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究竟漢字甚麼時候從中國傳到日本沒有定論,不過一般認為,漢字是於公元5世紀隨着一些佛教僧侶將中國的經書帶到日本而傳入的。這些經書的漢字當初是模仿中國僧侶的發音來讀的,不過一套稱為「漢文」的書寫系統開始得以發展。漢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語獨有的助詞,讓日語使用者可以依從日語的語法去閱讀漢字寫成的文章。
當時日文並沒有書寫系統。後來發展出一套源自《萬葉集》、稱為萬葉假名的表音系統,萬葉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漢字,純粹假借它們的發音來表記日文詩歌。以草書書寫的萬葉假名後來演變成今日的平假名。當時不被允許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這套平假名來書寫日文。平安時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學都是以平假名來書寫的。片假名也是從差不多的方式發展的:寺廟裏面的學生把漢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來成為片假名,用來標注漢字的發音,還有漢文裡的日語助詞。
隨著日文書寫系統得以成熟和發展,如今漢字用於大部分名詞、形容詞和動詞,而平假名則用來書寫動詞詞尾(送假名)、純日語詞彙、或者表記漢字難寫的辭彙。平假名也用於標記日本漢字的讀音(振假名)、和書寫給漢字水平不夠的人為對象的讀物,如小孩、日語學習者的書籍。
=====================
發音
日本漢字的讀法分音讀、訓讀兩類。大部分日文裏的漢字都有音、訓二讀。
音讀
指源自中國的讀音,與中文的漢字發音近似。另可細分為吳音、漢音、唐音3類。公元5至6世紀,漢字由中國或者朝鮮傳入日本,在此時傳入日本而得日文讀音的漢字,當時沒有讀法的名稱,學漢音之後,此讀法稱為「吳音」,「吳」是學漢音的留學生叫的蔑稱。另外,在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派遣往大唐長安學習的日本學者,把中國的漢字帶回日本,依這種方式得音的日語漢字稱為「漢音」;再加上鎌倉時代以後(南宋至明清),隨禅宗的留學僧或者貿易商人所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共稱為「唐音」。
訓讀
是與中文讀音無關聯的漢字讀法,是為了標示原來存在的日文詞彙而加上聯繫的漢字,可說是為了解決原本日文詞彙有音無字的現象。有時中國的部分方言和韓文也會有漢字訓讀的現象。
日文部分詞彙也有音、訓二讀,並有不同意思。例如「仮名」(假名)一詞,音讀為“かめい”(kamei),意思為假的名字。訓讀讀作“かな”(kana)的話則指用來書寫日文字的平假名、片假名的總稱。
為了表示漢字的發音,書寫日文時可以在漢字旁添上假名,表示漢字的讀法。這種近似中文注音或拼音的標記,在日文叫做「振假名」(振り仮名,furigana)或「讀假名」(読み仮名,yomigana),常見於幼兒書籍、日語學習者書籍中,或用來表示不常用漢字或日本人姓名的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