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甚么益智遊戏?

2010-01-01 2:53 am
中国古代有甚么益智遊戏?

回答 (3)

2010-01-01 2:58 am
✔ 最佳答案
九连环、华容道、七巧板(n巧板)、鲁班锁(孔明锁)



古代中国还有:六博、弹棋、双陆益智图、色子等

六博,一作陆博。两人相博,每人六枚棋子,故称六博。其胜负的关键在于掷采,偶然性很强,双方按照各自掷出的齿采走棋。
李益的《杂曲歌辞·汉宫少年行》写道:“分曹六博快一掷,迎欢先意笑语喧。”“分曹”就是“分拨”。玩六博的时候笑语喧哗,很热闹。
提到六博的唐诗还有:

李白的《相和歌辞·猛虎行》写道:“有时六博快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
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辉。”
李白的《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之一写道:“六博争雄好彩来,金盘一掷万人开。”
韩愈的《送灵师》写道:“六博在一掷,枭卢叱回旋。”行到目的地的棋子叫“枭棋”。

六博游戏自夏代起就在宫中盛行,宋代已不多见。

六博的出现,比中国象棋要早得多,大约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到了战国时期已相当流行。楚辞《招魂》中有云:“菎蔽象基,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道相迫些”。反映出战国前后在荆楚一带已流行着六博棋。《史记.苏秦列传》在描写齐国都城临淄繁荣的景况时,也提到当地许多人群在“斗鸡走狗,六博蹴鞠”,这些记述表明六博游戏在当时已相当普及了。
晋人葛洪在《西京杂记》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许博昌,安陵人也,善陆博,塞婴好之,常与居处。”其间。许博昌创编了一套六博棋的棋术口诀,使得“三辅儿童皆诵之”。后来,“又作《六博经》一篇,今传世之”。这里向我们展示了当时民间对博戏的喜好,以至连京师周围的小孩子都能顺口而歌六博诀。而《六博经》的出现,则是汉代六博游戏发展的又一显证。


双陆,是中国古代一种棋类活动,这种盘局游戏曾经风行一时。据文献记载,双陆起源于天竺,即古代印度,三国曹魏初年传入中国,盛于南北朝、隋、唐以迄宋、元时期。

隋以前的史籍中,谈及双陆者鲜见,到唐代,记载才多起来。在日本,现存有一部称为《双陆锦囊钞》的书,书中简述了双陆的玩法。日本的双陆是唐朝时传入,因此,其格式和行棋方法完全照搬唐式。根据书中所记,一套双陆主要包括棋盘、黑白棋子各15枚,骰子两枚。棋盘上面刻有对等的12条竖线;骰子呈六面体,分别刻有从一至六的数值。玩时,先掷出二骰,骰子顶面所显示的值是几,便行进几步。先将己方15枚棋子走进最后的6条刻线内者,即获全胜。由于这种棋戏进退幅度大,胜负转换易,因而带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偶然性。双陆的玩法很多,形制也各有异同。据宋代洪遵著《谱双》一书所记双陆可分为北双陆、广州双陆、大食双陆、真腊双陆、日本双陆等多种。

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了一件镶嵌螺钿的双陆局,长28厘米,高7.8厘米。局面上沿长边中央有月牙形“门”,左右各有6个以螺钿镶成的花眼,局中央有纵向、横向格线各两条,围成3个空间,内以螺钿镶嵌成云朵、花枝、飞鸟图案。

宋代,双陆在各地更为普及。当时,在酒楼茶馆里,往往设有双陆盘,供人们边饮茶边下棋。1974年,在辽宁法库县叶茂台7号辽墓中出土了一副双陆棋具。其棋盘长52.8厘米,宽25.4厘米,左右两个长边各以骨片嵌制了 12个圆形的“路”标和一个新月形的“门”标。棋子为尖顶平底,中有束腰,高4.6厘米、底径2.5厘米,共30枚,黑白各半。两枚骰子出土时已朽。

双陆在元代属于一种“才子型”棋艺,多为文人及风流子弟所喜爱。到了明清时代,双陆仍在上层贵族及仕女中流行,但由于象棋的盛行,双陆这一在我国古代流行了2000余年的棋戏便逐渐不时兴了,以至最终失传。
2010-01-01 4:14 am



