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慈禧本应该运用她的权力,引领中国这艘摇摇欲坠的古老航船,闯过险滩急浪,成功的驶向彼岸。遗憾的是,她虽然熟谙权力场上的帝王术,却昧于世界潮流。面对险象环生的时局,或视而不见,或反应迟钝,或判断及决策一误再误,结果让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这实在是中国的悲剧,也是她个人的悲剧!
2010-02-23 01:24:16 補充:
作为一个女人,慈禧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她的幸运在于她获得了那个时代女人难以得到的地位。慈禧并非出身于世代簪缨、钟鸣鼎食的显贵之家,她不过是当时一个中级旗籍官员的女儿。若不是在她十七岁的时候凭着选秀的偶然机遇,进入紫禁城,从而为她搭建了扭转乾坤的政治平台,她的命运与千千万万普通女孩子又能有多大差别?慈禧靠着一步步的钻营,从贵人到嫔,又靠着幸运地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皇子,从而“母以子贵”,被晋封为妃、贵妃,直到皇太后,并藉此“垂帘听政”四十七年。
2010-02-23 01:24:24 補充:
慈禧又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在于作为妻子和母亲,她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虽然她拥有至上的权力,使无数王公大臣匍匐在脚下顶礼膜拜,却无法得到一个普通女人所能得到的男欢女爱,也无法获取一个正常的母亲所拥有的儿女绕膝、含饴弄孙的幸福。我们很难想象她是如何在被高高宫墙所围筑的禁宫中孤独地度过那漫长的日日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