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化進程進程and中國經濟發展情況

2010-01-19 7:10 am
試追溯並解釋中國二十世紀上半葉現代化的進程?
試追溯並解釋中國二十世紀下半葉經濟發展情況?
幫手做左2條世史essay佢唔該哂!!!

回答 (1)

2010-01-22 11:50 a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782940/o/701001180192013873383340.jpg

試追溯並解釋中國二十世紀上半葉現代化的進程?
正如市場經濟是現代經濟的範型,公民社會是現代社會的範型。中國公民社會成長源於中國現代化推進的指標,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產物。追溯並解釋中國二十世紀上半葉期間,現代化進程當中具備特定的歷史條件,決定了中國公民社會之成長---既有外部力量的牽引,也有自身因素的推動。
一、中國公民社會成長的外部力量牽引機制
1.世界公民價值的張力
現代化和全球化是影響和制約當今世界人們生存、活動和交往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一過程在改變人們生存狀態和活動方式的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想像空間,帶給人們以更廣闊的期待和追求。從某種意義上說,“世界一體化”、“世界共同體”、“全球性社會”、“世界公民”所描述的已經不再僅僅是意念中的景觀,而是21世紀的人類所客觀面對的一種生存狀態、思維空間和行為方式。
一方面,面對全球污染、生態惡化、愛滋病蔓延、跨國犯罪等前所未有的挑戰,任何國家或民族都無力單獨解決這些事關人類整體命運的問題;中國當然也不例外,因此意識行不可能仍把自己的眼光和想像局限在民族國家的範圍內,全球性問題需要人類統一的行動,統一的行動需要一致的意見、一致的價值。
這力量相對加促中國於〝社會現代化〞轉變的步伐,世界催生了人們關於“世界公民社會”、“地球公民”等“公”的意識、價值和觀念。正隨著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推進而日益彰顯出其現代價值中的主流地位,並對在改革開放後快速融入世界的中國產生越來越廣泛和深刻的影響。
2.西方公民社會理論的滲透
事實上,公民社會理論形成於17-19世紀上半葉的西方國家,於20世紀80年代重新復興,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初,在“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的推動下,人們對公民社會理論的關注持續升溫,對公民社會的研究不斷深入。反觀公民社會理論發展演進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雖然這一理論的內涵和側重點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並不盡相同,甚至於每個時期的稱謂也不完全一樣,但其對世界走向現代化過程中所出現的因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的理論關照和人文關懷從未改變,其所秉持的理性、獨立、自願、契約、合作等價值理念從未改變。對於在現代化道路上迅跑的中國而言,這正是其具有巨大借鑒意義和理論滲透力的原因所在。
相對於西方社會的內生型現代化過程而言,中國的現代化具有較為強烈的移植性色彩。近代以來的中國有兩大歷史主題: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民族獨立,因此接下來如何創造性地實現西方現代化成果與中國社會的無縫連接,就成為關心中國命運的人士所致力追求的目標。
3.西方公民社會實踐的示範
隨著公民社會的不斷發育成熟,其所獨自承擔的社會管理職能也逐漸增多,並且通過與政府、市場的合作廣泛參與到社會管理各領域。
20世紀40年代末以來,廣大發展中國家紛紛採取了政府主導下的“現代化移植”的國家建設模式。這種模式在加速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的同時,也都不同程度地帶來了類似西方國家現代化過程中所出現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20世紀中期開始,作為中國政府自覺培育公民社會的社區實踐最早在上海開始試行。從早期作為國企改革的配套措施,到後來的社區建設,既表明中國政府對社區問題及推行〝現代化〞認識的深化。
因中國以〝農〞立國,與此同時,中國農村也實行了村民直選的村委會制度。雖然村委會和居委會同具官方和民間的二重性,但國家為實現政府職能收縮而自覺培養民眾的公民意識和民主管理能力,以促進社會自我管理的實踐意圖是確定不疑的。
4.國際民間組織的推動
20世紀初以來,西方國家的民間組織進入了一個被學術界稱為全球性“社團革命”的黃金髮展期,越來越多的國際性民間組織開始活躍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並在環保、人口、反核、人權、婦女等全球性問題和危機面前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這些國家的民間組織不僅在國內社會生活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往往通過本國政府與國際民間組織對國際性事務和他國國內事務發表意見、表達訴求、發揮影響,從而把它們的影響力延伸到世界各國。
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要敞開國門與世界接軌,改革自身不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制度和做法,學習別國長處,尤其是向發達國家學習。在這個社會〝現代化〞過程中,一方面,各種新的利益群體和利益階層不斷出現並發展壯大,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另一方面,國際上的民間組織以及西方發達國家國內的民間組織會通過各種途徑把它們的價值、技術、經驗傳到中國國內,為中國的民眾所接受,並與中國的國內實際相結合,推動中國民間組織的發育和成長,推進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成熟。

試追溯並解釋中國二十世紀下半葉經濟發展情況?
如題,中國二十世紀下半葉經濟發展情況,實際經濟效果和情况,世界各國尤其這些所謂大國,所存在對中國未來中國經濟發的憂慮相信不少。

2010-01-22 03:53:06 補充:
正如十七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經濟建設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指標也可說是〝現代化〞社會的原素。中國的確從二十世紀下半葉,這短短期間使整個經濟無論於結構、文化、與西方接軌及政策,都有很明顯的進步,尤其是銀行及金融業的起前政策,也適逢西方各種金融問題及政治因素,使中國能獨善其身,完善各種接軌政策計劃。雖然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相信這斷期間〈尤其是二十世紀下半年至二十一世紀初〉特別明顯。

2010-01-22 03:54:10 補充:
因此於2006年,中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四,國際貿易量已躍居世界第三,創造了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跟據共產黨的十六大目標,中國經濟進入新的上升期,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連續幾年超過10%,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國經濟發展取得效果的同時,還需要清醒認識到,中國也需要面臨很多新矛盾和新挑戰,主要是: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突出;城鄉結構明顯分野,

2010-01-22 03:55:13 補充:
區域發展差距較大;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自主創新能力較低,增長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高,具有不可持續性;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增長過於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下降;在實現科學發展方面的體制機制存在明顯障礙,改革攻堅任務繁重。針對這些矛盾和問題,中國領導應朝着以下幾方面調整而令整體經濟可得以健康發展:

2010-01-22 03:55:46 補充:
《一》是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基礎上,保護環境等更高要求,使得這一指標更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二》是要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建立科學發展的保障體系任重道遠。加快建立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更加完善定型的經濟體制,從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更加堅實的制度基礎。

《三》是要使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實現中國經濟發展由過多依賴物質消耗和大量投資向更多依靠科技進步的戰略性轉變,從而步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

2010-01-22 03:57:15 補充:
《四》是要穩步提高居民消費率,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是由消費、投資、淨出口之和構成的。

《五》是要基本形成城鄉、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和主體功能區佈局。這是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由於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條件的不同,改革開放以來,東中西地區發展差距不斷擴大。努力實現國土資源的優化利用,增強地區經濟發展的協調性。

2010-01-22 03:57:37 補充:
《六》是要推進城鄉協調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統籌城鄉發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是一個有機整體。在我們這樣一個13億人口大國,既要有繁榮的城市,也要有繁榮的農村,兩者要相互支撐;只有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得到較好解決,中國才具備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才能實現城市的健康發展。
參考: 中國現代經濟發展史+me


收錄日期: 2021-04-15 21:53: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118000051KK0192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