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進化論的推論,簡單原始的生物當盡是屬於遠古時代的,那麼,它們今天幾乎全體健在而未被淘,汰這說明了些甚麼?它們是否已爭競進化得興古代同類不同?化石所提供的証據是支持進化論嗎? 倘 若進化論是對的,那麼,時至逾億萬年後的今日,所有相對上較原始、競爭力較弱的「低等生物」,理應自遠古時起、即已陸續在物競天擇的壓力下消失殆盡,轉換 成更進化、更具競爭力的「高等生物」。然而,我們縱觀現今的生物界,立時便會發現,從「最簡單的單細胞生命」起、以至「最高層次的頂階生物」,差不多每一 類物種都繼續一應俱全!--所謂「低等生命」,絕不相等於理應早早歸於無有的「遠古生命」!倘說有部分的同類事實上經已遭到陶汰,類同的它們為何卻又能夠 別具競爭力而繼續健在呢 ?與此同時,藉著化石記錄的啟示,我們不難察覺,許多按進化論所言,理當只屬遠古世代的「原始化石生物」,倘與目前仍歡快地存活著的同類生物相比,看來實 在大同小異(倘說真有相異之處,較突出的或許會是古代品種的體形,相對上一般顯得更大一些),顯示自太初起至如今,它們在本類之間根本始終維持不變,遑論 進化到別類不同生物!那些被歸納為所謂「遠古化石生物」,現今仍存活者多不勝數,下面只略舉一二: 前寒武紀:細菌類、徽菌類、藻類 寒武紀:水母類、海棉類、蝸牛類 奧陶紀:蛤類、蠕蟲類、海星類 志留紀:蠍類、珊瑚類 泥盆紀:肺魚類、鯊魚類 石炭紀:蟑螂類、蕨類 1977 年9月,<國家地理雜誌>刊載有遠古昆蟲保存於琥珀內的例子,一隻蚊子據稱有四千萬年歷史,另 一隻螞蟻則有一億年之久,它們看起來與現今的同類一般無異。1981年1月,<國家地理雜誌>公開了一張蟑螂化石圖片,推測化石有三億多年老,而文內特別 指出,蟑螂自古以來、少有改變。1982年2月,<科學雜誌>刊載有一蝙蝠化石圖片,聲稱已有五千萬年之久,卻興今天的蝙蝠一模一樣。有關的類同例子,實 在不勝枚舉。 另 外,眾多出土化石顯示,古時生物的種類,似比現今所有的還要更多,這現象與進化論的基本主張,無疑是相抵觸的。譬若說:鸚鵡螺古時曾有約三千五百種,有些 直徑可達9呎,但如今無論是體形或數量,全都有急速銳減中,只有6種現仍存活,直徑也僅達8吋而已。眾所周知,這種衰減現象並非絕無僅有,潮流的大趨向, 一直清楚顯明,從沒聽說有甚新近進化成功的生物加盟世上,反倒只見有越 來越多生物,急速地在你我眼前瀕臨絕種! 更有趣的是,有好些生物化石,在它們的同類近年被發現「現今其實仍存活於世」之前,過往只能在 所謂古老地層中被找到,故而被鑒定為類同於前面所述的「指標化石」,一度被用來協助標示含有此種化石的地質的年,代此中包括:曾被認為於白堊紀時(據稱即 約一億年前)已絕種、屬乎「總鯺魚類Crossopterygii」的「腔棘魚Coelacanth」。據進化論都的說法,總鰭魚代表著陸生脊椎動物的祖 先,是魚類進化到兩棲類的過渡類型,亦即水生到陸生的「橋樑」動物,早該已絕了種。可惜的是,這個科學神話已經幻滅--1939年,人們於南非東岸馬達加 斯加(Madagascar)的海邊,竟捉到一尾活生生的腔棘魚,據研究人員鑒定,實際上就是那種化石所代表的總鰭魚,魚和化石的樣子完全一 模一樣,一點也沒有改變,更兼亦證明根本不是兩棲類,離水即會死亡。 此後,在東非坦桑尼亞沿海更續有相若發現,先後抓到了約30尾這類 的魚。故此,腔棘魚今日得了一個有趣名號叫「活化石 a living fossil」,意即一些過去曾被臆斷於億萬年前早已絕種的生物化石,如今卻證明其實有著活生生的現代同類。早在腔棘魚尚未被發現是「活化石」以前,進化 論學者曾對有關化石進行過一些分析研究,認為這魚的巨大排棘能令它在海底行走,而「海底行走」的能力,也就「想當然」地成為海洋生物進化登陸的關鍵之一, 但當腔棘魚被發現於現今世代仍存活時,也同時證明了它其實完全沒有「海底行走」能力,一切先前的推想,只不過是稍嫌天真的邏輯推理而已。(忽發想 起:Tiktaalik會否是同類型的錯誤?) 時至今日,如腔棘魚一般、同樣普升為「活化石」的生物,眼見是越來越多了,不單止在魚類中有所發現,在動植物裡面,也有著各種各類的「活化石」。這一切正是 對「臆斷式」進化論的一種諷刺,也是對創造論說 法的一種支援。迄今的相關發現顯示,芸芸生物的傳宗接代,一直遵循著<聖經>所述規律--各從其類--亦正如中國人所云:「龍生龍、虎生虎、老鼠兒子會打 洞!」自始至終,不可能、亦從來不曾由一個「物種」進化到另一個「物種」。除腔棘魚外,林林總總被定名為「活化石」的例子包括:
「分節軟體類Neoplilina」,曾被認為在泥盆紀(據稱三億八千萬年前)時已絕了種; 「美洲鱟Limulus polyphemus」,曾被認為在泥紀(據稱三億八千萬年前)時已絕了種; 「腕足硬瞉魚Lingula」,曾被認為在奧陶紀(據稱四億七千萬年前)時己絕了種; 「鱷蜥Tauatara」(產於紐西蘭的大蜥蝪),曾被認為在白堊紀(據稱約一億年前)時已絕了種;與及
各式各樣的植物「活化石」,諸如:「銀杏Ginkgo」、「水杉Dawn Redwood」、「銀杉 Silver Fir」、「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灣杉 Taiwan Yew」、「金錢松 Pseduolarix Kaempferi Gord」等等。它們多曾被認為是在第四紀(據稱約一百萬年前)的普世氣候巨變中絕種的。
我們只要擺脫進化歪論的干擾,即不難明白眾生自古迄今、能夠和諧共存的緣由--皆因造物主早已為它們各自設設預備了獨物的生存空間!無論怎樣微不足道的生物,諸如:細菌、原生動物、浮游生物、矽藻等等,全都擁有為該類生物度身造的生存空間,儼然同屬一個整體。舉例來說,科學家早已發現,似極原始的海洋浮游生物,卻是整個龐大生物食物鏈的起點,更是其中最基要的一環,絕對不可或缺;又例如說,在人體的消化系統、陰道、尿道內,竟有很多友善的細菌附身其中,靜靜地與我們共生著,多方協助消化,吸收及新陳代謝等機能。假使它們有朝一日竟會進化而另謀高就,恐怕你我身體的正常運作,即會大受影響。
進化信仰知多少, 2009, 楊信成, 第五章--化石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