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論與進化論】
圖片參考:
http://www.christianstudy.com/data/theology/creation01.html
基督徒說聖經上所記載的句句都是真的。但是,當我們談到生命的起源時,任何一位具有科學常識的人都會知道,目前的生物界是由進化而來的。可是創世紀頭兩章所記的“神創造萬物,各從其類”,這與科學真理大有衝突,基督徒如何處理這個難題?
進化論被寫進很多書裡,不少學校也在課堂上宣獎進化論。人們自然會認為進化已是事實(The fact of
evolution),認為進化論是科學定律。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進化論並不是科學規律,它只是達爾文基於他觀察到的一些現象而提出的一種假說。這個假
說並沒有被證實,目前正受到嚴重的挑戰。
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宇宙不是在進化,乃是在退化之中,曾長期在美國西北大學執教的物理學家貝克博士(Dr. Edson Perk)指出,“我們的宇宙中商值有增高的傾向”,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宇宙像一個發條逐漸慢下來的大時鐘。”
宇宙中有一些現象是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如房屋的建造,生物由授精卵發育為完整的生物個體等等。說“暫時”,是因為房屋有一天會朽壞,生物都必
定要死亡、解體。即使如此,暫時逆熱力學的生命現象仍需要兩個必要條件。一是要有藍圖或指令。這就是在經子和卵子的DNA中,所攜帶的來自父母雙方的遺傳
基因。第二是要一個能量轉化系統,以供給發育時期所需的能量,將藍圖變成實體。光合作用,消化作用,血液循環和呼吸作用等都是這樣的轉化系統。
如果進化是宇宙的普遍現象,那麼在宇宙中一定有宏大的指令系統和能量轉化系統,使萬物能逆熱力學第二定律,由無序到有序,由低級到高級不斷地進化。但是,人們在宇宙中找不到這樣的系統,故進化論在理論上是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直接相衝突的。
進化論認為生命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由無機物變成有機物,由有機物演化出氨基酸、蛋白質,最後演化為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產生了生命。五十年
代初,米勒(Stanley L.
Miller)的實驗(借助電火花從還原性氣體中得到氨基酸等有機物)被認為是這種理論的重要依據。但幾十年來,這個實驗已受到嚴重的挑戰和質疑。
退一步說,假如氨基酸等能在原始大氣中由無機物產生,這離生命的起源能然還有遙遠的距離。生命有許多特點,最主要的是要有新陳代謝(Metabolism)和繁衍後代(Reproduction)的能力。這兩種能力都來自DNA(或 RNA)的功能。
DNA本身並不複雜;它是由四種不同的核甘酸相聯而形成的長鏈;複雜的是DNA分子中這種核甘酸排列的順序(Sequence)。DNA正是藉著這四種核甘酸的不同排列順序產生了不同的基因,並由此產生不同的生物及其他生命所必須的化合物。DNA 是否能隨機形成呢?
1976年諾貝爾獎化學獎獲得者愛根博士(Dr. Manfred
Eigen)曾做過如下的計算。一個含有221個核甘酸的DNA分子,四種核甘酸不同排列組合的可能性是4221(4的221次方)或者是
10133(10的133次方),而個10105這樣的分子就是足以充滿整個宇宙!這10133次隨機組合之中,只有一次組合是可以產生第一個生命的。這
是什麼意思呢?如果讓這10105個分子隨機組合,組合的速度為每秒一萬次(104)。假設宇宙的年齡為三百億年(1018秒),那麼,從宇宙形成到現
在,一共可以產生的組合方式是10127(10105×1018×104),還不足以產生一個有正確核甘酸排列組合序列的DNA分子。根據美國太空總署的
資料,最簡單而“有生命”的蛋白質分子,至少含有四百個氨基酸。也就是說,需要至少一千二百個核 酸組成的DNA分子,使該蛋白質能夠產生。人們在最簡單
的原核生物中看到的
DNA分子,含有幾千個,而不是221個核甘酸。可見,無論宇宙的年齡有多長,“進化”速率有多快,簡單隨機組合而產生第一個生命所必須的DNA分子的可
能性,幾乎等於零。
資料來源:
http://www.christianstudy.com/data/theology/creation01.html
2010-02-10 01:33:17 補充:
感謝網友 yellow_lynx_273 的理性回應。首先,嚴格地說,閣下所提出的見解,純綷只是反駁一些「對進化論不利」的理據,閣下並沒有舉出對進化論有利的證據。所謂進化論的證據,只是進化論學者把「進化論」作為正確的前設,再根據「必須的立場」,去演譯各種所謂的證據去吻合進化論的講法。事實上,諷刺地,解釋這些所謂證據,進化論並不是唯一的解釋,引用智慧設計的立場,一樣可以解釋。
2010-02-10 01:33:25 補充:
例如,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就已將動物胚胎相似性,作為進化論有力的證據。後來,麥克爾(Meckel)亦歸納出了一條定律:高等動物的胚胎在發育過程中,基本上逐步經過類似低等動物的階段。實驗胚胎學的創始人「馮-貝爾」又歸納出「馮-貝爾定律」,認為胚胎發育是一個從簡到繁,從同質到異質,從普遍到特殊的過程。例如 Rathke 發現了脊椎動物在胚胎發育過程中都經過類似魚的階段。聽落很像很有道理,但,且慢!胚胎發育過程相似,用智慧設計論去解釋,是因為設計他們的,可以是出自同一位設計者,既是同一位設計者,自然可以有相似的地方。
2010-02-10 01:33:28 補充:
在哲學角度,「自然」一字和「上帝」(或被不同的人稱之為智慧創造者),兩者之間沒有分別。進化論和智慧設計論最大差別,就是前者把生物來源歸功於「自然」,後者則歸功於「上帝」。現在本人嘗試逐點回應網友yellow_lynx_273的進化理據,看看能否通過理性檢視,或說它們真的很「科學」嗎?
2010-02-10 01:33:33 補充:
(1)有關蛋白質的形成
網友yellow_lynx_273認為蛋白質的形成並非隨機:「而是化合物的合成是受到分子之間的吸引﹑排斥﹑和化學特性主導﹐有這些特性影響下﹐根本就不是隨機﹐而是按照化學原理」
網友yellow_lynx_273所指的蛋白質形成是按照「化學原理」,他大概的意思是指蛋白質不必由氨基酸隨機合成,而是蛋白質可根據RNA模板自我催化而合成?是嗎?還是你指的是其他解釋?(請明確說明)
2010-02-10 01:33:43 補充:
蛋白質由RNA催化而合成,這個看法是來自RNA世界假說(RNA World hypothesis)。(由於本人不清楚你所指的「按照化學原理」是甚麼,而根據這個RNA World hypothesis卻是最吻合閣下所指的「化學原理」,故冒昧猜測。)RNA World hypothesis的內容是:生命進化的早期,沒有蛋白質(酶-催化劑),某些RNA可以催化RNA的複製,也就是說RNA是唯一的遺傳物質,是生命的源頭。
2010-02-10 01:33:46 補充:
這個理論雖然可解釋蛋白質的來源,但仍然未能解答RNA是由那裡來的?只是把一個問題轉移到令一個問題身上,對解答問題毫無幫助。而進化論者唯一解釋RNA的來源,仍舊是這一套:「生命發生之初,很可能是在原始海洋深處的火山口邊,高溫、高壓的條件下,在可作為催化劑的礦物質邊富集了可能是雷電中合成的原始核苷酸。經過億萬年的進化,形成了具有自我複制能力的RNA。」(來源:
http://www.hudong.com/wiki/RNA%E4%B8%96%E7%95%8C%E5%81%87%E8%AF%B4)
2010-02-10 01:33:55 補充:
以上實驗的結論,所造出來的仍是非生命!雖然透過實驗,有利於生命的份子數目擴增了千多倍,但不能說明進化論就是事實!不要忘記,實驗乃是人為,很多因素都是為了造就有利生的環境而刻意營造,並非自然,和遠古時候,沒有人為的介入,純粹靠天然,所以我說蛋白質的過程乃「隨機」形成,並不為過,閣下指出蛋白質形成並非隨機,顯然與種種生命的解釋不乎合。
試問網友yellow_lynx_273,如果有人以一個假設,來解釋蛋白質的來源,真的令人信服嗎?(甚至閣下只是含糊回應,並沒有提出相關的理論作為佐證)原來進化論真的建基在「假設」之中。還是閣下只顧含糊其辭,勉強用「按照化學原理」六字來涵括一切?
