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秦始皇的思想鎮壓包括焚書坑儒
原因:丞相李斯認為這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主張嚴厲鎮壓這些士人,秦始皇支持李斯的看法,並發動了焚書坑儒事件:
* 所謂「焚書」,就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和鞏固秦朝的統治,開始銷毀除《秦記》之外的其他六國的史書,保留關於農業、技術、卜筮和醫藥的書籍。除了博士官所職,天下敢私藏詩、書、百家語的人,都命令守、尉將其藏書燒掉。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如果官吏知情隱瞞不報,也和藏書的人同等治罪(《史記·秦始皇本紀》)。這一政策從前213年一直執行到前206年秦朝滅亡。但實際上,秦始皇確曾下令將一些禁書保存於皇家圖書館,直到西楚霸王項羽攻破咸陽後縱火,這些書籍才徹底消失。
* 「坑術士」,焚書的第二年,即前212年,秦始皇因兩個術士(方術之士)私逃,且逃前誹謗皇帝,下令御史審訊在咸陽的術士。諸生相互告發,最後有四百餘名術士在當時秦首都咸陽被坑殺的事件(《史記·秦始皇本紀》)。
古時:
他的思想鎮壓令人民加深了對他的恨,加上秦始皇剛滅六國,六國遺民還潛伏在各地,根基不好,而且秦始皇推行的是「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從漢武帝以後的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而且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極端措施,得罪了天下士人(即知識分子階層),他還作出大量工程,包括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規模均極為龐大,動輒勞動舉國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這些工程也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國家安全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這些工程是功大還是過大,一直是史學家的爭論點。對於長城,有人指出當時所修築的長城,並非今所見之長城(今長城主為明朝時所修建),秦長城主要目的是標名與匈奴的防衛基準界線,,始皇仍遣蒙恬發兵十萬攻擊匈奴,後人對此的評價是:「興兵遠攻,貪外虛內,務欲廣地,不慮其害」。蒙恬死後沒多久,匈奴便輕鬆跨過秦長城,不但收復了原來的失地,並且佔領了燕、代等郡。可見,長城本身在後世抗擊游牧民族的戰爭中是否有意義還屬爭議話題,但至少在秦始皇時代的作用除了虛耗國力以外,作用微乎其微,慢慢地,秦就失出民心,結果自招滅亡。
現今:他在焚書中,把大量珍貴的古典,如《詩》《書》,及六國史書,令我們現在對多珍貴的古典的理解不大,如三字經,而且這多數都是口耳相傳,對現今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捐失。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A7%A6%E5%A7%8B%E7%9A%87#.E8.B4.9F.E9.9D.A2.E8.AF.84.E4.BB.B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