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他們的稱呼不是書信佬,而是書信匠。
以前的人讀書機會少,很多不懂寫字,加上科技的限制,與遠方親友聯絡並不方便,於是「書信匠」這一行業便出現。「書信匠」為人們(特別是離鄉別井的人)代筆寫信給家鄉的親友。現在因科技發展及普及教育的推行,本港「書信匠」這行業已式微。
採析時事:息微行業—書信匠
「從前七層大廈,石陝尾這些,很多人寫信,慢慢就沒有了。」
梁女士口中,那些寫信的人,在八十年代,活躍於後街小巷之中。
「一張檯,就是鐵板,他關門,就會用鐵鏈鎖著。」
為了方便寄信,這些幫人寫信的小檔,通常都鄰近郵局。但今時今日,他們又去了哪裡呢?
在油麻地玉器市場裡,幾個書信匠,仍然堅守他們的工作崗位。七十多歲的徐sir,就是其中一個。做了書信匠幾十年,他每日的工作,就是做代筆,替人寫信。
「家書又有,情信又有,筆友又有,我們做代筆,一邊跟他做,我們替他做完,幫他簽名。」
「若果他們男女之間,好的時候就很好,但當不好時,滿口粗話啦,甚麼都有,我們會照寫。我們賺錢而已,沒所謂。」
三十幾年前,內地改革還未開放,就是靠徐sir這些書信匠,維繫兩地人之間的關係。
「讀書的人很少,文盲多,所以光顧的都是文盲的婦女,和讀書少,工人階級那些比較多。」
徐sir就是靠一部打字機,一雙手來建立檔中的一事一物,滿載著他寫信生涯的點點滴滴。
「我們每一個檔口,為著大家爭執,以及不方便那些價錢,我就會很公道。所以我們在這裡列明,像租務,法院封票,出國護照,考牌,及商業登記,我們每一樣都列明了牌價,例如每一樣文件是多少錢,所以做完,大家不用猜測多少錢。」
回想起最初入行,徐sir說是無心插柳。
「剛剛遇到一個律師,但他染上了不良嗜好,不過他很喜歡粵曲和粵劇,我有演出,他有來支持,後來大家變熟,大家就做了好朋友,他問我,你做這一行,無固定演出和收入,生活一定有困難。我說:「對呀」,那他就問,有沒有興趣跟我學習呢? 」
做代筆,替人寫信,都不是這樣簡單,徐sir當年是邊做邊學,一有時間,更會去進修,充實自己。
「我讀書很少,不過我經常自修,讀報紙,練字貼,以及請教文化高的朋友,讀夜校來學英語,七時至九時,懂一點點吧。」
當初只是想找一份副業,間中寫信,幫補一下。怎樣也想不到,這一份工,會成為他的終生職業。
「那時好旺,一到九時,就有很多人,排隊等候,當時有四十檔,阿sir有二十多個,那些阿sir文化非常高。」
隨著時代變遷,他們的角色,變得微不足道。現在已經沒甚麼人會找他寫信。生意難做,但徐sir仍然風雨不改,日日都在開檔。
「一方面科技發達,有電話電訊,同時人的學識提高了。現在一落千丈,所以淘汰了,淘汰了,這一行沒有了!」
學戲劇出身的徐sir,因為做大戲賺錢不多,才會去做書信匠。但他一直都沒有放棄踏上台板的演出。他最愛的仍然是戲劇,檔口裡面,就貼滿了他演出的劇照。
「我除了做文件,書信之外,我對戲劇音樂有濃厚興趣,這些是我演出的照片,這個是荃灣50周年紀念,有民政署,政府的演出,這個是新加坡演出。」
這一天,他就為一個慈善籌款節目演出。
「好了,以下的項目,會由新羅品超先生和胡潔容女士為我們演出。今夜他們為我們演出的,叫<琵琶行>,我們細心欣賞吧。」
「這個是基本職業,那個代人筆墨,又是另一職業。一個人就要多元化先好,不是獨弧一味,因為每一個人才能是不能數算,所以你有多少本領,就盡量發揮出來。」
徐sir說,戲如人生,做戲劇,令他感受到人生百味。
「甜啦,你出來,有觀眾賞識你,多班主請你,台期密,這樣便甜;酸的時間,給你做了正印,或者第二個,或者再第三個,這樣你的心好辛酸,是不是自己不夠料呢?台緣人緣不夠呢?所以很辛酸。苦呀,苦就真的苦,為什麼呢,給你做一台五天,休息一個月,但你賺一台的錢,支持不到生活費,前路茫茫就苦不堪言了。」
他形容自己是<鳳儀亭>中的呂布,雖然練得一身好武功,但最終都要孤身上路。
做書信匠都是一樣,即使寫得一手好字,練成好文筆。不過隨住時代發展,這些日漸式微的行業,會慢慢被淘汰,到有一日,更可能會永遠消失。
「因為這裡你想入行都不輕易,你要向政府幾個部門申請,查得好嚴格,要經過好多部門,福利署民政署呀,要幾個部門認可,才再發一個執照牌給你。但不輕易入行,你想製造下一輩是沒甚可能的。」
雖然是這樣,徐sir說做人要知足常樂,他自己就好看得開。
「我樣樣都滿足了自己,你要求不要這樣高,就當自己好滿足,當可以了,我們這樣就夠生活,就不想其他東西,只會做好自己,怎樣去實現自己生活,其他的我們不想。」
時至今日,已經不多人會找人代筆寫信,政府亦不再發出書信匠的牌照。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