2010-02-10 01:35:15 補充:
(2)有關Missing Link的回應〔陸地的哺乳類動物如何進化為海洋的哺乳類生物〕
網友yellow_lynx_273聲稱,Pakicetus 生活於五千二百萬年前﹐居住與近海﹐在海邊覓食下﹐演化出手掌有蹼的Ambulocetus,因為這特性有生存優勢﹐然後就是鯨魚祖先Basilosaurus。
2010-02-10 01:35:18 補充:
先看看Ambulocetus和Basilosaurus之間的大小,再看看進化的時間。Ambulocetus大概為7 - 12尺,而Basilosaurus古鯨卻大概是70尺,比Ambulocetus足足大十倍。但Ambulocetus是生於大概4900萬年前的生物,而Basilosaurus卻是3700萬年前的生物,從前者進化到後者的時間,和牠們之間的大小作相比,明顯進化的時間並不充足。況且,進化論學者通常甚少描述動物的大小,以免露出進化的破綻。
2010-02-10 01:35:42 補充:
另外,Ambulocetus真的有「蹼」的嗎?單憑看Ambulocetus的化石,真的知道該動物有「蹼」這些柔軟組織(soft tissue)嗎?如有,請網友yellow_lynx_273提供相關證據。
2010-02-10 01:35:47 補充:
事實上,柔軟組織不會形成化石,而是很大機會被種種細菌、或被天然侵蝕而腐化。所謂有「蹼」,只是被設計 National Geographic 一書的插圖畫師運用想像力加進去。(閣下可翻閱National Geographic, “Evolution of Whales”, 2001一文)。況且,單憑看光禿禿的化石,絕不能看見有沒有「蹼」這些軟體組織,若非人為添加進去,或進化論學者刻意迎造,讓物種看起來較像「過渡類型」,本人想不出其他解釋為何會從化石中看見「蹼」。
既然自身的解釋都問題重重,如何用來證明進化的真實??
2010-02-10 01:41:13 補充:
(3)有關Missing Link的回應〔魚類和四肢動物的中間型Tiktaalik?〕
在還沒有發現Tiktaalik化石之前,在1950 年哈佛大學的古生物學家 Alfred Sherwood Romer 說 Eusthenopteron 是過渡魚類,後有說在1952年格陵蘭發現的Acanthostega才是,後又有說在拉脫維亞發現的Ventastega才是,再後又有說歐洲波羅的海的 Panderichthys,或加拿大的 Elpistostege 才是...總之,以后我們還要聽見生物學家們的猜測,現在最好不要亂下定論,因為過渡化石可能會成為進化行列的死衚衕。
2010-02-10 01:51:15 補充:
更重要的是,這次的發現只有前半截魚身,古生物學家最希望找到的是后半截的鰭,因為魚怎樣進化為爬行動物的關鍵是後肢的發展。
還有,Tiktaalik的鰭並沒有連接主骨幹,所以它必不能在陸地上承受Tiktaalik的重量。從Tiktaalik化石的頭部顯示,有不少特徵仍指出Tiktaalik是一條不折不扣的魚,例如hyomandibula(一組通常在魚類發現的骨頭,在Tiktaalik一樣找到)。
2010-02-10 01:51:36 補充:
諷刺的是,在今2010年1月7日有新聞報導,在考古有關新的發現需要重新檢視海中生物如何遷徙至陸地。(我真不知下次幾時進化論再次變掛!)
標題為:「考古新發現 海中生物遷徙陸地時間可能提前」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107/8/g000.html
2010-02-10 01:51:40 補充:
Tiktaalik約存在於3億7500萬年前,而較早的希望螈類則存活於3億8500萬年前。而在新聞中所發現的腳印化石,比目前最早發現的四足動物化石還早了1800萬年,也比目前已知最先出現的希望螈類早了1000萬年。( yellow_lynx_273有興趣的話亦可解釋一下為何會這樣)
既然用來支持進化論的「所謂證據」,在科學界、考古界都矛盾重重,那 yellow_lynx_273如何肯定進化論是真實呢?
2010-02-10 11:18:21 補充:
混淆視聽的是yellow_lynx_273。
「你吸收食物的蛋白質﹐腸胃腸道酵素消化後﹐蛋白質變成 polypeptides, 然後氨基酸﹐吸收後進入你體內﹐不從新合成蛋白質﹐你新陳代謝死去的細胞﹑損耗的酵素等 (都是蛋白質)怎樣補充﹖ 」
你所講的蛋白質形成,這是發生在人體完善的消化系統、淋巴系統、內分泌及代謝系統,並且每天都發生,這是對的。但和我們所探討的「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如何出現」,根本風馬牛不相及,請不要轉移視線。
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根本沒有生物系統輔助下形成,再請問yellow_lynx_273有何化學反應可以解釋第一個蛋白質的形成?請提供解答,不要轉移視線。
2010-02-10 11:39:08 補充:
引用:「你也不應假設生命出現之初 (數億年前)氨基酸和蛋白質有今天的複雜結構」
我並沒有這樣假設,我只是好奇,在沒有引導之下,世界如何從一盤散沙,自動堆砌成一座漂亮的「克里姆林宮」的沙雕。
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細胞是由蛋白質組成,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或由rna催化而成,那我問蛋白質從何而來,是有其邏輯根據而發問。
我已經不談「複雜」的細胞形成,我只談「蛋白質」而已,但已經沒有合理的解釋,那演化論如何解釋世界上淋漓盡致的生物呢?
閣下對進化論的「信心」都不少。
2010-02-10 11:54:35 補充:
引用:「科學目前未可以解釋」
呀,閣下終於承認「科學目前未可以解釋」。我還以為進化論是一門嚴謹的科學,但連基本的蛋白質都解釋不了,但卻用之解釋生物的複雜性?荒謬哉?
用「神」來解釋,當然不是科學範圍,我未至於無知到連宗教和科學都分不開。
世界的由來,用宗教角度去解釋,比用科學解釋來得實在。(閣下亦承認科學不能解釋,或暫時未能解釋)起碼我看見一座「克里姆林宮」的沙雕,背後必然有它的設計者,這是常理推斷,亦是最直接的解釋。難道要做一個實驗-你等了一生人,都等不到一盤散沙能自動生成「克里姆林宮」才信設計者?
言歸正轉,那你是否放棄用科學解釋世界上「蛋白質」的由來?是否願意收回你「蛋白質論」?
2010-02-10 12:02:32 補充:
引用:「科學不是建立在 negative argument 的 (因為不是B所以必定是A﹐A就沒有證據﹑不需要經過科學驗證) -- 這種又是求真的態度嗎﹖ 」
對,太對了。
所以連進化論本身都問題多多,那閣下仍然使用它來對生物作出解釋。這種又是求真的態度嗎﹖
「不是B所以必定是A」。這不是我的主張,如果有C、D、E的解釋,本人願意洗耳恭聽。到現時為止,我只聽聞進化論和神創論兩種解釋,故對兩者進行比對,推論那個理論較為合理。假如將來C、D、E的解釋比神創論更好更貼切,可能會屏棄神創論(但暫未看見有C、D、E的解釋比神創論更好)
2010-02-10 12:07:11 補充:
引用:「Miller Experiment其實已經是提供了氨基酸來源可能解釋。」
氨基酸和蛋白質是兩碼事!
根據美國太空總署的
資料,最簡單而“有生命”的蛋白質分子,至少含有四百個氨基酸。也就是說,需要至少一千二百個核酸組成的DNA分子,使該蛋白質能夠產生。人們在最簡單的原核生物中看到的DNA分子,含有幾千個,而不是221個核甘酸。可見,無論宇宙的年齡有多長,“進化”速率有多快,簡單隨機組合而產生第一個生命所必須的DNA分子的可能性,幾乎等於零。
2010-02-10 12:08:01 補充:
1976年諾貝爾獎化學獎獲得者愛根博士(Dr.Manfred Eigen)曾做過如下的計算。一個含有221個核甘酸的DNA分子,四種核甘酸不同排列組合的可能性是4221(4的221次方)或者是10133(10的133次方),而個10105這樣的分子就是足以充滿整個宇宙!這10133次隨機組合之中,只有一次組合是可以產生第一個生命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讓這10105個分子隨機組合,組合的速度為每秒一萬次(104)。假設宇宙的年齡為三百億年(1018秒),那麼,從宇宙形成到現在,一共可以產生的組合方式是10127(10105×1018×104),還不足以產生一個有正確核甘酸排列組合的DNA分子。
2010-02-10 12:35:07 補充:
引用:「人類平均高度 (男性)最高1.856m 最矮1.621m﹐差距14%﹐現代人有這差距﹐Ambulocetus和Basilosaurus相距1200萬年出現十倍差距不會不可能」
人的差距為14%(甚至幾百萬年前的人類和現代人類大少差別不大〔如信進化論是事實的話〕),但Ambulocetus和Basilosaurus差距為1000%~10倍。
請不要說:「不會不可能」,進化論既然是嚴謹的科學,你應該要有十足理據,說一定得。如連你自己的說服不了,如何說服別人?「不會否可能」、離「事實」之間還相差十萬八千里。
2010-02-10 12:50:08 補充:
「鯨魚是溫血動物﹐海洋會令牠們流失熱量﹐身體大就較有優勢保存熱量」
矛盾!因為要恒溫,所以鯨要慢慢進化?那進化前鯨不能衡溫,豈非全部滅絶?那能進化啊?
