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HA00782940/o/701001230116413873385040.jpg
清朝改革的重點內容、結果和影響
分析三次改革是否符合改革的定義並解釋原因
在具體分析這些改革是否合符改革的定義前,首先應了解改革內容及動機是否符合當時中國政府之需要,或直接地可論其改革對整個國家是否有益處或正面之影響!從整個歷史發展角度來看,也具有一定的積極、進步作用(當然大多為客觀方面)。因此,認為改革行動無論成功與否,在某程度上已經符合改革的定義。其正面為中國發展方向如下:
政治發展
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在政策上做了重大調整;設總理衙門、舉辦洋務運動,就總理衙門來說,它是清政府屈從於外國侵略者的產物,也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誌。但它說明清政府的機構開始具備一些近代化色彩,符合了社會發展的潮流。同樣洋務運動雖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其興辦的目的也是為了維持其反動統治。但它傳播了西方科學技術,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洋務運動帶動起來的洋務思潮,促使全國朝野有了一個統一的中心思想和為之奮鬥的理想目標,中國畢竟在順應著世界潮流——向著資本主義近代化道路在被動中蹣跚前進了,是順應著世界潮流而動的中國近代化的起步。再如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可以說它是為實現“王朝”自強而進行的垂死掙扎,其失敗也是必然的。但它畢竟是中國由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向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邁出的一步。清王朝的立憲政體雖不完備,但畢竟已不同於封建君主專制,帶有向資產階級政權過渡的性質。它的一部分成果,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礎。由清末發端的中國政治制度並未因清朝滅亡而中止,辛亥革命的勝利及新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立,把它推向一個更新更高的階段。
經濟發展
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自然經濟是封建社會經濟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徵是“自給自足”,這裏的“足”並非富足,而主要是指維護較低生產力水準上的男耕女織和很少商品交換這種經濟形式。其發展趨勢是走向解體,但長時期內繼續存在並占主導地位,是晚清政府、北洋軍閥政權的經濟基礎,是中國社會最落後的生產關係和阻止中國進步的根源。因此中國要富強必須反封建。外國資本主義企業是適應西方列強侵略需要而在中國出現的經濟形式。在兩次工業革命推動下其勢力突飛猛進,從60年代起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逐漸控制了中國經濟命脈,政治上外國侵華勢力事實上成了凌駕於清王朝之上的“太上皇”。中外反動經濟政治勢力勾結是造成中國人民苦難、阻礙中國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國要富強也必須反侵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近代前期最進步最革命的經濟成分,主要表現是為社會變革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提供了經濟基礎。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決定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缺陷--先天不足、後天畸形。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在得到長足進步後仍然無法改變這一局面。
原因
民族資產階級的抗爭活動,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分別表現為改良和改革,發生這些改革的主要原因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危機加深,清王朝已成為洋人的朝廷;改良運動的失敗;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份子廣泛接受西方革命思想等。
經過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的79年,為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學習西方理念”,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主張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特別是19世紀末,康有為、梁啟超掀起的維新變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它標誌著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而辛亥革命更是比較完整意義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結果
繼戊戌變法運動失敗後,辛亥革命的失敗再次證明了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客觀上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主義勾結並進行阻撓和破壞;主觀上民族資產階級的妥協與軟弱,決定了這條道路的破產。
總結
總括而言,雖然幾次改革是失敗,但已符合其定義,因讓我們看清各個階級在抗爭和探索的過程中,他們向西方學習的水準以及鬥爭水準不斷提高。這是由特定的政治、經濟、階級條件決定的。在此基礎上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各個階級在探索和抗爭層面上主張的異同,並理清各個派別之間的關係,才可真正走在民主改革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