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邵族(Ita Thao, 原義是「人」) 為台灣原住民的一支。聚居於南投日月潭一帶。 根據邵族的口傳歷史, 據說祖先是追逐白鹿翻越阿里山而來。人口甚少,因此學界對於該族是否應該歸屬於鄒族(Tsou)的一支, 一直有爭議; 另一方面由於和漢族接觸較早, 也曾被歸類為平埔族,但該族到底是屬於「高山族」或者是「平埔族」學界並無定見。從文化, 服飾, 體質等特徵來看, 邵族均和鄒族人不同, 卲族族人自己不但否認他們是鄒族且發起正名運動。在2001年政府正式承認邵族為原住民部族之一。
邵族人深受祖靈信仰之影響, 敬畏自然, 但近百年來受到日治時期日本人以及漢人的移入, 使原有的土地以及文化風貌受到了很大的改變。九二一大地震後族群人數由數千銳減至300人左右, 是台灣人口最少的原住民族群,地震後獲臺北市市長馬英九安排全族暫時遷往臺北市明水路居住。
卲族曾經是水沙連地區最有勢力的族群。水社是日治時期的主要聚落之一。現在則以德化社(Braw-baw,日月村)為中心。
邵語(Thao)是台灣邵族人所使用的語言,為台灣原住民語言之一種,屬於南島語系的次語群,亦歸類為台灣南島語第2群。分佈於台灣中部南投日月潭一帶。邵族與布農族人會合作並通婚,有些邵語會借自布農語。
邵語目前列為正在消失的語言,2006年邵族中能講邵語的不出十人。族群雖仍然獨立,不過人口近三百人而已,可謂袖珍族群。族語幾乎已被閩南語同化了,邵族公主們均以閩南語來發言。
目前臺灣原住民邵語認證考試只有一類語群:邵語 。
卲族的生活方式是以魚獵、農耕、山林採集維生,農作的耕作的地點主要是家園附近的田地,早期在山林燒墾的時代以種粟為主,在搬到BARABAW之後,(橋在早期以種稻,形成 依山而耕的梯田景觀,另有種植蕃薯、芋頭、樹薯、花生等經濟作物。依傍日月潭而居的邵族,也是擅捕漁的部族,所發展出來的魚獵方式,例如『浮嶼誘魚』、『魚筌誘魚』等,是邵族文化獨特之處。
有關邵族的網站:
1.邵族的生活型態(食,衣,住,行,育,樂)
http://ms2.htps.tn.edu.tw/~htps9323/%AA%F2%B1%DA~%A5%CD%AC%A1%AB%AC%BAA.htm
2010-01-22 09:24:28 補充:
邵族終年有祭祀,最大的盛典為農曆八月十五前後的豐年祭。其他重要的祭典還有農曆三月的播種祭與七月的授獵祭。
邵族人遇到族內有重要慶典時,邵族人常會以杵擊打石鼓,發出聲音通知全族,「湖上杵聲」就是形容邵族的文化特色。至今在德化社還可以找得到邵族人擊杵用的石鼓。
邵族漢化的程度非常深,年輕一代的邵族青年,愈來愈少人會說邵族話,閩南語或北京語成為主要語言。
邵族人學漢人祭拜祖先的習慣,以「祖靈籃」供奉祖靈,竹籃中供奉祖先的衣物、飾物,日日焚香祭拜,祈求祖靈賜福保家人平安。……
2010-01-22 09:24:48 補充:
邵族的文化特質,源自族人對生命的熱愛,在悠悠於大自然懷抱中,為了生命的傳繼,發展了獨特的生命觀,使其在敬畏大自然中,學習調適與對應,這即是形成邵族祖靈信仰和宗教生活的重要基礎。
今天,邵族原住民居住的範圍,局限於日月潭一帶,絕大部份聚居在稱作德化社的日月村,少數幾戶定居在水里鄉 大平林,戶數大約六十餘戶,人口數近三百多人(民國九十二年資料),可以說是台灣最袖珍的原住民族群,更是人類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