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萌,日文原名為「萌え(Moe)」,是動漫電玩迷(ACG)一種對動漫角色設定作想像的次文化,常見於萌系御宅族中。
「萌」一字本為草木萌芽之意味;然而由於日文音同「燃」,漸引申指對某人物有燃燒的感覺(人物可愛的角度)。它多指二次元媒體(平面媒體,如漫畫),也可指三次元(立體動畫及電玩)。 動漫電玩迷經常使用此字的原因是,受日本次文化影響的動漫電玩迷,在電腦用日文輸入法,用片假音(MOE)打出來後,把「燃」字打成「萌」字。
另一種的說法為:在1990年代初期的日本動漫中,因附有「萌」字的少女角色而來。但以下誰為正宗者卻意見不一:
《恐龍惑星》(1993)-鷺沢萌
《美少女戰士》(武内直子/講談社,1993)-土萠螢
《太陽にスマッシュ!》(あゆみゆい/講談社,1993)-高津萌 「萌え」一詞被選為《2005年U-CAN流行語大賞》十強之一,及受《電車男》之影響,令社會廣泛認識。
關於萌的本義,於日本研究三失青年及御宅族聞名的精神科醫學博士齋藤環先生稱:「所謂的萌,大可以稱之為『腦內戀愛』,對現實中沒有實體的虛構角色抱有強烈的戀愛感情。」[1]日本著名經濟研究員森永卓郎先生則更認為:「所謂的萌,指同對動畫等之角色,猶如現實人類般戀愛...自動漫等所獲得的現實感,登場角色超越其自身身份,讓讀者、視聽者對之懷有一種能成為戀愛對象的『人格』...對於不能進行肉體接觸的角色也只求但願於心靈上互相撫慰,就能戀愛。這就正是萌的真髓所在。」[2]
商業銷售界
在日本,由於動漫電玩文化深入民心,當地推出的商品,加上「萌」的擬人設計,便會成為強勁銷量的方程式。生活用品、交通工具、食品、甚至是應考讀物等,一旦加上「萌」化的人物設定,就會在當地引發話題。[3]
一名日本男性網民,2008年於網路上發起請願活動,要求日本政府立法,允許與漫畫人物結婚。這項活動在短短一週內吸引上千人參與連署,也反映了日本萌系御宅族網民,越來越迷戀於逃避現實。[4]
中文大學日本文化研究系的吳偉明教授,於2009年將網誌《知日部屋》文章整理,出版他的第二本博客著作《東京暴走搜查線》。同人漫畫家塵沙沙,為《知日部屋》設計了一個又萌又可愛的「公告娘」作為賀圖,是該網誌首次被擬人化。[5]
中國當局於2009年7月1日起,規定所有出廠的個人電腦,必須強制安裝《綠壩‧花季護航》過濾軟件。雖然當局聲稱軟件在於保護未成年電腦使用者,防止誤闖入色情等有害內容,但此措施引起不少網民不滿,有內地網民把綠壩軟件作擬人化,製作出「綠壩娘」的動漫人物。
2010-02-21 18:38:57 補充:
萌女=極之可愛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