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一及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意義

2010-02-21 5:25 pm
比較一及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意義 要CE 30分論文長度
THZ

回答 (1)

2010-02-25 6:13 p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782940/o/701002210037713873403150.jpg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意義

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全球,它顯露出的變化相當少。歐洲的邊界雖因四大帝國的消失而不同,但就整個世界而言,歐洲的統治似乎並沒有減弱。英國、法國和其他帝國仍然統治著與1914年以前一樣多的海外殖民地。實際上,它們的領地甚至更大,因為它們這時控制了以前曾在蘇丹統治下的中東領土。因此,歐洲的全球霸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比大戰前更完整。不過,在這表面之下,形勢卻完全不同。實際上,從全球的觀點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意義恰恰在於它開始了對歐洲霸權的削弱——這一過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宣告完成,這一削弱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面,經濟衰落、政治危機和對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削弱。
1914年以前,歐洲的經濟很大程度上依靠大規模的海外投資,這些投資每年產生大量的利潤。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失去了其對外投資的四分之一,法國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國則失去了全部對外投資。這一趨勢的完全改變從美國新的金融實力中可看出來。戰前,美國靠歐洲提供所需的資本。到1914年時,美國欠歐洲投資者的債務約為40億美元;如果用現在的標準來衡量,這是一筆微不足道的款項,但卻是那個時期國債的三倍。然而,戰爭完全改變了這種關係,因為協約國政府為了支付戰爭物資款,先被迫出售了它們在美國的股份,然後又向美國政府以及私方借款。因而,到1919年時,美國已成為一個借出款項達37億美元之多的債權國,到1930年時,這個數字已上升到88億美元。在工業上,與此相同的格局也很明顯,因為歐洲許多工業區已遭破壞,而美國的工廠卻在戰時極大需求的椎動下,猶如雨後春筍驚人地發展起來。到1929年時,美國的工業產量至少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42.2%,這一產量大於包括蘇聯在內的所有歐洲國家產量。因此,歐洲與美國的經濟關係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完全改變。歐洲已不再象在19世紀時那樣,是世界的銀行家和世界的工場。這兩方面的領導權已轉到大西洋彼岸。戰爭不但在經濟上,而且在政治上也使歐洲內部遭到摧殘。1914年以前,歐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發源地。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這些思想和制度的影響已波及全球每個角落。然而,戰爭的浩劫使歐洲人士氣沮喪,失去信心。在歐洲大陸的各個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懷疑和挑戰。在這一革命的緊要關頭,許多歐洲人都期待兩位非歐洲人、美國的威爾遜和蘇俄的列寧的指導。歐洲列強的一個集團同另一集團血戰到底的慘狀不可彌補地損壞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認為幾乎是天命注定的統治有色人種的人了。第一夥世界大戰對殖民地世界的所有這些影響不可避免地帶來深刻的政治結果。只有少數幾個人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美國黑人領袖W﹒E﹒B﹒杜波伊斯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於1918年寫下了以下這一有關即將到來的世界的非凡預測: 這場戰爭既是一個結局,也是一個開端。世界上較蒙昧的人們決不再僅僅占據他們以前所占據的地方。在他們所占據的地方,遲早將出現獨立的中國、自治的印度、代議制的埃及、非洲人、而不僅僅是供他人進行商業剝削的非洲。從這場戰爭中,還將出現一個不受侮辱、有權選舉、有權工作和有權生存的美國黑人民族。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意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完成了對歐洲的全球霸權的破壞,這一破壞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總的說來,這兩次大戰對世界歷史具有相似的意義。不過,它們在細節上存在著種種差別,這些差別對當今的國際舞台有著重要意義。比起先前的霍亨索倫王室和哈布斯堡王室,納粹和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歐洲和亞洲舊秩序的破壞要大得多。德國人侵占了整個歐洲大陸,日本人則侵占了整個東亞和東南亞。但是,這兩大帝國都是短命的。它們到1945年已不復存在,留下了兩大包括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意義的地區在內的權力真空。同任何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差不多,這兩大權力真空的存在導致了冷戰的爆發,使各交戰國不能在1945年之後立即達成全面的和平解決辦法。兩次大戰戰後時期的另一差別是1945年以後殖民地臣民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這與1918年以後帝國權力的加強形成鮮明對照。20年內,歐洲諸幅員廣大的帝國幾乎全已消失。從這一意義上說,這20年是歐洲在政治和軍事上衰落的20年。但與此同時,由於全球日益統一,西方的思想、制度和技術正以不斷加快的速度傳遍全球。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後時期既是歐洲衰落的時期,又是歐洲勝利的時期——這一點似乎是有悖常理的。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15 23:02: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221000051KK003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