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其實事情是有歷史背景的,泰國是華僑最早達到的國家,而泰王國的立國亦最
早,馬來半島早期亦屬於泰王國的領土,在二次大戰之前根本沒有馬來西亞和印
尼等國家,早在明朝時期就已有中國人移居泰國,當時泰國是明朝的藩屬,國王
受明朝的冊封,加上泰國人民督信佛教,能和其他種族和平相處,所以華僑在泰
國很快就能融入當地社會中,吞武里王朝的開國君主鄭信的父親就是華人,母親
是泰人。
泰國人能接受與異族通婚,經過數百年的同化,表面上泰國政府統計華人佔泰國
人口約15%,但全泰國人口中含有華人血統者約有40%,泰國歷代總理中約有1/3
是華裔(有中國性名),塔信之前任呂基文亦是華人,塔信本名是丘達新(塔信會華
語),接任的是李沙馬,現總理艾比希是由越南移居泰國的華僑,本姓袁氏。在泰
國誰是華僑誰是當地人大家都很清楚,只是泰國的遊客太多,當地老僑見怪不
怪,甚少與遊客搭訕。
但為何在泰國華語並不普遍,因為泰國老僑絕多數是來至廣東潮汕一帶,只會說
潮洲話而不會說華語,包括著名的白龍王亦是潮洲人,若你會潮洲語到曼谷的中
國城一帶,就能通行無阻,而說華語反而吃不開。
泰國的新僑多來至中國和台灣,近年由於與中國貿易關係發達,泰政府開始培訓
華語教師,在大學中亦設立華語課程,但老僑裔仍習慣以潮洲話溝通。中文字反
而較常見到,在各處商家反而會看到書寫中文字。
馬來西月和印尼在二戰前分別是英國和荷蘭的屬地,華僑大舉移入是在清朝中葉
以後,很多是經由人口販子被販買至熱帶果園、橡膠園和礦場中工作,由於生活
環境惡劣和受到西方資本主的欺負,和當地土著的排擠,華人必須密結合來自
保,在二戰後馬來西亞和印尼獨立,排華狀況反而更嚴重,由於外力的壓逼,華
人更加團結,設立華校教授華語和華文是必然趨勢,馬、印兩國原住民都信崇回
教,與華人生活習慣不同,也沒有異教通婚的可能性,所以華人和原住民間明顯
分出兩個不同的社會,而獨立後的政府由當地佔多數的原住民把持,政治政策的
缺失也讓華人處於劣勢,共同的語言和文字更是無法放棄的憑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