「證明不到有「蹼」不等於Ambulocetus不是哺乳類」
是閣下首先提出「蹼」是進化出來的,現在卻說證明不到有「蹼」,亦反口說「蹼」不是重點。奇怪~
2010-02-10 12:55:25 補充:
「你錯了﹐Tiktaalik的鰭有今日我們的腕﹑簡單手指﹑手臂骨頭的雛形」
從一塊形狀不全的化石,當真看見手指﹑骨頭的雛形?(請以化石圖片為準,繪圖不能作為第一證據)
「Indeed,Tiktaalik’s fin was not connected to the main skeleton,so could not have supported its weight on land」
creation.com/tiktaalik-roseae-a-fishy-missing-link(連化石圖片)
進化論學者往往擁有豐富的想像力,我從化石真的看不到像繪圖所描述的手指、手臂骨頭的雛形。
2010-02-10 13:02:00 補充:
引用:「科學家是按照發現的客觀證據修正理論﹐是科學精神所在﹐否則科學就不會進步﹑人類知識就不會邁進。 」
引用:「看來你連科學是什麼也不甚了了」
第一句對,這堂皇的口號,本人當然同意,科學作出不斷修正。但未經證實的理論作為事實般看待,這亦不是科學的精神。
第二句不是閣下理性的言論,亦只是向本人作出人身攻擊,本人不必回應及澄清,但閣下最好用這句來自我檢視一下--甚麼是科學。
2010-02-10 13:21:25 補充:
「新聞說的是地球生物進化史﹐科學家從化石等重組生物進化的詳細歷程﹑時間表﹐根基發現修改海中生物如何遷徙至陸地的時間﹑過程﹐沒有和進化論的理論矛盾」
Tiktaalik是魚向四足動物過渡型(進化論者聲稱)
但在Tiktaalik時期前已有四足動物存在,那請問Tiktaalik的角色是甚麼?
2010-02-10 13:21:29 補充:
「RNA的實驗也顯示自然界有化學原理可以導致RNA形成」
自然界亦可發生在實驗室的人為因素的實驗,但機會率少得可憐。有計算蛋白質的生成時間無論宇宙有多長時間,或進化速率多快,機會仍是少得可憐。(我寧願信創造者了,當然閣下可以繼續等待你所渴望的科學答案的出現)
然在實驗室當然有人為因素,閣下舉的weildscience內的實驗己經是人為介入了。
「軟組織只是很困難形成化石﹐不是不可能。現在有微生物化石﹐不過稀少而已。請看圖片。」
但Ambulocetus的化石中沒有發現「蹼」啊,閣下如何知道Ambulocetus原本有「蹼」?
2010-02-10 13:33:06 補充:
總結﹕yellow_lynx_273不斷說進化論是正確的,其實把稻草人當成真人而矣。
我已經指出:從一塊形狀不全的化石,當真看見手指﹑骨頭的雛形?(請以化石圖片為準,繪圖不能作為第一證據)
「Indeed,Tiktaalik’s fin was not connected to the main skeleton,so could not have supported its weight on land」
creation.com/tiktaalik-roseae-a-fishy-missing-link(連化石圖片)
2010-02-10 13:42:20 補充:
「海洋動物上陸地時間不是進化論的證據﹐而是地球生物進化歷史的研究﹑細節更改﹐完全沒有和進化論的理論有任何衝突﹐也不是矛盾。」
言下之意,即是Tiktaalik並非是海陸生物中介型(Tiktaalik較四足動物晚期),而真正的中介型並未出現,對嗎?那未有證據前,進化論憑甚麼說海洋生物走向陸地呢?
「大自然也有化學作如用...這些現象可以在實驗室經過人模擬出來觀察﹐這種做法是 study﹐不是人為地刻意營造。」
就算我們在「人為」、「隨機」定義上有分歧,亦絲毫不損生物不能在實驗室合成的事實,反正機會率細得可憐。況且生物的意識、人腦的思考,亦是進化論的死穴。
2010-02-10 13:44:05 補充:
如何矛盾?
本人剛才已引用閣下論據說明:「鯨魚是溫血動物﹐海洋會令牠們流失熱量﹐身體大就較有優勢保存熱量」
矛盾!因為要恒溫,所以鯨要慢慢進化?那進化前鯨不能衡溫,豈非全部滅絶?那能進化啊?
2010-02-10 13:51:25 補充:
「香港航空青年團–青年滑翔飛行員只是針對陸地哺乳類動物進化到鯨魚﹑Tiktaalilk兩個化石的問題。兩個化石的問題只是說明﹐也許海洋生物到陸地﹑或者陸地哺乳類動物進化到鯨魚,,,」
閣下歪曲了Tiktaalilk的精神,進化論學者之前言之鑿鑿說Tiktaalilk是海陸生物的過渡型,並沒有如閣下現在的輕描淡寫,說甚麼:「也許海洋生物到陸地」
但亦不足為怪,進化論的理據一向夾雜著不少不肯定的詞彙,例如「可能」、「或許」等等。本人已習以為常。
「都證明進化發生了﹑而且是事實」
所謂事實是因為誤讀所謂的證據所致。
2010-02-10 18:20:21 補充:
「智慧設計」可否檢驗和證偽嗎?
德布斯基、比希已經提出生物結構的特定複雜性、不可還原的複雜性等概念,都是可以進行檢驗的。比方說,德布斯基認爲,要判斷是否存在特定複雜性,我們必須依據我們的背景知識去尋找合適的方案,從而確定所判斷的物件,是否具有特定性,所以我們所作的並不僅僅是排除偶然性,還是在作“設計推論”。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我們發現根據德布斯基的理論,我們會把本來不是設計的東西錯誤判斷成是設計的,那麽德布斯基的智慧設計論就被證僞了;相反,如果我們發現經德布斯基的理論判斷具有特定複雜性的東西,的確出於設計,那麽德布斯基的理論就被證實了。在這個意義上,德布斯基的理論是可以被檢驗的。
2010-02-10 18:20:32 補充:
有的學者批評智慧設計論不能被證偽所以不科學。不過德布斯基認爲,說智慧設計論不能被證僞並無道理。如果生命系統所展示的不可還原的複雜性,可以證實由達爾文的漸進式進化過程得來,那麽智慧設計論就在一般意義上被證僞了。
生物學家通常提供兩種對於智慧設計論的批評:一方面,他們批評智慧設計論是不可檢驗的;另一方面,他們認爲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智慧設計論是假的。這本來就是互相衝突的。既然智慧設計論是不可檢驗,那就永遠無法對之證偽,更遑論有所謂的證據推翻智慧設計論。
2010-02-10 18:21:45 補充:
「智慧設計」有導出任何可以驗證的 testable predictions?
