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一問 (20點)

2010-02-18 4:27 am
《孫子兵法》軍形第四中,
孫子說︰「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同篇中,
又說︰「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為什麼善戰者「不能使敵之必可勝」,但卻能「不失敵之敗也」?
是否自相矛盾?

回答 (1)

2010-02-18 4:40 am
✔ 最佳答案
原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兩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己敗者也。故善戰者,先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谿者,形也。

語譯:
  孫子說:從前善於打戰的人,總是先使自已國家能處於不敗之勢,而不致被敵人戰勝,且等待時機來戰勝敵人。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勢定是操之在己,敵人自暴弱點,讓我有可趁之機,這是敵人自己造成的。因此,善於用兵作戰的人,一定要保持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但不能使敵人必定被我打敗。所以說,勝利是可先預知而不可強求的。
  要使自己能不被打敗,就須有防衛的能力,若有戰勝敵人的可能,就要採主動攻勢。採取防守是敵人兵力有餘,自己戰勝的條件不足;採取進攻是敵人兵力不足。善於防守的人,行動隱密讓人無法完全窺探。善於進攻的人,就像天降神兵,迅速勇猛,如此才能保全自己,又能獲得全盤的勝利。
  預知眾人已知的勝利,不算是最高明的,打一場勝戰,就算天下人都說好,也不是最高明的。就如同能舉得起秋毫的人不算是力氣大,若得到日月的人,不算是眼力好,聽得到雷聲,不算是耳朵好。古時所謂善於作戰的人,都是打容易致勝的仗。這些善於作戰的人,打了勝仗,並看不出有多顯赫的勝利,也看不出他們的智謀,更看不出他們勇武的功績,但他們確定能打勝仗,不曾出差錯。因此,他們的戰略是,先使自己立在必勝的基礎上,才能戰勝處於失敗地位的敵人。所以真正會作戰的人,一定要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敵人無機可乘,同時,不錯失打敗敵人的任何機會。所以說,能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先備妥必勝的條件才敢出戰;打敗仗的軍隊,則是未做好準備就先開戰,心存僥倖,企求能有戰勝的機會。
  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要修明軍政法令,才能操控主導戰爭的勝敗權。用兵的法則有五項:一是「度」,計量判斷土地幅員及戰區的大小。二是「量」,部署資源。三是「數」,兵員的數量。四是「稱」,比較分析敵我的實力。五是「勝」,就是戰勝、必勝。依戰區地形,擬定作戰方案,冉決定要投入多少的物資,再調配所需的兵員,再比較敵我的強弱。比較計算後,研定周詳計劃,勝負便很容易掌握了。所以勝利的一方,就像是以多擊少,佔有絕對的優勢。而戰敗的一力,以少搏多,要勝是很困難的。善戰又握有優勢的將帥,在指揮士卒作戰時,就像千仞高山上,山澗的積水潰決瀉直下,銳不可擋,這就是所謂強勢的「形」。

收錄日期: 2021-04-23 23:31:4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217000051KK0123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