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問題(20 Point)pls.

2010-02-11 6:41 pm
假期功課:試用一首杜甫所作的詩,講述杜甫詩歌風格,並解譯他何以有「詩聖」的美譽。

回答 (2)

2010-02-11 6:51 pm
✔ 最佳答案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鬱」的特點,「沉鬱」一詞最早見於南朝,「體沉鬱之幽思,文麗日月」[28],後來杜甫寫更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29]。對杜詩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著密切關係。同時,杜甫處於盛世末期,少時有雄心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30],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國運衰微,加之仕途不濟命途多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詩詩風大有轉變,趨近現實主義。而杜詩對意象選
擇的個性化,是杜詩語言的基礎。
常在杜詩中出現的意象,例如古塞、秋雲、猿嘯、殘炬、急峽、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觀,以及織女、老婦、老農、嫠婦等普通百姓,還有官吏、將軍、
惡少等權貴勢力,都表現了杜甫對「中興濟世的熱切,對淆亂乾坤的指斥,對橫行霸道的憤慨,對漂泊流離的悲傷,對生靈塗炭的悲憫,對物力衰竭的惋惜,對博施
濟眾的讚美」[31],而正是這些沉重情感的表達,使得杜詩的語言趨於「沉鬱頓挫」。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3/Cao_tang.jpg/350px-Cao_tang.jpg



圖片參考:http://bits.wikim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成都杜甫草堂內景


杜甫的詩歌在風格上,是兼備多種風格的,元稹這樣評價杜甫:「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32]秦觀也有類似的看法:「於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俊潔之姿,備藻麗之態,而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眾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於斯也。」[33]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氣。主流觀點認為,杜甫詩歌的風格沉鬱頓挫,語言精煉,格律嚴謹,窮絕工巧,感情真摯,平實雅談,描寫深刻,細膩感人,形象鮮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34]是他的創作風格。就杜詩特有的敘事風格和議論風格而言,有學者認為是受到《詩經·小雅》的影響,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調,又與《離騷》相近。也有學者認為,杜詩具有仁政思想的傳統精神,司馬遷的實錄精神。還有觀點認為杜甫詩作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曾把杜甫與李白並論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35]。陳善《捫蝨新語》卷七:「老杜詩當是詩中《六經》,他人詩乃諸子之流也」。蔣士銓《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詩詳註集成序》亦稱「杜詩者,詩中之《四子書》也。」
杜甫的詩歌在格律上,具有鍊字精到,對仗工整的特點,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築美」,例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36]就是杜詩鍊字與對仗高超的體現。另外,在體裁上杜甫有許多創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創造性也是他文學創作的獨到之處。[37]
---------------------杜甫的詩歌的內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他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憂國憂民情懷,杜詩有詩史之稱,這種說法最早見於晚唐,「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為詩史」[38]。到宋時成定論,但詩史之義各有各說。人有以史事注杜詩,認為杜詩為紀實的詩,可以補史証史,所以稱為詩史。這種說法只重史事之虛實真假,而輕視詩的情感特性。有人認為杜甫具史識史見,其筆法之森嚴,可媲美漢朝歷史學家司馬遷。而詩有評人評事者,皆可「不虛美,不隱惡」[39],故號詩史。此說可取。另一說是,杜甫之所以號詩史,因其悲天憫人,感時傷事,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23]但也有不喜歡杜甫詩者,楊億就不喜歡杜甫,劉放《中山詩話》云:「楊大年不喜杜工部詩,謂為村夫子。」

詩聖--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其詩氣勢雄渾,絢麗含蓄,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歷代許多詩人都把他的詩做為學習的典範,故尊稱為“詩聖”。
2010-02-11 10:18 pm
見證歷史的杜甫杜甫--生平事蹟

  有這麼一個人,天涯流轉,到處飄泊。有這麼一個人,窮途潦倒,貧病交迫。這個人,把詩當做一生事業;這個人,把一生遭遇都寫成詩;而他那波折多難的一生,正是歷史沈鬱悲痛的一頁。他的詩,是時代的實錄,歷史的見證。我們因此稱他的詩作是「詩史」,也尊他為「詩聖」。他就是--杜甫。根據記載,杜甫生在唐睿宗先天元年,西元七一二年,卒於代宗大曆五年,西元七七0年,在這五十九年之間,正是大唐王朝由盛而衰,急劇變化,最多事的一個時期。杜甫生當這樣的亂世,飽經多次無情的戰火,感觸特別深刻。便憑著他特殊敏銳的洞察力和卓絕的才華,真實而全面的展現唐代安史之亂前後幾十年間的歷史面貌。根據杜甫壯遊詩的自述,他曾經在二十五歲左右就南遊吳越,達三、四年之久。

