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產生的背景
15世紀的西歐,封建體制開始瓦解。隨著城市的發展,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許多新興的民族國家確立了以王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在王權與教權的鬥爭中,教會受到了極大的創傷。新興的中產階級起而反抗舊有的封建神權統治。也隨著文藝復興所帶來的新觀念,人們開始懷疑以神為本位的舊思想。人文主義者大膽的揭發教會內部的腐敗,這樣的矛盾下悄悄的埋下了中世紀封建體制的崩潰以及宗教改革的種子。
教派的形成
新教的抗議精神可以追溯至14世紀的一些宗教改革先行者,英國的威克里夫派以及羅拉德派、波希米亞的揚·胡斯派和義大利的薩伏那洛拉的信徒。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在德國發起了宗教改革運動,迅速的席捲了整個德國,在瑞士,加爾文的歸正運動更進一步的加深了宗教改革的影響。 到了16世紀中葉,主要宗派都以可以與舊教抗衡。因著教權與王權的權利爭奪,新教在形成的過程中受到許多民族國家或世俗政權的支持與保護。在宗教戰爭後,根據隨之而签訂的合約,如1555年的奧格斯堡和約與1648年的威斯特法倫和約確立的教隨國定原則,形成了新教在歐洲的佈局,信義宗分佈於德國以及北歐諸國;歸正宗為德國、瑞士、荷蘭以及蘇格蘭。
16世紀末到17世紀,新教的主要宗派在教會的組織與崇拜儀式上已有基本雛形。對於教義的認定上經過長期的爭論也逐漸成為體系。新教的神學家編寫了大量的神學著作,但其內容多以繁瑣的爭辯以及考證為主,失去了改教初期那種富有抗議精神的活力。17世紀中葉,英格蘭的清教徒運動要求以加爾文主義改革妥協保守的聖公宗教會,結果把新教運動又推進了一步,產生了脫離聖公宗的新教派,如英格蘭的長老會、公理會、浸會、公誼會等等。隨著移民美洲,新教也成為美洲宗派的大宗。
神學的發展
18世紀資產階級在歐洲蓬勃發展,在唯物觀衝擊影響下,新教出現了基督教社會主義、基要主義和自由主義神學等神學思潮。新教內出現的不同運動都衍生不同的派系與教派,其中著名的有靈恩運動、聖潔運動、基督復臨運動等。
由於新教的新興宗派、小宗派十分繁複,加上教理差異,一些宗派曾被其他宗派視為異端。以下僅列出一些主要的宗派:
福音派
路德派-信義宗
信義會
福音會 加爾文派-歸正宗
長老會
歸正會,又稱改革宗
清教會 卫斯理宗
卫理公会
循道公會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浸信会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
公理會
佈道會
中國基督教佈道會
宣道會 靈恩派
五旬節會
神召會 基要派
喜樂福音堂
平安福音堂 其他派別
再洗禮派
門諾會 貴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