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水調歌頭》中表現了怎樣的性格?

2009-12-31 2:26 am
蘇軾在《水調歌頭》中表現了怎樣的性格?
更新1:

在《念奴嬌》中又表現了怎樣的性格?

回答 (3)

2010-05-14 1:53 am
蘇軾自熙寧四年赴杭州,任途中與子由別於潁州後,六年來再未見過面。
熙寧七年,他罷杭州任,請求調往北方,
就是為了同擔任齊州(今山東濟南)掌書記的蘇轍更近一些。
密州、齊州雖相距不遠,
但兩年多來,他們仍無法相見,對久別的弟弟的懷念,
加上政治上的失意,促使蘇軾在中秋夜對月抒懷,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
上闋寫把酒問月,幻想乘風進入月宮而又怕月宮寒寂,
表現了他盼望回朝而又怕朝廷難處的矛盾心情。
下闋寫倚枕望月喚起的離愁別緒,先是怨月無情,
後又從月的盈虧得到啟發,以美好的祝願作結,
全詞清曠超逸,飄飄欲仙,充滿哲理,寄慨遙深,
表現了理想同現同現實的矛盾,反映了作者長期鬱結的有志難酬的苦悶。

2010-05-13 17:53:58 補充:
本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
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
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詞上片寫望月奇思,幻想遊仙於月宮。
下片寫賞月後的體司與希望。詞人視月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
既可感客觀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領略人情之愛,達到物我交感,
人月融一的境界,體現了極富人情味的美好願望。
從月亮的轉移變化,盈虧圓缺,聯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
從而得出不應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論。
2010-01-05 2:33 am
無最佳解答
2009-12-31 2:30 am
詞中表現了蘇軾豁達的性格。他雖然懷念久別的弟弟,但卻能自我開解,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可見他為人豁達,遇上不如意的事情,也不會流於消極。

希望幫到你拉! ^www^


收錄日期: 2021-04-28 15:34:4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230000051KK015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