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中共的外交關係..急

2010-01-14 6:18 am
請問
在冷戰時期,兩個超強,美國和蘇聯(US&USSR)以及中共(PRC)彼此之間,
怎樣去建立一個更和諧的關係?
急,謝謝!

回答 (3)

2010-01-15 8:11 am
✔ 最佳答案
在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以及中共,建立一個更和諧的關係?

如題,這鐵三角於冷戰期間,中共採取什麼外交手段使關係可保持和諧呢?中國共和西方社會黨作出了截然不同和多變化的歷史抉擇。不同的歷史抉擇決定了中共和西方社會黨之間在不同時間存在全面對立和緩和的關係狀態。 美、聯作為世界政壇的兩支重要的力量,二者在全面對立的主題下與中共也有過有限的接觸。這些接觸,都不具有黨際交往的意義,但卻為以後各者者關係的改善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各方都體現出未來必將走向緩和與合作的潛在趨勢。

中共與蘇聯方面
但1949-1954年間中共沒有忽視其他民族主義國家,中共對他們的看法及政策有一個發展變化過程。新中國改變了根據“兩大陣營”理論把民族國家視為西方帝國主義陣營一部分的看法,開始把它們當作兩大陣營以外第三種國際力量來對待,並且創造性地提出並執行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外交機構和代表的態度“則應根本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
之後,公開提出了資本主義國家與新中國建交的條件:(1)斷絕與蔣介石政府的關係;(2)撤走它們在中國的武裝力量。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上,云後更更具體化為:“任何外國政府,只要它願意斷絕對於中國反動派的關係,不再勾結或援助中國反動派,並向人民的中國採取真正的而不是虛偽的友好態度,我們就願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原則基礎上,談判建立外交關係的問題”。據此中央確定了通過談判來與資本主義國家建交的原則。通過談判建交,而不是繼承舊的外交關係,“不受過去任何屈辱的外交傳統的束縛”,爭取外交上的主動。這是專門針對那些欺侮過中國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提出來的。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又宣佈了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一邊倒”方針。在1949年3月中共中央七屆二中全會上,宣佈了與蘇聯“站一條戰線上”的政策,並在6月30日《論人民民主義專政》一文中提出“倒向社會主義”的方針。據此,儘管蘇聯、捷克和波蘭等國與蔣介石政府也有外交關係,但由於它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真誠地願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同我們建立外交關係”,因此,無需談判就可與中國建交。這意味著蘇聯等國宣佈承認新中國之際,就是與中國建交之時。1949年10月至11月間,中國就是以這種方式與歐亞11個新民主主義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與此同時因美帝國主義的對華政策,已由單純地支持國民黨武裝反共,轉變為兩面性的政策。即:一方面,支持國民黨殘餘軍事力量及地方軍閥,繼續抵抗人民解放軍;另一方面,則派遣其走狗混入革命陣營組織所謂反對派從內部來破壞革命。在人民解放軍接近于全國勝利時,甚至不惜用承認人民共和國的辦法,以求取得合法地位,實施這一‘內部破壞’的政策”。在中國共產黨看來,扶蔣反共、破壞中國革命是美國的既定政策。美國承認中共政權只是一種策略和手段,要以取得合法地位為手段,來達到其從內部破壞的目的。作為應對策略,毛澤東認為:“我們從來就是將美國直接出兵干涉中國沿海若干城市並和我們作戰這樣一種可能性,計算在我們作戰計畫之內”。“對於帝國主義的陰謀計畫,我們必須提高警惕,並堅決地將其擊破。”
正是基於對美國的這種分析和認識,中共決定更加不急於同美國建立外交關係。 但至20世紀70年代初,中美關係有所改變,因美國面臨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日益複雜多變的外交課題:面對蘇聯在核武器的數量方面已經超過美國,並於60年代末開始部署反彈道導彈系統,美國感到它的對蘇軍事優勢特別是核優勢已發生嚴重動搖;法國戴高樂主義和聯邦德國新東方政策的實行以及歐共體的蓬勃發展,使美國在西方聯盟中的領導地位正在遭遇挑戰;中國力量的發展和中蘇關係的分裂以及美國國內輿論的壓力,使美國政府必須重新評估中國在美蘇中戰略三角中的作用,並改變以往僵硬的對華政策;還有那場使它付出了3000多億美元、幾萬人的生命代價卻無法打贏的越南戰爭,以及導致其國力相對下降的大量海外軍事義務,更是給美國社會帶來了深刻的危機。因此美國必須對其堅持的全球擴張的大戰略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並據此制定新的對外政策,以保持它在國際政治中的主導地位。這一戰略調整的標誌便是 “尼克森主義”。 在外交上,尼克森政府在承認世界已經進入多極時代的前提下,推行均勢政策,從而使美國的外交出現了一些重要變化:第一,逐步結束越南戰爭,在海外駐軍方面加強“歐洲第一”的方針。第二,繼續東西方的對話與接觸,緩和與蘇聯的關係,並力圖從實力出發,用軍控協議限制蘇聯的軍備。第三,主動採取行動,打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的大門,並利用同中國接近來對付蘇聯。第四,調整對盟國的政策,通過強調西方聯盟是“平等的夥伴關係”鞏固美國的領導地位。第五,注重擴大美國在中東和平進程中的作用,以確保美國的經濟、政治利益。

