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耶穌所說的清心的人有福了的清心 ?

2010-02-18 7:43 am
什麼是耶穌所說的清心的人有福了的清心 ?


如何或什麼人才算清心 ?

回答 (4)

2010-02-19 2:23 am
飢渴慕義不等如清心。

「清心」英文譯作 pure heart 那就是沒有雜質的心。一心一意愛神追隨神。
2010-02-18 7:25 pm
回應001清心唔係饑渴慕義,因為第四福是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飽足。清心所得的是見神。

002以經解經很好,但你可能會問「清潔的心」又是甚麼,going in circle,我都慚愧我哋基督徒有時將聖經內容循環地引述,便以為解通了意思。

或者我從另一個角度回答,八福的內容我們傳統上認為「要做」A便有B的福,不過我「研究」「查考」「默想」之後,認為耶穌列出這些福是回應當時的宗教對福的意義的挑戰。簡單而言當時猶太宗教上對耶和華����福是可見的物質(錢,老婆仔女,物業,牲畜,事業...等),但耶穌想帶出一種反傳統的信仰信息,這意識在福音書的記述他的講話和比喻都甚為一致,每個故事都是回答當時的一些信仰和宗教傳統的誤解。因此,這裏的八福是他傳道的開場白,所以我們試一下不從「要得福」的角度來理解,而是了解「甚麼是福」來看。

清心的人有福並不是說人先要操練出清心,便是福了,而是先看後句:「他必得見神」,福的答案是因為見到神,這人便是有福,因為神與他同在,他心裏有滿足的依靠,所以不用貪圖甚麼。八福中每一句其實我覺得兩句中間其都隱藏著一句說話沒有講的。

我試列出讓大家看看當中的福的「邏輯」,雖然明顯地耶穌不是以邏輯來說這段開場白,而是有點神諭的用意,所以不是每福的因果關係都相同,而每福亦是包括了人性心靈的各部份。

八福的詮釋:

你們有福,因為雖然你們心靈貧乏,在神的國中,你們心靈是滿有希望的。

你們有福,因為雖然你們遇到哀痛的經歷,但在神的寬恕裏,你們會有安慰。

你們有福,因為神����你土地,但不是因為你們懂得戰爭和搶奪,是因為神給你謙卑(溫柔)敬重每一樣你得到的物質生活。

你們有福,因為假如你們愛公義如同你們對飲食的要求般熱切,你們的社會中的貧窮便會得著照顧(飽足)。

你們有福,因為假如你懂得憐憫(原諒)人,神也會因此憐憫(原諒)你所不足之處。[這跟主禱文-赦免我們的罪-好像我們赦免他人的罪(反過來看假如我們不原諒他人,神也有權收起祂對我們寬恕的原諒。)]

你們有福,因為你們見到神與你同在(祂暗示當時的情景),你內心有這信靠,無論外面政治和經濟有多好壞,你的心也不會動搖。

你們有福,因為假如你們活出神國度在地上平安的信息,接受的人也會因為你所見證的而成為神的兒子,你便成為神作為的參與者。

你們有福,因為縱使你們當下受到迫害,在神的國中,你們身心靈仍是活在神的同在中。

看八福是要整體看,而不是單抽一條或每條作訓示,它們之間也有關聯性。
而且應該還是聽完接下去的兩節才算理解全篇導論:
人若因我的緣故辱罵你們,迫害你們,並且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
你們應該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他們也曾這樣迫害。

這是耶穌給你的陳述,聽的人卻是要面對心靈上面對現實與信仰盼望上的選擇。辱罵=喜樂,迫害=賞賜?
盼望給你在閱讀聖經上一點亮光。

2010-02-18 2:13 pm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馬太福音五章8)
舊約聖經在詩篇廿四3-4裡可以找到這預言說:誰能登耶和華的山? 誰能站在祂的聖所? 就是手潔心清、不向虛妄、起誓不懷詭詐的人。
神啊,求祢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詩篇五十章10)
清心與世界價值觀互相矛盾。世界價值觀是接納欺騙的手段。屬天國的價值觀是得見神,這是神給的報酬。
至於教訓的延伸: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神的兒女! 我們也真是祂的兒女。世人所以不認識我們,是因未曾認識祂。親愛的弟兄啊,我們現在是神的兒女,將來如何還未顯明;但我們知道,主若要顯現,我們必要像祂,因為必得見祂的真體。凡向祂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祂潔淨一樣。(約翰壹書三章1-3)
2010-02-18 8:00 am
清心的含意
清心可以說是饑渴慕義,效法基督的第二方面具體內容。所謂『清心』,也就是指我們的心靈意念完全成聖,毫無罪污的意思。從消極方面來說,一切的罪慾、邪念、忿恨、報復、嫉妒、驕傲、虛榮、偽善、虛謊、自私、貪心、淫念、眼慾等等都是污穢不潔的。清心的意思也就是要將所有的這一切污穢不潔的意念,完全從我們的心靈中除去。而從積極方面來說,清心的意思也是要在我們的心靈中充滿愛心、信心、熱心、忠心以及聖潔、公義、謙卑、柔和、寬容、忍耐等等美德。


收錄日期: 2021-04-11 01:21: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217000051KK0163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