古 代 遊 戲 也 稱 嬉 戲 , 是 古 代 兒 童 體 育 的 主 要 內 容 和 形 式 。 在 春 秋 戰 國 時 期 , 七 、 八 歲 以 上 的 貴 族 兒 童 在 學 校 除 學 習 識 字 外 , 還 必 須 接 受 舞 蹈 、 射 箭 、 駕 車 等 教 育 , 由 此 學 習 禮 儀 和 常 識 , 為 進 入 成 年 社 會 做 準 備 。 在 這 一 時 期 , 體 育 教 育 是 有 系 統 、 有 組 織 地 進 行 的 。 兩 漢 以 後 , 體 育 內 容 漸 漸 從 普 通 學 校 教 育 中 消 失 , 只 在 專 門 的 學 校 ( 如 唐 宋 以 後 的 武 學 和 武 塾 ) 中 還 有 正 式 課 程 。 這 樣 , 體 育 就 只 能 以 民 間 遊 戲 的 形 式 存 在 於 少 年 兒 童 的 生 活 中 了 。

中 國 古 代 兒 童 遊 戲 的 種 類 非 常 豐 富 , 其 中 除 了 模 仿 成 年 人 的 體 育 、 生 產 和 戰 爭 活 動 外 , 還 有 相 當 部 分 是 由 古 代 兒 童 創 造 並 代 代 傳 習 下 來 的 。 唐 朝 人 路 德 延 在 《 小 兒 詩 五 十 韻 》 一 詩 中 就 提 到 了 許 多 兒 童 遊 戲 : 騎 竹 馬 、 口 接 拋 果 、 藏 鉤 、 捉 蜘 蛛 、 黏 蝴 蝶 、 打 泥 彈 、 鬥 草 、 踢 球 、 積 木 、 壘 石 、 捕 蟬 … … 其 中 不 少 遊 戲 具 有 相 當 高 的 個 人 鍛 煉 價 值 。

一 直 為 古 代 中 國 人 喜 愛 的 蕩 鞦 韆 、 放 風 箏 、 捉 迷 藏 、 踢 毽 子 、 打 陀 螺 、 抖 空 竹 、 拔 河 、 跳 繩 、 舞 獅 、 舞 龍 等 活 動 形 式 , 經 長 期 篩 選 之 後 存 留 下 來 , 至 今 仍 是 中 國 民 間 體 育 的 重 要 內 容 。
古 代 中 國 體 育 除 軍 事 和 養 生 等 內 容 外 , 還 包 括 人 們 在 休 閒 時 進 行 娛 樂 遊 戲 的 活 動 內 容 。 這 類 活 動 在 民 間 、 府 邸 或 宮 廷 中 都 很 常 見 , 它 們 或 輕 鬆 有 趣 , 或 驚 險 刺 激 , 或 高 雅 怡 情 ; 有 的 是 直 接 的 肢 體 運 動 , 有 的 側 重 心 智 的 鍛 煉 , 都 能 增 進 人 們 的 身 心 健 康 。

具 有 娛 樂 遊 戲 性 質 的 體 育 活 動 很 多 , 在 已 發 現 的 文 物 和 文 獻 記 載 中 , 主 要 有 捶 丸 、 棋 類 、 投 壺 、 木 射 、 鞦 韆 等 , 還 有 些 本 來 具 有 較 強 的 對 抗 性 和 競 技 性 , 但 後 來 娛 樂 性 和 技 巧 性 逐 漸 增 強 , 而 競 爭 性 逐 漸 減 弱 了 , 成 為 純 娛 樂 類 活 動 , 如 蹴 鞠 。

總 的 來 說 , 中 國 古 代 體 育 有 較 強 的 娛 樂 性 和 藝 術 性 , 而 競 爭 性 較 弱 。 這 主 要 是 因 為 在 漫 長 的 封 建 社 會 歷 史 中 , 有 等 級 森 嚴 的 宗 法 制 度 和 社 會 結 構 , 比 較 缺 乏 公 平 競 爭 的 社 會 環 境 , 不 利 於 競 技 性 體 育 活 動 的 發 展 。
中 國 古 代 稱 踢 足 球 為 「 蹴 鞠 」 , 亦 稱 「 蹋 鞠 」 。 歷 史 記 載 , 古 代 足 球 是 作 為 軍 隊 中 的 一 項 遊 戲 娛 樂 活 動 而 開 展 起 來 的 。 戰 國 時 代 蹴 鞠 運 動 已 非 常 盛 行 。 漢 代 名 將 衛 青 、 霍 去 病 率 軍 駐 守 邊 疆 時 , 曾 閑 時 蹴 鞠 。 清 朝 發 展 為 冰 上 踢 球 。

唐 代 時 馬 球 興 起 , 練 兵 習 武 多 採 用 馬 球 , 而 蹴 鞠 則 向 著 娛 樂 方 向 發 展 。 此 時 , 還 發 明 了 以 氣 球 作 球 膽 , 並 設 球 門 進 行 比 賽 。 大 大 促 進 了 運 動 技 術 的 發 展 和 提 高 。
2010-01-01 2:58 am
象棋、抓子、駝纙、跳繩


收錄日期: 2021-04-19 20:58: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231000051KK0141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