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評論》如何理解「覺性,空性與佛性」

2010-02-10 11:41 am
相關問題: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208000050KK00456
更新1:

哇哈哈 師兄: 從你所發表的內容,可以得知你絕對不是一個愚蠢的人,你是一位虛心而認真求學佛法的佛子,更難得的是,你渴望探求在日常生活、舉心動念中,如何可以簡單真實地與法相應。不過學佛如果單靠自己的點滴領會,很容易會出現偏差,難以令自己安立在佛陀所教的修行正道中。以下謹就你對「覺性,空性與佛性」的理解提出一些反思的問題: 你認為「覺性」是已但沒有分別心,行為做作都不會給妄念帶著走。 反思問題:什麼是分別心及妄念的定義?不會給妄念帶著走,是否也是一種妄念? 你認為「空性」是已與妄念分開,平時腦袋清清靜靜,活在當下。 反思問題:如果活在當下遇到不同景物產生不同妄念,如何能與妄念分開? 你認為「佛性」是知識領悟後,再加上空性和覺性,便是佛性。 反思問題:不斷學習領悟後,怎樣加上空性(離妄念)?怎樣加上覺性(無分別心)?如何等如佛性? 以上的想法全部屬於「自我控制思想意識形態」的行為,那我會問為什麼要這樣控制思想,到底要達到什麼目的? 以下很想與你分享一些學佛的體會: 事實上,學佛修行,欲要不偏不倚地有所成就,應先要透徹了解下列四個認識: 一.認識佛陀 (真實認識老師的長處及能力,正是我們學習、宣揚的目標) 二.認識佛法 (真實認識佛陀教導我們實現各種教化目標的方法) 三.認識自己 (清楚認識自己的根基,能切合實際需要,按歩就班受持各種法要) 四.認識修行 (清楚認識佛陀教授不同眾生的修行歩驟、方法及目的,以安立正道) 如果對上述 (四個認識) 的了解是抽象模糊,其學佛或修行的過程,將難以設定準確的學佛修行目標,而且更會容易對學佛養成一種個人嗜好、或虔誠迷信、或貪愛戲論、或追求學問知見等的積習,時間一久,尊貴牢固,易生驕慢,更難度引! 這好比一個百病纒身的病人,不求知名醫有何絕學(有何長處及能力),不求知名醫所開治病妙藥的作用,不求知自己的真實病狀,不求知如何依方服藥,以達到藥到病除。只是跟風崇拜名醫,或一知半解地議論藥物藥性,以此為樂,但並無服藥,自己的病狀,卻是每況愈下,愈來愈差。 應知諸佛因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目的是為眾生開、示佛的知見,令眾生悟、入佛的知見。佛陀一生說法最終目的,是令眾生究竟覺悟成佛,顯現人人本自具足,如虛空一樣(空性),本不生滅的無上正等正覺! 凡夫的知覺「覺性」,是堅執自我的觀念,自我的身軀,及身外的境物,更被業力無止境地牽引,所以出生種種境界,這種知覺會產生無量的煩惱。佛陀教導堅執自我的凡夫眾生,必須覺知因果演變原理,然後努力止惡行善,使將來得生善處,使知覺常受妙樂。 佛陀對著欲求解脫生死的修行人,告訴他們世間所有的生滅現象,皆是眾緣和合,刹那顯現,刹那消失的因果幻象,無一事一物是真實永恆不變的,只是眾生的知覺堅執自我的意識、身體及外間景物,以為是真實,故生無量計較煩惱。只要令修行人照破自我執著的意識形態,便能顯現如虛空一樣,清淨無染的「空性」知覺,解脫如幻生死。 佛陀對著誓救一切眾生的大乘菩薩眾,教化祂們在普度一切眾生期間,要永遠察覺自己及對外間景物的一切知覺反應,均是遇境即生,境滅還無的幻象反應,故應常覺不迷,般若智照,無染三世幻象,只以如幻身軀,發無盡的行願,廣度一切如幻眾生,成就無盡如幻功德,盡顯自度度他的圓滿「佛性」! 欲要清晰了解佛陀一生說法的精要,可登入:佛教法音傳播中心 http://www.bddc.hk/av_video_home.php 大量視頻為你清晰講解!

回答 (2)

2010-02-13 10:18 pm
哇哈哈 師兄:
欲求不偏不倚地成就佛法,應當:
一心皈命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心皈命阿彌陀佛
一心皈命地藏王菩薩
一心皈命觀世音菩薩
誠懇發願,見性覺悟,廣度群生,則所願必能速成!

願師兄早日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辯才無礙,廣度眾生!
2010-02-11 11:50 pm
samkamkw 前輩:

十分感謝給我的指導。前輩所給的答案絕對直得給我反思。

修行時的確很容易的生出我執,例如自我控制思想情況,當有些徵進步後,可能會以為自已所做的事是正確的,生了驕慢或錯誤的觀念而不自知,遠離成佛的道路。所以很多時都要反思自已及聽取別人的意見。

前輩所說的四點認識,需然本人每天都有去學習,但真的領悟到的只有一點皮毛,因為本人看每部經典和故事都有些懷疑不會盡信,看完要想很久再要時常用佛法於日常生活上才會領悟,所以學習比一般人慢很多。

前輩分享的體會本人十分感激。我會經常看您給我的寶意見再去領悟,希望得到啟發及進步。

謝謝。


收錄日期: 2021-04-29 22:27: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210000050KK0019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