德布斯基同詹腓力等智慧設計論者,認爲智慧設計論並不缺乏預測力,反而是進化論並沒有真正作出什麽預測,因爲我們至今沒有觀察證據證明,有新物種是按進化論的方式從舊物種中産生的。德布斯基認爲智慧設計論已經提供了一個很明顯的預測:這個世界充滿了特定複雜性,因此可以探查到許多有關設計的標誌。
2010-02-10 18:21:59 補充:
例如,許多種酶的代謝方式,就體現了不可還原的複雜性(特定複雜性的一個特例)。如果我們發現這些酶,可以通過達爾文的進化方式演變而來,那麽智慧設計論的預測就被証偽了。也就是說,即使承認“預測力”這一標準,智慧設計論也不缺乏預測力。因此,“智慧設計論缺乏預測力所以不科學”這一說法也欠缺說服力。
(
http://www.gnci.org.hk/ID/article.php?id=5)
2010-02-10 18:22:16 補充:
「進化論準確的預測了生物物種有共同祖先﹑物種演化過程的中間形生物﹐已經足以證明進化在地球生物史是發生了的。」
進化論如何準確預測了生物物種有共同祖先?有何證據?用Endogenous Retroviruses(ERVs)所造成的基因遺傳痕跡嗎?很抱歉,已有科學家證實(ERVs)其中一個用處乃是在胎盤發育時是必需的,引用創造論的學說,這是一個有設計、或有設計的本質,進化論的共同祖先解釋並非唯一。
2010-02-10 18:22:39 補充:
物種演化過程的中間形生物,是以生活習性、或形態上相似,或疑似類似「兩者之間」的特性而推測出來,事實上是否真的「中間形」亦成疑,創造論者用創造論一樣可以解釋:既然牠們由同一個設計者所造,有相似並不足為怪。不必把一些疑似特質跨大,誰成是進化論得以證實一樣。足以證明進化在地球生物史是發生了的更是言之尚早。
「解釋第一個蛋白質不困難」
「最後﹐現在“未”知道﹐不等於“永遠”不知道﹐更加不等於因為這樣要否定進化﹑或者停止研究而乾脆說是“神”的作為 -- 你這和迷信沒有分別。」
2010-02-10 18:22:57 補充:
本人無否定進化,如果進化論解釋比神創論解釋得更合邏輯,更乎合自然觀察,本人絕對接受進化論,但事實並非如此。
解釋第一個蛋白質不困難,那解釋第一個生物呢?生物的意識呢?人的思考模式呢?如何用科學解釋?(你又會乾脆說進化論不是解釋這些東西嗎?)既然進化論解釋不到,那用智慧設計去解釋,你又話人迷信。這就和「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沒有分別。你的理論不能解釋,就說別的理論解釋就是迷信,這和野蠻人無異。
同樣道理,你把未有真憑實據的理論作為事實,亦是迷信的一種。請自我檢視一下。
2010-02-10 18:23:20 補充:
「牠們的遠祖也是哺乳類動物﹐化前鯨的祖先早已經有衡溫特性。但轉到海洋生活﹐風險就是會容易流失熱量」
這只是純粹是猜測,並且是進化論的循環論證的把戲!
閣下提出古鯨進化證據證明進化論真實,但閣下亦用進化論解釋「為了適應環境,物種才需要變異」,這和自說自話沒有分別。
「因為一盤散沙﹑石頭等﹐之間沒有任何化學反應可以發生﹐因為沙﹑石頭都是是穩定的固體化合物﹑固體的混合物」
我用一盤散沙,自動堆砌成一座漂亮的「克里姆林宮」來比喻進化論成功的機率微乎其微,而蛋白質從氨基酸自然合成,本人己指出當中如何低的機率(請看本人作答開始的部份)
2010-02-10 18:23:50 補充:
「用宗教角度去解釋,比用科學解釋來得實在﹖」
用宗教角度去解釋,起碼不用相信缺乏驗證、由不乎合日常觀察的進化論,經過不知多少年的演變、亦不必考慮有沒有目的的演變,並且相信進化論比相信創造論的信心,要大得多。進化論不能解答的問題太多,例如第一生物的由來、人的意識、思考等等,本人不得不用智慧設計去解釋(或如你所說,現時本人認為神創論的解釋是最合理,最合邏輯,最吻合現實觀察。〔生物是各從其類,不同物種都有不同的classification〕)
2010-02-11 23:37:10 補充:
人用進化角度去解釋物種由來,其實如yellow_lynx_273所言,進化論根本沒有解答物種的由來,只是解答物種的變異與演化﹐說穿了,所謂進化就是甚麼都不能回答,但又不許別人對之質疑,例如本人質疑,就會被亂扣帽子,說甚麼攻擊進化論云云。這是一個野蠻的特質,自己答不出,卻不許別的理論去解釋。
既然進化論是以客觀的科學自居,理應接受別人的質疑,甚至提出反證,這才是應有的科學態度。
2010-02-11 23:37:49 補充:
yellow經常說神創論無法被證實(如假設有創造者﹑假設神有創造的能力等等),看來這點亦是他的鎮山之寶。但我們用同樣的眼光審視進化論,我們卻得出一樣的結論--〔大自然有創造的能力?化學原理能夠達成演化嗎?爬蟲演化出鳥類是化學作用?〔我這樣問,因為yellow經常把化學作用掛在口邊。〕物種進化的機制如何?〕
如果以上的問題解答不到,或提不出證據,那麼進化論就是流於空談。
有關蛋白質對進化論的質疑,其實只是冰山一角,搞咁耐,yellow仍只是把蛋白質形成的責任歸給化學原理了事(chemical bond, chemical reaction)。
2010-02-11 23:38:24 補充:
在進化論的立場,當然無問題,反正只要有「少得可憐」的機會率,就甚麼生物都可以演化出來。
回應一下,yellow聲稱蛋白質合成是化學作用,並非隨機的機會率,我認為此點誤導成份。化學作用當然要有,但都要幾十粒氨基酸走在一起,才能產生化學作用,請問在史前天地洪荒的時期,要幾十粒氨基酸湊在一起,請問是否需要引用機會率作出合理判斷?chemical bond, chemical reaction並非大哂。化學作用之先,誰在引導這些氨基酸聚在一起?如果沒有機制,那是否意未著蛋白質的合成,就像六合彩一樣,要「等」到所需的氨基酸集合一起(像六個中奬的數字出現)一樣,請問這不是機會率,又是甚麼?
2010-02-11 23:39:10 補充:
還有,yellow對於本人的比喻極度不滿,不滿把「一盤散沙,自動堆砌成一座漂亮的「克里姆林宮」」的比喻來形容蛋白質。因為我漠視了化學上面 的原理云云,沙是由Silicon(矽)和氧所組成的化合物,是不活躍的,很難與周遭的沙產生化學作用,所以不能用之比喻蛋白質的形成的困難。
那麼我用「一盤散沙,自動堆砌成一座漂亮的「克里姆林宮」」來比喻人由單細胞進化成為人,今次可以了吧?人的身體本身是由大量的不活躍粒子所組成,但在進化論的解釋下,人是由單細胞進化而來,那和相信「一盤散沙,自動堆砌成一座漂亮的「克里姆林宮」」這比喻無異。無論yellow如何狡辯,亦不能從機會率的監視下逃得出去。
2010-02-11 23:40:34 補充:
本人引用資料有誤,本人願意道歉(誤稱Dr. Eigen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但如果yellow君喜愛亂扣帽子,無限上岡,把別人無心之失肆意放大,則和清代的文字獄無異。有關本人的作答,是1976還是1967年獲得諾貝爾獎,絲毫不損我們探討進化論的精神。我雖是引用別人的文章,但卻有提供出處,當中有資料說明蛋白質從自然合成的機率低得可憐,Dr. Eigen本身是讚成或反對自然合成不同化合物我認為不重要,最重要是他提出了自然合成不同化合物的困難所在。所以並不扣成yellow君對本人的指控:「你引用材料如此不負責任﹐還誇誇其談的說是你的作答﹐簡直卑劣﹑下流﹑沒有責任感。」
2010-02-11 23:42:24 補充:
「智慧設計」有導出任何可以驗證的testable predictions?
