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我,什麼是無我?
回答 (2)
「無我」不是說沒有我的存在,是一個人修行達到忘我的境界,處處都是為著他人,不是為著自己,心裏所想的,行為所做的,都是利益他人,從來都沒有考慮到自己,就是已經破去『我執』的人。達到「無我」境界的人,已經證到自己『本性』,自己『本性』完全開發出來了,也就是『明心見性』的人了。
修行就是要達到「無我」的境界,是破除『煩腦』以後才能達到的。『煩腦』就是經典所說的1.貪愛心2.嗔恨心3.愚癡心4.貢高我慢心5.懷疑心。這五種心都破除了,『本性』光明完全顯現出來,但是,這是從處處都是為著他人,不是為著自己,心裏所想的,行為所做的,都是利益他人,這些行為上表現出來的。
以當今的事例來說:
臺灣的慈濟功德會,證嚴法師,她的慈濟事業遍佈全球,就是她已經達到『無我』的境界,她的心思、她的行為,完全都用在全世界,那些遭受苦難的人,整天所想的、整天所做的,都是在解決全世界,那些受到災難的人,脫離貧窮、困苦的環境。
像已經得道的高僧大德,都是整天在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星雲法師、淨空法師的道場,也是遍佈在世界各地。就是他們的已經達到『無我』的境界,整天的思想、行為都是用在為眾生講經說法,解決眾生的疑惑。
你如果星期六、星期天去做休閒活動、觀光、旅行,那就『有我』了,去做休閒活動、觀光、旅行都是『為我』而去做的。想要得到世間的『財產』、『名聲』、『地位』,去爭取這些,所用掉的『心思』與『行為』,都是『有我』的表現。
要完全做到『無我』,不是那樣容易的事情。
如果真要達到『無我』的境界,那就要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用腦筋先想一下,這件事情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如果是為著自己,那就不要去做。時時刻刻這樣去反省自己,約束自己。盡量把心思、作為,用在幫助別人、利益別人,就能達到無我的境界,那時候你任何佛經都看得懂。
為什麼要時時刻刻為別人著想?時時刻刻來利益別人?
這樣才能去除無始劫以來,自私自利的心態,處處都是為著自己的心態。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一有空閒的時候,心就想到怎麼去為自己圖謀,一般沒有學佛的凡夫,一有空閒的時間,心裏都是想著在世間跟人爭奪『名』、『利』、『權力』、『地位』,縱然是已經學佛的人,也是處處為自己著想,不知道修行是要利益他人、幫助他人,『我執』才能破除。
智者能知「內」,知者只知「表」,所以智者沒分別心,知者自認聰明而起分別心。
愚痴者能承認愚痴,尚不算愚,而聰明人不以為自己渺小,那就更加無「智」了。聰明人所知的是知識,但知識不等於智慧,凡以自我為中心所作的觀、行,都不是智慧。
知識份子最易犯的毛病是自恃、自傲、自是、自慢,這些雖然對於自身所持學問及見解的信心所不可或缺的條件,卻是一種堅固的執著心態。既有所執著,便遠離了智慧。
知識可用學習、訓練、研究及從生活的經驗中取得,智慧則是擺脫了自我中心的人我愛嗔等煩惱時所產生的一種自然體認,覺知,是真誠而直接的觀點,雖是直接的觀點,但並非知識中所言的直覺反應。
直覺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智慧則青是青、紅是紅、黑是黑,歷歷分明,清清楚楚,只是不把自我放到所接觸的事物中,也不把事物和自我對立起來,故無所謂主觀,也無所謂客觀。無我、無相,而法相宛然,才是智慧的領域。
知識存在著牢不可破的執著性,以我為中心的面對一切人、事、物,智慧是無我、無相,無執著的面對一切人、事、物,盼修者有緣眾生能多體悟。
參考: 梁樂聞先生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03: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117000051KK0068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