2010-01-15 17:03:34 補充:
Sorry 打漏字:由〝與此同時因美帝國主義的對華政策........〞這句開始標題應該是〝中共與美國方面〞
參考: 國際於八以
2010-01-16 5:23 am
[编辑] 中国外交的历史
主条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中国和中国军事
1949年以前的历史,参看中国外交史。

建国以后废除一切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旧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所有租界(英国强租的新界和葡萄牙租的澳门要到80年代才决定回归时间表,并于90年代末顺利和平回归中国)。也有观点认为,收回所有美英租界且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法律依据是1943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同美英等国政府签署的《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而收回苏占旅顺军港则在1954年。[1]

1950年代派出周恩来率领的总理级外交使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树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清新形象。后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三个世界”概念更是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策略广为各国所熟识和接受,并成为国际共识。

从建国之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一直努力使国际社会承认其是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领土范围涵盖中国大陆、香港与澳门,其中台湾地区则从未实际管治。在1970年代之前,在台北的中华民国政府一直被国际社会以及联合国广泛认可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通过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取代蒋介石代表成为联合国中中国的代表后,北京当局在国际上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多数国家中断了与台北的外交关系,转而与北京政府建立联系。日本与中国在1972年建立外交关系,美国也与中国在1979年建立外交关系,另外通过台湾关系法,希望能维持台海现状。目前全球有163个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承认中华民国的只有23个(参见台湾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都以建交国不得承认对方政府为建交的前提条件。但是近年来台湾为拓展自己在国际上的生存空间,已经不再以此为主要的建交条件了,不过一个国家在与中华民国建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般都会与其断绝正式的外交关系。

2010-01-15 21:23:46 補充:
在建国之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是保持与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团结,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一面倒”倾向苏联,并同时从苏联获得了大量资金、工程项目以及科技人员,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任务。1950年,北京政府出于本土安全考虑等原因派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支援北朝鲜进行朝鲜战争。朝鲜战争之后,中国试图通过与巴基斯坦等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来淡化自己与苏联过度亲密的关系。此期间中国还大力支援东南亚与拉丁美洲等地的共产党或共产党政权[来源请求],这也造成中国与之后的东南亚与拉丁美洲国家新政权之间的关系紧张。

2010-01-15 21:23:56 補充:
斯大林过世后,上台的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中苏关系开始转变。1958年,苏联提出与中国海军组成联合舰队,中方认为此举将侵犯中国主权,中苏关系从此开始恶化。1960年代,北京开始与苏联在共产主义世界中产生较大分歧。1962在中印边境战争当中,苏联选择支持印度。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及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后,中苏两国彻底翻脸。中国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战略地位,还大力支援东南亚与拉丁美洲等地的共产党或共产党政权。

2010-01-15 21:24:56 補充:
1978年末,中国也开始关注越南试图扩张其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对于有苏联支持的越南侵略柬埔寨及越境袭击中国,中国在1979年2到3月发动了对越南“自卫反击战”。之后中苏又在苏联侵略阿富汗问题上发生冲突。中苏之间关系有着三个障碍:越南对柬埔寨的侵略、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以及苏联军队在中苏边境地区的驻兵。

在与苏联交恶后,中国开始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交往,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之间的关系逐步正常化。1980年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更加紧密,中国希望通过与西方国家的这种关系来帮助自己的经济建设,同时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此时苏联已经被中国视为是当时首要威胁。

2010-01-15 21:25:39 補充:
中国始终表态反对“霸权主义”,早期针对的主要是美国、苏联以及苏联的卫星国,如越南和古巴,但是同时中国也注重自己的外交政策是独立于美国与苏联之间。邓小平曾多次提出“中、美、苏大三角”的关系。在与西方改善关系的同时,中国继续推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不结盟运动。苏联解体后,中国外交转向低调务实,一直奉行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政策。

2010-01-15 21:25:46 補充:
在国际事务中“不当头”,外交事务以经济合作为先。2008年世界爆发金融海啸,美国做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强国,单极领导世界的情况越来越难以维持,而中国在拯救世界经济危机当中则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中国外交长期奉行的“韬光养晦”政策也开始逐渐向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及发挥重要作用的方向改变。

2010-01-15 21:26:19 補充:
1989年发生的天安门事件令中国的外交陷入困境,很多国家都减少了与中国的外交接触。之后中国继续努力改善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到1990年代初,中国与绝大多数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恢复正常。1991年末苏联解体后,中国也与原苏联加盟国之间建立了外交关系。
2010-01-15 7:47 am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02:4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113000051KK0168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