相信yellow君漏看資料,資料中已講述:智慧設計論已經提供了一個很明顯的預測:這個世界充滿了特定複雜性,因此可以探查到許多有關設計的標誌。亦由於這些智慧設計的「預測」的數量,與進化論間中才找到一兩塊殘缺不全的化石來大造文章不同,智慧設計的「預測」充斥著我們日常生活中。例如,人的眼球是一個精密的光學系統,光線經過眼角膜與水晶體的折射,有如放大鏡一般將光線聚焦到眼球的視網膜上。這決不是一時三刻就能進化出來,50%的眼球(例如只有感光細胞而沒有水晶體;有眼角膜而沒有視網膜),這並不等於50%的視力,而是100%盲眼。
2010-02-11 23:43:26 補充:
進化論的死穴,就是對複雜器官如何進化出來,沒有合理的解釋!而智慧設計的「預測」,就是能預測我們在生物中能能夠尋找大量的器官,並且它們的構造複雜、作用亦清晰明確,決不是進化論者可以駁回。這些都是可觀察,可驗證的,並且數量之多,並非相比進化論的化石及所謂的缺環,解釋牽強可以相比,進化論純以「形似」作為進化論據(例如Tiktaalik似魚亦似陸上生物,就斷定牠是中間型云云),證據並且時常改變,甚至被推翻,實在難以作為進化證據。
2010-02-11 23:48:00 補充:
有關Ken Miller在短片說明鯨魚和海豚導致血凝固的酶體少了Factor 12仍可凝血。這是Ken Miller錯誤演譯貝希教授(behe)的不可降低的複雜性(irreducible complexity)所至。血液凝固由三個分岔組成,分別是extrinsic、intrinsic pathway和cascade本身。它們三項條件滙合後,才能組成「不可降低的複雜性」的系統,而Ken Miller所做的只是從intrinsic pathway抽取factor 12,血液凝固後再大肆宣佈「不可降低的複雜性」並不成立,但behe從未定義intrinsic pathway是「不可降低的複雜性」系統。
2010-02-11 23:56:17 補充:
(
http://www.evolutionnews.org/2010/01/misrepresenting_michael_behes.html)
順便回應:「科學家看見果蠅的變異﹑也看到那些可以消化人造纖維細菌的出現﹐都是證明進化發生了。 」
yellow提出的只是微演化(microevolution),是指普通遺基因突變的累積所造成的「種內」進化,即是果蠅變異後仍是果蠅,不會變成白鴿、細菌變異仍是細菌,不會變成跳蚤。這和宏演化(macroevolution)講的「爬蟲演化出鳥類」、「爬蟲演化出哺乳類生物」完全不同,你不能用微演化的例子來證明宏演化,請不要作出誤導。
2010-02-13 16:05:04 補充:
在此先向yellow網友鞠躬致意。
本人對閣下的確有一絲敬意,因為閣下對進化論信仰的虔誠程度,不低於任何一位有信仰的教徒。為到自己覺得是對的理念而堅持的,的確可敬。
但如果yellow認為進化論是真實的,實在不必要運用感性、情緒化、嘲笑別人、甚至人身攻擊的字眼作回應,這無異於某些小孩子,道理說不過別人而發爛,這會削弱閣下的說服力。
其實我並不喜歡機會率(因為機會率無保證可言。),我經常把機率掛在口邊,因為yellow完全不能解決生命在自然中合成的困難,只是草草地把蛋白質合成歸給化學反應了事。
2010-02-13 16:05:52 補充:
「化學」沒有意識要創造,化學反應有逆向反應,有順向反應,那能確保每一個反應都是對「進化」有利的?甚至在有限的化學反應裡,亦不能推導出「有利進化的反應比不利進化的反應為多!」這只是進化論者一廂情願的想法!而我叫yellow提出證據,他沒有,既然yellow未把問題解決,那我當然要不斷提醒他解決問題。
有關Dr. Eigen的蛋白質計算,我在引用資料時己提供連結(
http://www.christianstudy.com/data/theology/creation01.html),並不存在本人「老作資料」、亦非「拒絕透露」資料來源。
2010-02-13 16:06:28 補充:
有關Dr. Eigen的計算是來自一個演講的,找不到相關文字記錄,不代表資料不實。看來yellow非常熱愛文字獄。
ttp://
www.answersingenesis.org/articles/itbwi/information-in-living-organisms
此網站雖沒有提供計算蛋白質合成的機率,但已說明生命形成的條件、dna和蛋白質的複雜程度。dna、rna、蛋白質(酶),三者形成一個互相依存的cycle,缺一不可,更何況在未有生物的洪荒年代,三者同時出現,比單一的蛋白質形成,機會更加渺茫。
2010-02-13 16:06:55 補充:
而Dr. Eigen亦承認「資訊來自非資訊」,是完全沒有實證。“Information arises from non-information.” This statement... and it fails the tests required by reality.
有關凝血問題,Dr. Miller已對Behe的「不可降低的複雜」這理論的定義演譯錯誤,再進行實驗而得出錯誤結論。我肯定yellow並沒有閱讀behe有關正確定義的資料。
http://www.evolutionnews.org/2010/01/misrepresenting_michael_behes.html
2010-02-13 16:08:30 補充:
該網站已指出Ken Miller多次、並重複地發出錯誤並且歪曲有關智慧設計的言論,而不去正面回應智慧設計的觀點。而yellow所做的,恐怕己和Ken Miller一樣。
假如人是由單細胞分裂繁殖而來,請問進化論如何解釋當中每個機制?例如複雜的器官(心肝脾肺腎、消化系統、大腦、血液循環系統、淋巴系統等等)以及人的情感(愛、恨)、意識(例如yellow在電腦前打字,又是那一個化學原理所「催使」?)這一切如何進化而來?有甚麼機制可以實現進化(不要忘記化學沒有創造的機制)?進化論如何回應?沒有,進化論完全沒有解答,交了白卷。這便與相信「一盤散沙」在若干年後形成一座「克里姆林宮」的沙雕無異。
2010-02-13 16:09:24 補充:
沒有人懷疑科學家對進化論研究的熱誠,但研究熱誠,但不代表他們的理論不能接受質疑。他們在進化論的其礎上,付出的心血和熱誠,不能成為接納這理論的理由。科學所探討的,不是「誰付出的心血較多」,而是一件事的真相。請yellow不要樹立稻草人來批判有信仰的人。
在意見37-40,yellow網友說了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誇誇其談說明眼球如何從自然進化而來。人人耳熟能詳的進化論口號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它的一個基本立論,乃是堅決否定萬物的出現、是帶有任何「設計性」與「目的性」的。它選擇相信,在太初之始,自然而然地先有一個不知從何而來、但卻竟己是自給自足的宇宙...
2010-02-13 16:09:42 補充:
這個宇宙的運轉,是絕對不含情感的,一切發展純粹講求盲目機遇。在這無主宇宙內,自一開始,萬物都逐漸趨向、與及發展成更高級的組織和系統,單藉「偶然機遇」而形成特定的物質;各種元素又進化成簡單的生命,簡單的生命又進化成多種複雜的生命,複雜的生命最終進化成人類。進化的運行模式,一方面強調是「沒有既定方向、既可前進也可後退」。但另方面又自相矛盾地認定,萬物乃是「緩慢卻堅定地、朝著一個『由簡至繁』的方向不斷前進。」那簡直是輸打羸要,對進化「疑似」有利的,就用『由簡至繁』來解釋(例如眼球)、對進化論完全不利的,就退縮:「沒有既定方向、既可前進也可後退」(如退化器官)。進化論當真永遠不能被「否證」~
2010-02-13 16:55:20 補充:
相反,智慧設計論是一個可預測,亦可否證的理論。
設計和目的並不能分割,我已回應人體器官多而複雜,每一項總有它的用處(設計目的)。要否證智慧設計論是可以的,只要證明有些器官是沒有用處就成了。但以往進化論者所提出的「無用的退化器官」,現在己有科學證據,說明它們具有明顯的生理的功能。例如闌尾,它與身體的免疫系統有關,它對嬰兒和青少年期的免疫作用最大,到了成年,功能上沒有之前的顯著,但它乃能促進免疫功能的完善。有研究顯示割掉闌尾的人,長惡性腫瘤比起常人有顯著增加。
2010-02-13 16:56:12 補充:
又例如尾椎骨,它並非毫無作用,而是許多肌肉和韌帶的附著點,尾椎骨亦是支撐人體骨盆肌不可缺少的部份。事實證明,截去尾骨的人,有一大半都有器官下垂的現象,脊骨也較容易出現問題。還有,未知用途的器官,並不等於沒有用途。科學不會停留在假設上﹐而是不斷驗證假設﹑不斷尋找答案來完善有關理論,所以對於一些未知用途的器管,我們不必太快下定論說是無用的,相信yellow必然同意這個正確的科學態度。
2010-02-14 23:42:20 補充:
大年初一,恭祝yellow君新年快樂、身體健康。
有關behe智慧設計論的「無可簡化的複雜性」?本人有點補充。
behe用了一個捕鼠器作為比喻解釋他的理論。第一,捕鼠器有一塊底版可以用來裝上其他的配件。第二,有個小錘可以把老鼠打死;第三,有條彈簧可以把小錘壓下去備用;第四,另外一邊有個機關,只要老鼠輕碰一下就會啟動;第五,有一個鐵閂連接機關,也把按下的小錘固定。假設現在隨便拿走一樣,不管是彈簧或鐵閂,還是別的,捕鼠器不會因此只剩一半功能,或者捕得比以前減半的老鼠,而是根木完全沒有用了。注意,你不但需要五件組件,你還要確定每一件都裝配在恰當的位置上,各部分要互相配合,不能有誤。
2010-02-14 23:43:11 補充:
這麽簡單的東西也需要智慧的設計者。捕鼠器是很好的例子,指出無可簡化的複雜生物系統是達爾文主義不能解釋的。進化不能霎時之間產生無可簡化的複雜生物機器,因為那實在太複雜了,要克服的難題多得無法想像,你根本不能夠藉著多次的、連續的、漸進的變化把那系統進化出來,因為連那原有的系統也是不可缺少任何一個組件的,否則它根本沒有理由可以存在。
理論上,我們絕對不能排除漸進的循環路線,但系統互動程度越複雜,越不可能靠間接路線去產生。當我們越發現更多的無可簡化複雜生物系統,越有信心說達爾文失敗了。
2010-02-14 23:43:32 補充:
behe的理論,雖有反駁指出:「捕鼠器可有更簡單的,生物系統也許從較簡單的進化起來云云。」但behe的「無可簡化的複雜性」,重點不在於你能否把一個系統弄得再簡單一點,而是所用的捕鼠器需要所有零件,同時配合,才能發揮作用。behe對達爾文漸進論的挑戰是:「請你以多次的、連續的、漸變的方法造出一個捕鼠器來吧。」這是不可能的事,即使可能,你仍得運用智慧才行,別忘記,達爾文進化論最大膽的假設就是:無須智慧,單憑進化,就可以產生複雜的系統來。
2010-02-14 23:45:18 補充:
而KenMiller亦在自然歷史雜誌反駁:「你雖然失去捕鼠器,但你還有一個有三個部分的機器,完全可以用來夾領帶或紙張。再拿掉彈簧,你剩下的兩部分可以作匙扣。有些捕鼠器的機關可以拿來作魚鈎,木板作紙鎮;若把其他部分加以運用,還可以作牙簽、夾子、筆記板。重點是,這些所謂無可簡化地複 雜的機器組件,本身具有不同的、仍然有用的功能。」
而behe則回應Kenneth Miller的反駁顯然與「無可簡化的複雜性」理論風馬牛不相及。behe在書中早己說明配件可以有它們自己的功能,但問題是:到底進化論能不能憑著那些功能(如魚鈎、紙鎮、牙簽、夾子、筆記板),而藉著多次、連續、漸變發展到今天的地步-捕鼠器呢?
