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綜之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 中國大陸發生政變, 國民政府撤離大陸的原因. 美俄的國際關係固不無影響, 但國民政府本身, 政治, 經濟, 軍事之失敗,
互相激盪, 人心崩潰迅速瓦解, 乃為失敗之原因, 而為不容諱言之事實也.
軍事方面, 就全盤戰略而言, 國軍精銳, 接收東北, 處於絕對不利的地位.
既未能發揮戰力, 終至消耗東北. 此為戡亂戰爭失利之重要關鍵. 就戰術而言, 共軍控制廣大農村, 包圍城市, 採取游擊戰術, 人海戰術, 充份利用民兵,
以消耗國軍戰力. 其作戰方式是採用"三三制"的衝鋒, 既先以地方團隊, 次以人民, 最後才是共軍. 故至共軍衝鋒時, 國軍已非常疲勞. 至國軍方面, 以點制面,
但因交通寸斷, 變成困守孤點, 處於被動挨打地位.
就兵源士氣而言, 中共利用土地鬥爭, 驅人殉地, 兵源無匱, 損耗雖大, 補充極易. 故其愈戰愈多.
政府則因戰後復員, 停止徵兵徵糧, 兵源補充不易, 是以國軍愈戰愈少亦愈疲. 加以中共利用和談, 停戰, 以打擊國軍士氣, 且國軍內部亦未盡協調合作,
甚至有些部隊未戰即降, 而致影響戰局者.
就作戰情報言, 政府軍政機關或部隊中, 潛伏大量共諜分子, 國軍作戰計劃及行動, 共方往往瞭如指掌.
國軍戰場致敗, 以此為多.
政治方面, 就國際關係言, 中共的發展, 自始即受到蘇俄的扶植. 而在戰時及戰後國共爭端中, 美國政府受到一批親共人士的影響,
支持中共的 " 聯合政府 " 謀略, 以孤立國民政府. 在國共談判中, 美國又處處翼護中共, 壓迫國民政府. 因此在形勢上,
中共則在美國的安撫和蘇俄的實質支援下, 勢力日增. 另一方面, 國民政府在美國的壓力下與中共進行和談, 使中共一面籍和談伺機擴張,
一面爭取國際上及國內失意分子的同情, 終於實力大增.
就國內政治情況而言, 政府在抗日期間, 結納各派人士, 一致抗日. 至日本投降, 共同敵人消滅,
各派又形分離. 再加以中共的拉攏與分化, 形成反政府的勢力. 至政府內部人士對共黨問題的態度, 亦未能一致, 實亦影響本身的團結, 削弱本身的力量.
尤以李代總統戡亂後期的倡和, 自亂陣營, 致半壁河山, 不戰而失. 事後一逃了之. 其誤國之大, 莫此為甚!
經濟及社會方面, 戰後通貨膨脹, 金融崩潰,
造成社會不安, 影響民心士氣, 實為戡亂失敗的重大原因之一. 而通貨膨脹的形成, 固源於對日抗戰的消耗與美援的中斷, 而中共之大肆破壞交通,
大量製造難民湧向都市, 加以政府動員戡亂, 仰賴大量發行紙幣, 均為形成惡性通貨膨脹的原因. 按國民政府於民國二十四年十一月實行法幣制度後, 對抗戰貢獻至大.
戰時物價雖有波動, 法幣亦有貶值, 尚非如戰後完全失去控制作用. 尤其從民國三十六年以後, 發行量激增, 通貨膨脹更為加速. 是年初,
法幣發行總額為三萬五千億. 到了七月便達十萬億. 二月十七日, 政府乃將美元對法幣的兌換率, 由一對三三五零提至一對一二零零零. 然在抗戰前之比率僅為一對三,
戰時為一對二零. 到這年九月, 比率升至一對三八零零零, 十一月升至一對七三零零零. 但黑市比率更高得多.
三十七年八月竟升至一對一二零零零零零零(一千二百萬). 食米一斗二千萬元, 香煙一盒二十萬元. 這年八月十九日, 政府發行金元券代替原有的法幣,
規定金元券一元合法幣三百萬元, 與美元的兌換率一對四. 人民持有金銀外幣者, 須在限期內兌換新幣. 國人的反應, 最初極為良好. 但至十月以後,
各地便發生搶購現象, 上海, 南京等地糧食奇缺. 十一月十一日, 金元券的發行已達規定二十億的極限, 於是工商停頓, 社會經濟陷於混亂狀態.
其物價指數由三十七年八月十九日的一零零, 至三十八年四月下半月則為一零零乘三七零零零零. 人民與軍隊都要求使用硬幣(銀元). 到了七月,
政府在廣州又有銀元券的發行.
金元券的崩潰, 使人民對於政府的信心, 大為喪失. 過去信任政府而將自己所持金銀外幣兌換新幣, 瞬間化為烏有,
不免失望與埋怨. 至一般人民及軍公教人員, 則因物價飛騰, 生活艱苦, 自易發生求變心理. 青年學生因對現狀不滿, 在中共的煽動下, 不斷發生 " 反戰 " 與
" 反飢餓 " 的風潮. 這些動亂不安的現象, 都是造成戡亂失敗的因素.
終致中共竊據大陸, 國民政府退守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