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i!!~希望可以幫倒你呀!!!!!
春節,指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的節日,是東亞許多地區傳統上慶祝新的一年的節慶。並為中國大陸、澳門、香港、台灣、朝鮮、韓國、蒙古、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明治維新前的日本等地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春節的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但口頭上多稱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農曆新年則稱為「元旦」,意即一年的頭一天。
中國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廢陰曆改以陽曆紀年,曾試圖禁止人民慶祝農曆新年,但因民間的堅持而未果。後在袁世凱主政期間,將1月1日定為新年元旦,以陰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但老百姓照舊「過新年」,作家們照舊寫「過元旦」。「春節」一詞真正廣為流行還是在1949年之後。農曆新年現在也被稱為農曆新年、舊曆年。亞太地區中,日本陰曆天保暦在明治維新後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陽曆計日,原來的陰曆便稱之為舊暦。人民的慶祝活動也只在西曆元日起的三天國定假日。不過在沖繩縣以及鹿兒島縣的奄美諸島等部份地區仍有舊正月的慶祝活動。同樣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如韓國及越南,即使官方曆法改用了西曆,官方及民間仍然有農曆春節的慶祝活動。
紅樓夢》第53回,賈府下面一個田莊的莊頭,“烏進孝”出場了。這位代表全莊勞動人民來給賈府送年貨的烏先生,乃是一個“劉姥姥”式的人物。所不同的是,劉姥姥提供了“眼睛”讓人們看,而烏先生則提供“耳朵”讓人們聽。
通過烏先生的耳朵,我們聽到了什麼呢?賈珍和賈蓉“大倒苦水”──就要過年了,賈府裏財政赤字嚴重,你們送這點兒年貨來,怎麼夠我家用?看來“年關”一詞,富貴逼人如賈家,竟然也是適用的。
儘管外頭體面裏頭苦,可是春節畢竟還是要過的,不僅要過,而且要“大過”。
於是,從臘月二十九開始,賈府前前後後,都換了門神、聯對、掛牌,新油了桃符,接著,寧國府(長房)從大門到正堂一路正門大開,“兩邊階下一色朱紅大高照,點的兩條金龍一般”。次日,便是賈母領著有誥封的子弟進宮朝賀、寧府祭宗祠,接著賈母回榮府,一眾人等又到榮府給這位老祖宗行禮、“散押歲錢、荷包、金銀錁”,擺上“合歡宴”,“獻屠蘇湯、合歡湯、吉祥果、如意糕”。除夕夜怎麼過呢?“各處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內設著天地紙馬香供,大觀園正門上也挑著大明角燈,兩溜高照,各處皆有路燈。上下人等,皆打扮得花團錦簇,一夜人聲嘈雜,語笑喧闐,爆竹起火,絡繹不絕”……
這段關於春節過年的敘述,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不僅是文學史上的經典,在中國的春節節俗敘述中,這恐怕也是一個絕響。
別的且不必說,單是這名目繁多的“過節物質”,就夠我們這些現代人想像的。都說現在年味兒不濃厚,和曹雪芹的筆下世界一比較,這說法也沒錯。
倘若,有一位當代作家來寫一番今人的過年,來說一個“現代春節故事”,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第一個不得不提的事情,自然是“春運”。“烏進孝”先生──如果依然使用一位視角人物來引出人們的過年的話──他的身份最好是一位列車的乘務員,他的忙碌,帶出了從全國各地奔往全國各地的人們對故鄉和團聚的嚮往。人們坐在列車車廂裏,雖然擁擠,然而溫馨,告別為了生計奔波勞碌的大城市,回到闊別已久的故園,一年中最大的享受莫過於此。
下一個鏡頭也許就要跳轉到臘月三十的團年飯,這也是工薪族們春節假期真正的開始,未必有屠蘇湯、未必有吉祥果、如意糕,但只要是一家老小在一起,包上一頓餃子,喝上二兩白幹,那也是一種熱氣騰騰的幸福。
和很多年前一樣,人們還是會去鄉間墳頭祭祖,告慰先人;還是要換了門神、聯對;年畫如今很大程度上已經被掛曆所取代;至於掛牌和桃符,大概是少數人才可能知道和踐行的事情了。從20多年前開始,觀看一台“春節聯歡晚會”,已經成了除夕夜裏全國人民的集體行動,人們聽歌星唱、看笑星鬧、等主持人倒數十個數,聽新年的鐘聲敲響。
自然,除夕夜裏的鞭炮、煙火還是沿襲已久的傳統,久在城市的人們,重回我們的“鄉土中國”,也許會有魯迅當年的那種體驗吧──“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
這樣的現代春節故事,比起賈府來,雖然沒了排場、少了繁華,卻也自有一番質樸和感人的溫情。
參考: 春節的來源,春節的由來,描寫文春節,春節通告,中秋節的故事,性故事,性的故事,愛的故事,愛的故事上集,阿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