2010-02-14 23:47:35 補充:
況且,Kenneth Miller根本是本末倒置,他只是從完整的捕鼠器開始,逐一拆散,隨意用作其他用途(與進化無關)。但重點仍然是:進化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從簡單到複雜。進化論仍要解決怎樣把它們組合起來成為捕鼠器?
behe更稱,在分子機器裡,每一樣組件的形狀都要配合得宜,準確地相連。正極吸引負極、一個油區吸引另一個油區。因此,如果用捕鼠器做例子,彈簧的一端必須有某個形狀或者磁力,剛好可以吸引或者配合另一個組件。每一件組件都要有這種本領,捕鼠器才能夠自動地組合起來。換言之,倘組件沒有自動組合的能力,你等多久也不會看見捕鼠器。進化論的文獻,從來沒有處理生物複雜系統的問題,舉例如下:
2010-02-14 23:48:32 補充:
1. 纖毛
我們的呼吸道鋪滿了纖毛,每一個細胞有200條纖毛,全部同步移動,把痰移近喉嚨方便吐出。我們的身體就是這樣排除呼吸道的異物。但纖毛還有另一個功能:當細胞移動時,纖毛能夠像船槳般使它在液體中前進。精子的細胞是個好例子,它們就是靠纖毛來前進的。當初科學家們以為很簡單,但當用電子顯微鏡觀察時,原來纖毛是很複雜的分子機器。想一想:甚麼毛髮是可以前後擺動的?纖毛為甚麼會這樣?原來一根纖毛有200個蛋白質成份。它有九對又幼又長又柔軟微管,圍著裡面另外兩根單獨的微管。外圍微管是靠給合蛋白質鏈環連結起來的,每一條微管又各有自己的運動蛋白質。運動蛋白質能伸出一條臂抓住另一條微管把它按下去。
2010-02-14 23:50:45 補充:
這樣,兩條管都垂直相貼地滑動,本來鬆弛的結合蛋白質就拉緊了;運動蛋白質繼續按,直到整個部份都彎下來,又向相反方向按,彎向另一邊,纖毛就是這樣搖動。當中還有微管、鏈環、驅動器,都要同時配合,纖毛才能把滑動變為扭動,缺一不可。沒有鏈環,全部東西會散開;沒有運動蛋白,就動不了;沒有微管,就沒有東西給你去動。所以,纖毛跟捕鼠器一樣都是不可簡化的複雜東西。要三者具備,纖毛才能移動,若要以進化論來解釋,你得想像那個漸變的過程是怎樣的,但沒有人能想像得到。
2. 細菌鞭毛
纖毛推動細胞時像划艇。但鞭毛推動細胞時仍像旋槳。
但鞭毛要比任何舷外機更厲害。鞭毛的螺旋槳一如其名,像幼長的鞭,由鞭蛋白質組成。
2010-02-14 23:54:15 補充:
鞭毛由鈎形蛋白連在驅動軸上,鈎蛋白質的作用有如萬用接口,讓螺旋槳和驅動軸可轉動自如,此外還有其他的蛋白質,讓驅動軸可刺穿細菌膜,並與驅動器相接。其他運動生物系統,例如肌肉,動力來自盛載分子的能量;但鞭毛用的系統截然不同,它的能量來自流經細菌膜的酸液。今天科學家仍在研究這個複雜的程序,嘗試明白詳情。這個系統非常暢順,鞭毛螺旋槳每分鐘能轉動一萬次。(高轉的本田S2000每分鐘只轉動九千次)這還不止,螺旋槳可以在轉至四分之一周之際即時以每分鐘一萬次的轉速反向轉動。而一根鞭毛的大小只有兩三個微米(相等於一毫米千分之一),以最高科技也造不出這樣精細及複雜的系統出來。想一想吧,我們身體內居然有這樣的機器。
2010-02-14 23:54:57 補充:
想像一下,馬達開了,但小艇上沒有人,糟了,小艇一衝前就衝毁了,但細菌細胞有誰駕駛?原來它裡頭有感應系統,指揮著鞭毛何時開關,帶領它去找吃的,找光或者別的,正像有導航系統的聰明飛彈,準會找到目標,唯一不同是它不會爆炸。
鞭毛也是不可簡化的系統,基因研究顯示,鞭毛需要三十至三十五個蛋白質才能成事。有至少三樣必須的東西同事運作才能成事:葉片、轉子、驅動器,拿掠其中一個,你手上不是一條只有5000轉的鞭毛,而是一條無用的鞭毛。這就是所謂無可簡化的複雜性了,亦是達爾文主義的巨大絆腳石。
進化論,從來沒有人解釋鞭毛是如何步步、循序漸進地進化。
2010-02-14 23:56:05 補充:
面對複雜性的生物機器系統,進化論極其量都是那些粗枝大葉、穿鑿附會的解釋,稍為接近現實的實在沒有。打開生化教科書,提到複雜系統如何進化的地方,不會超過三處,你大概只會看到:「自然進化把最好的分子挑出來,把最好的生物功能都保留了。」含糊帶過,如有比這個更詳細的解釋,那你要走運了。現在目前達爾文主義者最好的解釋,也只是說鞭毛有些部分狀似比鞭毛簡單的某些系統裡所見的,也許那些系統與鞭毛是相關的。至於這個分支系統從何而來、為何會變成鞭毛,則沒有人知道!即是說,沒有人能夠提出任何合理的解釋。
2010-02-15 00:01:37 補充:
有進化論者經常以以下的話作為辯稱及盾辭:「在現階段找出逐步進化的路線圖仍現之尚早,但總有一天,我們會更深入的理解鞭毛,總有一天,科學會解開這個謎!」但不要忘記,進化論者經常斥責智慧設計論者不學無術,信口雌黃,但這才是對他們最佳的形容。他們說:「我們實在不知原因,但我們就當是進人造成的吧!」我們經常聽見:「填塞的神」,即是批評智慧設計論者一解不通時就把神塞進去作解釋。而進化論者現在則是:「填塞的進化論」,有些科學家遇上解不通的事,就把進化論塞進去解釋。
3. 細胞運輸網絡
纖毛、細菌鞭毛等等分子複雜機器,只是對進化論挑戰的開始。
有關細胞,並非一袋簡單的汁液,旁邊圍著一堆不相干的東西。
2010-02-15 00:01:59 補充:
事實上,凡是真核細胞(細菌以外的細胞),都有分隔部,分有點像房間一樣。細胞核就是藏著DNA的地方,線粒體產生能量;內質網處理蛋白質;高爾基體是蛋白質的轉運站;溶酶體是廢物處理單位;分泌小胞將準備送出去的貨物存放好;過氧化酶體幫助脂肪的新陳代謝。各部分之間都有壁膜間隔,正如房間有牆有門一樣。事實上,線粒體是有四個分開的部分,如果將各項細節都算清楚,每一個細胞至少有二十多個不同部分。細胞是不斷地推陳出新的,而新的組件只可在一個房間內使用,不能用在別的地方;新的組件大都集中在細胞的核糖體中產生。
2010-02-15 00:02:24 補充:
由五十多個分子、百萬計原子組成的核糖體為一家自動化工廠,按DNA的指示,可以合成任何的蛋白質(只要收到正確的基因訊息,任何蛋白質構成的機器都能造出來,包括另一個核糖體。)
最奇妙的還不在核糖體本身,還有是怎樣把新的組件送到正確的房間去,這需要另一套複雜系統,正如需要許多配套才能夠讓長途客車把乖客送到正確地點。
首先,你需要分子貨車,車內有馬達,車門全都關好,你也要有通路讓車在上面行駛,也要知道哪些組件放在哪一輛車(隨便選一個蛋白質就塞進去是不行的,地址是不可以錯的,因此蛋白質都有訊號(像一張車票,叫它不會搭錯車。)貨車也得知道要往哪裡,本身也有訊號。房間也有相應的訊號,讓貨物不會卸錯地方。
2010-02-15 00:03:17 補充:
貨車到達卸貨地點時,有點兒像大郵輪一樣,港口上人人在揮手歡迎!遭糕,沒有跳板,怎辦?要有跳皮之類的東西,貨車上的貨物才可以送到房間去,這個過程又牽涉到組件之間的互相確認、開箱、送貨。
組件淋瑯滿目,但放錯地方就一無所用。如果無訊號、貨車,便註定不能完成任務。這個微觀世界裡的運輸系統聽來像不像經過悠長歲月自行組合的呢?當然不像這樣!智慧設計論者認為,設計的訊號比比皆是!