  考試落榜之後,又北遊齊趙。過了七、八年「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這期間他很少寫詩,可以說是創作的準備階段。下面這首「望嶽」是現存的杜詩當中,年代比較早的一首,當時杜甫只有二十九歲,正在漫遊當中。在杜甫的生命中,「裘馬清狂」的日子,只發生在他的青年時代,中年以後,尤其是和李白分手之後,杜甫便開始步入徹底體驗人生的悲慘歲月。他的詩也隨著真正的生活閱歷以及時代的動盪不安,越寫越有血有淚,也越來越動人心魄。就像這樣的--月夜。今夜鄜州月 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 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乾杜甫的詩號稱「詩史」,他是一個真正需要按年編詩的詩人,也是一個我們需要按年讀詩的詩人。在他的詩中,有相當完整的個人生活紀錄。大約從安史之亂的前夕到他病死兩湖之間,我們都可以在他的詩中,掌握到他的生活行蹤,瞭解他每一階段的生活和感情。是他奠定了日常生活詩歌的基礎,後來的詩人如唐朝的白居易、韋莊,及宋朝的蘇東坡等,都是踏杜甫的足跡,把生活寫進詩裡面。

  像這首題做「月夜」的詩,就是杜甫深陷長安,望月思家的作品。那是天寶十五年的事情。當年六月,安史叛軍攻破潼關,杜甫帶著妻小逃到了陝西鄜州,寄居在羌村。七月,肅宗在寧夏靈武即位,杜甫便在八月動身,打算趕赴行在,為君王效命。不料啟程不久,就被叛軍捉住,押送到淪陷後的長安。而這首詩,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寫成的。崢嶸赤雲西 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 歸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 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盪 生還偶然逐鄰人滿牆頭 感嘆易歔欷夜闌更秉燭 相對如夢寐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房琯罷相,杜甫上書為他辯解,觸怒肅宗,因此回鄉省親。羌村是杜甫當時家居之地,羌村之後,杜甫舉家遷往四川,在成都浣花溪畔築了一間草堂,這時的杜甫是「無官一生輕」。西元七六二年的秋天,成都發生亂事,杜甫只好暫時避往梓州。

  到了七六四年的春天,亂世終告平定,於是杜甫又回到了浣花溪畔的住處。闊別草堂兩年,杜甫的喜悅之情不言可喻,於是寫下了這首詩。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窗舍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詩中一句寫一樣景物,表面看起來似乎各自獨立,其實組合起來是一幅完整的畫面,而貫穿全詩的便是詩人內心的喜悅情感。我們約略可以領會到,在他的住處,四周種了許多揚柳,到了春天,柳樹長出了嫩綠的葉子。在那青翠的柳蔭深處,有一對黃鸝鳥而正在合唱一首春天的頌歌,歌聲宛轉動聽。天空一碧如洗,成群的白鷺飛上青天,排成「一」字的行列。杜甫使用對仗的句法,首句寫近景,第二句寫遠景,詩中接連用了黃、翠、白、青幾個顏色字,加上黃鸝的鳴叫、白鷺的飛翔,真是寫得有「聲」有「色」,把春光的明媚全都給刻劃出來了。詩的後面兩句也運用了對仗的句法,第三句「窗寒西嶺千秋雪」寫遠景,第四句「門泊東吳萬里船」寫近景。就遠景來說,所謂西嶺是指四川松潘縣南的雪嶺。雪嶺上的積雪終年不化,所以說是「千秋雪」。

  從杜甫草堂的窗戶望出去,正可以看到雪嶺上白雪皚皚的景色,想到這雪千年不消,不由得讓詩人興起天長地久的感觸。就近景來說,此刻門外正好有船停泊在那兒,詩人看到這種景象,想到這船是可以航行萬里往來東吳的,不由得又勾起了他東遊吳、越的豪興。所以他說這船是「東吳萬里船」。這兩句詩分別用了「千秋」和「萬里」兩個形容詞,把時間的悠久和空間的遼闊構成了強烈的對比,使人留下深刻的感受,並且藉此寫出了杜甫曠達的胸襟和器度。杜甫字子美,後人或稱他為少陵,那是因為他曾經居住在少陵;而他最後的官銜是工部員外郎,所以也有人稱他做杜工部。我們又稱他的詩集為「草堂」詩集,那是因為他曾經在成都浣溪邊築過一間草堂。杜甫一生東奔西跑,沒有過幾天好日子。但是他心中有愛,筆下有詩,他的真實人生雖然愁苦不堪,他的文學生命卻光芒萬丈。


收錄日期: 2021-04-28 23:43: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211000051KK0049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