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HA00782940/o/701001110045113873392560.jpg
春秋霸政開始的主要原因
西元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虢國也跟隨東遷。虢國存在時,東周王室在國際舞臺上還有一定的地位。自從西元前655年虢國被晉國滅後,東周王室失去股肱,徹底一蹶不振。所以春秋霸政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在單憑平王東遷一事中所導致的, 在下要依據《左傳》等傳世文獻,對此試作論述,以請批評指正。
一 . 關於虢國
兩周時期,虢作為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屢見於文獻。傳統觀點認為有三個虢國,《漢書•地理志上》弘農郡陝縣下自注雲: “故虢國。有焦城, 故焦國。北虢在大陽, 東虢在滎陽, 西虢在雍州。”
北虢所在的大陽即春秋和左傳裏的下陽,在今三門峽地區,東虢所在的滎陽,西虢在的雍州。還有所謂南虢與北虢其實同屬一國,只是分列于黃河南北的兩個都邑而已。
二 . 虢國與東周王室的密切關係。
虢國與周王室關係一直密切,《左傳》僖公五年說“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自從隨著周室東遷,虢周關係更加親密,這在《左傳》裏表現的很明顯,茲作整理如下:
(一)虢國國君擔任東周王室要職。
(二)虢國曾受命于周王頒佈詔命,此時周室在晉與曲沃之爭中偏向與晉。
(三)虢國經常受命于周王討伐不臣之國,見於左傳者有五,一為伐衛、一為伐曲沃、一為伐宋、一為伐鄭、一為伐樊。
(四)虢國內政受東周王室的干涉,此時周王室的威權在諸侯國中似乎只能在虢國中行施。
(五)虢國積極從事安定王室的事業。鄭伯將王,自圉門入,虢叔自北門入,殺王子頹及五大夫。”
(六)虢國經常受到東周王室的禮遇,虢公、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皆賜玉五玨,馬三匹。
從以上可知,虢國是東周王室最親密的夥伴,虢國經常代表周天子,其內政受周王室的影響,虢國的對外政策始終與周王室同步,這在春秋諸侯國中是絕無僅有的。
三 . 虢國的存亡國對東周的意義及春秋霸政之出現
周室東遷之後,國勢與西周時的盛世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但在春秋初年仍然是一等大國,《史記•秦本紀》:“(文公)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依據這條記錄,春秋初年周王室對西周故土並未完全放棄,事實上周王室對也有意經營,《左傳》桓公四年:“冬,王師、秦師圍魏,執芮伯以歸虢國的存在與否,是周晉在中國北方誰擁有主導權的關鍵,也是東周王權盛衰的一大關鍵,從史實中我們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表現。
(一)虢國被滅前後周王在諸侯國心目中的地位大變。《左傳》隱公四年:“州籲未能和其民,厚問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覲為可。’曰:‘何以得覲?’曰:‘陳桓公方有寵于王,陳、衛方睦,若朝陳使請,必可得也。’”
這種情況 在春秋中後期幾乎不可想像。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王權衰落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但虢國的被滅則是其中的關鍵。
(二)虢國被滅後周室幾乎無所作為。過去人們習慣于認為周室東遷後便無所作為,只能受制于強諸侯,這種看法只要稍讀左傳就不攻自破,前文所引已多,不再贅述。也有學者認為周室的真正衰落在需葛之戰後,我們認為需葛之戰對東周王室只是意志上的打擊,而在實質上,該戰中周室軍事上實際損失並不是很大。從左傳上的記載看,需葛之戰後,周王室的威權確實受到大挫,但依然汲汲於列國事務,前文中舉例已經很多,這與虢亡後唯霸主之命是從不可同日而語的。
(三)虢國被滅前後周室對霸主態度的不同。春秋初年有所謂鄭莊小霸,齊嬉小霸,因為其霸權有限,周王室與對其霸權並不承認,甚至相互發生摩擦。即便在齊桓建立霸業初期,周王室似乎並不認可,僖公五年:“秋,諸侯盟。王使周公召鄭伯,曰:‘吾撫女以従楚,輔之以晉,可以少安。'”而同年虢國就被滅,之後周王室便對齊桓公仰仗有加。而到了晉國霸業建立時,周室對其幾乎唯命是聽,對晉國的依賴也遠甚于齊桓。這裏恐怕並非僅僅因為周齊異姓而周晉同姓,筆者認為原因至少還有兩條,一,東周距晉國近在咫尺,且在虢國被滅後防禦屏障大失;二,虢國被滅後周室與原來西方領地的聯繫被徹底切斷,王畿大大縮小,而晉國緊緊扼制著函谷關至潼關的桃林之塞,周王室復興的希望被徹底打破,會盟征伐之權全落在所謂霸主的手中。
以上對虢國與東周王室的戰略意義, 從中不難發現, 晉滅虢是為東周盛衰一大關鍵。從此,中國歷史全面進入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霸權時代。
*例行提示 (非針對個人):本人花時間整理資料及用心回答 勿獲得答案 後將移除問題。多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