如果耐心審查以上的三個例子,進化論從來沒有處理以上的系統如何從簡單的系統進化出來。如果你要計算一下自動組合的可行性,答案是近乎零,就是更簡單的機器,不管在地球上有多長年月,也不可能自動組合!這是進化論者極不願意面對的難題。
2010-02-15 01:19:39 補充:
yellow君:
新年快樂,身心安康。
或許你沒有看清楚本人引用behe所說明的理論。
理論不在乎找到比纖毛、細菌鞭毛更簡單﹑比起他們少了蛋白質而仍然可以發揮左右的其他微生物。
而是進化論如何處理從簡單至複雜的問題,現今的纖毛、細菌鞭毛,如何籍著多次、連續、漸變從簡單的狀態發展到今天的地步?
2010-02-15 03:46:23 補充:
http://en.wikipedia.org/wiki/Evolution_of_flagella
閣下提供的連結,存在著大量猜測和假設性的資料,亦是有關鞭毛研究階段的內容,亦未證實鞭毛進化的過程乃屬實。文章頂部亦有警告字句。
並且在論述「細菌鞭毛」部份,亦只是「假設」鞭毛由「Type-III Secretory System」(簡稱T3SS)進化而來:
It is hypothesised that the flagellum evolved from the type three secretory system.
2010-02-15 03:47:42 補充:
以下網站有資料說明wiki的假設不足說明甚麼,因T3SS與鞭毛之間仍有很大的「躍進」。
http://www.evolutionnews.org/2010/01/spinning_tales_about_the_bacte.html
2010-02-16 03:15:08 補充:
有關工業區的「灰斑蛾與黑蛾」是進化論的例證嗎?
生物學教科書中,灰斑蛾與黑蛾的例證是支持進化論假說的一個被廣泛所接受的例證。這一種類的樺尺蛾主要生活在英美,只在夜間飛行活動,白天時則隱藏於樹幹上有苔蘚的部位,所以通常情況下,灰色的斑紋成了有利的保護色。教科書上的說法是,當工業化生產帶來的污染熏黑了樹幹,殺死了樹幹上的苔蘚生物後,灰斑反而使這些蛾暴露無遺,成了飛鳥的美餐,於是黑蛾就因為其保護色的優勢而進化成為主要群體。當空氣淨化法案通過後,灰色的樹苔又生長起來了,於是灰色又重新擁有了保護色的優勢,灰斑蛾又淘汰了黑蛾。
2010-02-16 03:15:31 補充:
這個發生在幾十年時間裡的蛾的顏色的變化成了進化論倡導者非常有力的“完美”的論據。教科書上通常會展示兩張對比圖:灰色樹苔上的灰斑蛾和黑了的樹幹上的黑蛾。人們不細看的話,真的是幾乎就辨別不出蛾來,於是人們認為愛吃蛾的飛鳥也會同樣被蛾的保護色施了“障眼法”,於是理所當然地,飛鳥的捕食就應該是這種自然選擇的驅動力。
多少代的生物學家們都普遍地接受和相信著這個例證的完美,然而,教科書對這個例證的一系列問題的忽略最近被曝光了,還有專著來揭示其陰暗面。
2010-02-16 03:15:50 補充:
首先,上面提到的對比圖並不是真實生態圖,圖中的飛蛾不是活的,而是特意把死去的蛾黏在或釘在樹上而拍攝出來的。而且實際上,這些蛾也不常停留在樹幹上,而是更喜歡隱藏在高處樹冠下的樹杈上。
芝加哥大學的Jerry A. Coyne博士在1998年對“Melanism: Evolution in Action”一書作的評論中寫到:當我看到書中指出的飛蛾對比圖的虛假性,我的失望和悲哀就象六歲時發現是我父親而不是聖誕老人給我準備了禮物。
2010-02-16 03:16:37 補充:
儘管對這個例證的維護者也不乏其人,他們也認同最初的實驗是有嚴重的設計上的問題的。五十年代,牛津大學的Bernard Kettlewell博士作了最初的實驗,以後的一些重複實驗者也用了死蛾來測試飛鳥的捕食選擇性。麻省大學的Theodore D. Sargent博士認為Kettlewell博士的實驗實際上是建立了一個人為的環境條件,飛蛾並沒有在它們自然選擇的環境中,於是實驗中的飛鳥很快就意識到它們被提供了一頓免費午餐。而且,Kettlewell博士的一些實驗結果後期很難得到其他研究人員的重複確認。
2010-02-16 03:16:59 補充:
Jonathan Wells博士是西雅圖發現學院(Discovery Institute in Seattle)的生物學和宗教學專家,他認為這個灰斑蛾和黑蛾的例證不應該再寫入教科書。他說:進化論生物學家對於這些進化案例是言過其實了。教科書低估了這個例子的複雜程度,著名的飛蛾對比圖不說是欺騙,也是誤導了讀者。
確實,在英美,灰斑蛾被黑蛾所取代正好吻合了人們意識到工業和空氣污染嚴重性的時候,而黑蛾又被灰斑蛾所淘汰又恰好同步於空氣淨化法案的通過。但是在其他一些地區,實際上灰斑蛾在樹苔又重新生長起來之前就取代了黑蛾成為主要的種類。也就是說,灰色樹苔的保護色作用很可能被誇大了。
2010-02-16 03:17:22 補充:
稍微進一步思考一下,人們就會發現更多疑問:
1、飛鳥僅僅是根據顏色來識別出可以美餐的飛蛾嗎?
2、生物學家對這些飛蛾的生活習性到底有多少深入的了解呢?
3、空氣淨化法案的通過可能減少了工業生產造成的黑煙滾滾的局面,但是,那是空氣淨化的唯一指標嗎?
4、空氣、水源和環境的污染目前仍然是人們深深憂慮的大問題。水源的污染,或其他環境因素的破壞就和飛蛾不同種類的興衰沒有關係嗎?即使是從基因突變的角度來看,有眾多的環境因素都可以帶來各種各樣的突變的。
5、如果飛鳥捕食是這個例子中進化的推動力,空氣污染是主要的外在因素,那麼在許多環境污染很嚴重的地區,為什麼沒有發現其它的例證?
