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安德魯·約翰·懷爾斯爵士(Sir Andrew John Wiles,1953年4月11日-,英語發音[ˈændɹuː ʤɒn waɪlz]),英國數學家,居於美國。他於1979年在劍橋大學獲博士。 安德魯·懷爾斯的父親是神學家莫里斯·懷爾斯牧師(Rev. Prof. Maurice Wiles)。
費馬最後定理證明過程
1994年他證明出困擾數學家三百多年的費馬最後定理,是數學上的重大突破。理查·泰勒是他過程中的助手。
在這之前,懷爾斯已在數論有出色工作。與約翰·科茨(John Coates)合作,在有名的貝赫和斯維訥通-戴爾猜想取得初步進展。他也對岩澤主猜想作了主要工作。他一直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費馬最後定理指出,對大於2的正整數n,以下不定方程沒有正整數解:
xn + yn = zn
維爾斯兒時看埃里克·坦普爾·貝爾(Eric Temple Bell)的書《最後問題》(The Last Problem)讀到了費馬最後定理,啟發了他解決猜想的心。他的綿長解題之旅始於1985年,其時肯·里貝(Ken Ribet)從讓-皮埃爾·塞爾和格哈德·弗賴(Gerhard Frey)獲得靈感,證明出谷山志村猜想可以推導出費馬最後定理。谷山─志村─韋伊猜想指出,所有橢圓曲線都有模形式的參數表示。這猜想雖不及費馬最後定理有名,卻因為觸到了數論的核心故更為重要,然而沒有人能證明它。懷爾斯秘密地工作,只與普林斯頓大學另一位數學教授尼古拉斯·卡茨(Nicholas Katz)通信,分享想法和進展。他終於證明出這猜想的特例,從此解決了費馬最後猜想。他的證明匠心獨運,創造出許多新概念。
懷爾斯的證明以非凡的戲劇性來公開。1993年6月他在牛頓研究所安排了三場演講,不預先公開他的講題。但聽眾和大眾發現演講的最終目的而引起鬨動,人群擠滿了第三場演講的講堂。
此後幾個月,證明的文稿在少數數學家之間傳閱,而公眾都等待著驗證結果。證明的第一版本依賴於構造一個物件,稱為歐拉系統,可是這方面出了問題。同行評審發現了在精細複雜的數學中出現了錯誤。差不多一年過去,懷爾斯的證明看來像其他許多證明般有致命傷,雖然他作了很多重要發現,但最終達不到目的。懷爾斯要放棄時,決定作最後一試,與他的前博士生理察·泰勒合作解決證明中最後的問題。最後他採用了原本第一版本裡不採用的方法,並獲得突破,從而證明了費馬最後定理。 他評論道:
「…很突然地,完全沒料到我會得到這般難以置信的啟示。這是我工作生涯最重要一刻。將來的工作我也不再如此看重……這是難以言喻的美麗,這樣的簡潔優美,我獃獃看著它有二十分鐘,然後一整天在系裡踱步,時常回到我的檯子要看它還在──它還在。」
懷爾斯的證明的最終定稿也因此與原先不同。這證明刊登在1995年141期的《數學紀事》(Annals of Mathematics)第443至551頁。緊接論文後面還有另一份他與泰勒合著的補充論文,題為〈某些赫克代數的環論性質〉(Ring-theoretic properties of certain Hecke algebras),刊在第553至572頁。
懷爾斯於1995年獲得肖克獎,1996年獲得皇家獎章、沃爾夫獎、柯爾獎,2005年獲得邵逸夫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