2010-02-16 03:19:15 補充:
進化論的三大經典證據現在已經受到廣泛的質疑:比較解剖學被認為是邏輯混亂;胚胎重演律被認為是觀察錯誤;古生物學上的新發現也否定了進化時間表。現在,這個現代進化論最引以為榮的灰斑蛾和黑蛾的例子也是陰影重重。
也許將來人們最莫明其妙的是這樣一個漏洞百出的假說是如何登堂入室的了。
http://www.aboluowang.com/life/data/2007/0901/article_13734.html
譯自:
http://www.nytimes.com/2002/06/18/science/life/18MOTH.html
2010-02-20 15:46:29 補充:
工業區的「黑白胡椒蛾」不是進化論的例證。
內容涵蓋進化論的生物學課本,差不多總會引述有關「黑、白胡椒蛾Peppered Moth」的經典故事(胡椒蛾學名叫Biston Betularia,標準型提蛾身呈灰白色,帶有斑駁黑點,也就是它得名的由來),指出它如何簡單明瞭地闡釋了「自然天擇Evolution by Natural Selection」所帶來的進化效應。按一般說法,在十九世紀初、工業革命尚未來臨之先,英國各大城巿內以白胡椒峨佔多。人們相信,這是基於市區樹木的淺色樹皮及覆蓋樹幹的「地衣Lichen」、普遍未受污染變黑,以致能為白胡椒蛾提供較佳的保護色背景,不致輕易被雀鳥發現而捕食。
2010-02-20 15:46:55 補充:
然而,一旦工業革命進展得如火如荼後,樹木多被煤炭燃燒時所產生的煙氣薰黑,白蛾變成較易暴露身形,黑蛾卻有賴背景變得一片灰黑、反倒取得相對佔優的生存環境,自此,它們的繁殖即因天敵影響減低而比白蛾大佔上風。這個胡椒蛾「工業黑化現象Industrial Melanism」,輾轉間便成了進化論者津津樂道的強力例證,聲稱它足以證明,即使時至今日、進化仍不斷在我們週遭發生。
標準型白色「胡椒蛾」的蛾身呈灰白色,帶有斑駁黑點。黑蛾則是白蛾的變種。按一般說法,英國各城市內,原本以白蛾佔多。不過,當十九世紀工業革命進展得如火如荼後,樹木多被煤炭煙氣薰黑,黑蛾自此即取得相對佔優的生存環境。
2010-02-20 15:47:21 補充:
這個胡椒蛾「工業黑化現象」,乃是進化論者津津樂道的經典例證,認為它足以清楚顯明,即使時至今日、進化仍不斷在我們週遭發生。
其中值得商榷之處
有關這個進化論者所樂於引用的黑白胡椒蛾經典例證,它實際上是極有商榷餘地的,因為除了實驗本身在最初設計上考慮欠周、帶有嚴重誤導成份外,實驗也過份簡化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柑關因素。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胡椒蛾黑化現象,縱使真的曾經發生,亦根本不足以成為支持進化論的佐證。
胡椒蛾晝伏夜出,並且一般不會選擇伏在樹幹上。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胡椒蛾與普通飛蛾一樣、本是晝伏夜出的昆蟲,在白晝時,基本上會處於蟄伏(休眠) 狀態。
2010-02-20 15:47:51 補充:
另外,近人所作實驗又証明,它們通常不會選擇伏在無遮無掩的樹幹棲息,卻較喜停歇於高處樹冠的樹杈上,尤其是那些枝葉較濃密的位置。上述兩個天賦習性,到底有甚麼值得重視之處呢?原來昔年當英國生物學家凱特偉(Kettlewell)於五十年代在伯明罕市(Birmingham) 做有關實驗時,為求操作方便(既配合工作人員的一般作息時間,也利用仍有日頭時段以便觀察),他把已加上記號的黑、白胡椒蛾各一批,於白晝時份在已受污染的樹林中放生,再於晚間捕回,然後統計它們被鳥兒捕食的夭折率,從而作出相關推論。此中的關鍵問題是,一旦飛蛾在光天化日時被放生後,可想而知,定必會儘抉在鄰近位置伏下,未必有機會返回慣常的休憩地。
2010-02-20 15:48:18 補充:
故此,人工營造的環境,與天然正常情況不盡相同,科學家所能收集到、蛾遭鳥兒發現的機率數據,勢必與真實現象有所偏差。
由此可見,教科書上一般展示飛蛾伏在樹幹上、用作昭示進化實據的圖片,無疑是帶有誤導成份的--他們有些自把死蛾黏貼、或是用針固定在樹皮上,也有人會選用活的標本,但卻刻意擺放在預設位置上,藉以營造富戲劇性的假象。
不同區域胡椒蛾的生存率,實際上多受當區的各種客觀環境因素影響。
此外,你我可曾知道,鳥兒捕食胡椒蛾或其他昆蟲時,是否單靠顏色以資識別呢?科學家於1998年發現,雀鳥眼睛的敏銳度更勝於人,除了可見光外,亦能看見光譜內、波長較短的「紫外線Ultra Violet Rays」。
2010-02-20 15:49:17 補充:
基於白蛾身上的小斑點會反射「紫外線」,故此鳥兒能易於覺察它的存在。與此同時,地衣主要可分成三大類,分別是:「殼狀」、「葉狀」跟「枝狀」。相對而言,由於「殼狀」地衣能同時反射「可見光」跟「紫外線」,因而能為置身其中的白蛾提供挺好的掩護;「葉狀」地衣則不會反射「紫外線」,以致伏在它上面的白蛾,在人眼中看來也許經已十分隱蔽難辨,但對鳥兒而言卻是看得一清二楚的!這個事實說明,滿佈淺色地衣的樹幹,未必即一定有利於白蛾隱身其上,還得看這樹身所覆蓋著的,到底是「殼狀」、抑或是「葉狀」地衣。
2010-02-22 19:47:10 補充:
有關廣演化(Macroevolution)與微演化(Microevolution)
「廣演化」(或作「大進化」)與「微演化」(或作「小進化」),牽涉兩個完全不同層面概念的變異,前者無疑只是天方夜譚而已,後者卻可說是有根有據的科學現象,不少更可藉著實驗而被反覆驗證,關鍵的是,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2010-02-22 19:47:37 補充:
大體上說,「廣演化」包含進化論者一般所深信的整個進化歷程,即「簡單生物」竟可大躍變而進化成「複雜生物」,而微生物接下來竟可一步步躍變成更複雜的生物,一直導往及晋升至按分類學所定義的最複雜生物。在整個過程中,包含了無數巨大的中途躍變:「魚類」躍變為「兩棲類」、繼而躍變為「爬蟲類」、再下來是「哺乳類」、如此這般地終極躍變至成為「人類」。
相對而言,「微演化」的變化領域卻要狹小得多了,基本上只涉及在司一種類內、可被觀察得到的有限度變異(微演化」其實絕不算是甚麼貼切的形容詞,說是「微變異」當會更為合適)。
2010-02-22 19:49:13 補充:
舉例說:倘若原本是狗,無論怎樣變種,或是變成袖珍哈巴狗、或是變成巨大聖伯納德狗,但狗始終仍是狗,不自變成貓;又如原本是一粒葡萄球菌,不管它的抵禦抗生素藥力的能耐變得或弱或強,但同樣仍是葡萄球菌的一個變種,不會變成如大腸杆菌的別種細菌,更不會變成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物;再譬如說,無論自蛾變黑蛾或黑蛾變自蛾,它始終仍是蛾的其中一種而已。
那些相信人類是低等生物進化而來的進化論者,他們過往所提出的所謂進化鐵證,基本上都僅屬上述「微進化」層面的變異而已。
2010-02-22 19:51:56 補充:
他們卻誤以為可把「微演化」証據加以「無限延伸外推Infinite Extrapolate,將過程中可見的小變異,依賴理論上的「物競天擇」作用而累積疊加,導致生物進化和產生新種!建基於如此這般的「想當然」臆斷,他們隨即自欺欺人地聲稱,「廣演化」已藉此被証實了!客觀來說,這種理論式延伸並不科學化,逾越了實事求是、不作虛言的科學精神。進化論者也許不知道、但更大可能是在心態上不願接受,「微進化」其實亦可循創造角度來加以解釋,並且可解釋得更適切、更圓滿,因為這種改變,十分切合聖經記載裡所不斷強調、神的創造是「各從其類」這原則。
進化信仰知多少, 2009, 楊信成, 第四章--進化論的緣起及變異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