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店鋪》作者西西一文,所談的是三十多年前中上環的店鋪。如今重讀,已成歷史文獻了。請參考以下資料:
根據香港中學會考中國語文一九九七的試題上,試題上是這樣記載:
《店鋪》一文開始時,西西決定去看看上環一帶的店鋪。究竟這些店鋪具有什麼特點?試分別指出,並各舉一例說明。又作者對這些店鋪抒發了什麼感情?
另外,啓思教育通訊小思專訪網址上,有關訪問盧瑋鑾教授文章上第三段:
以讀西西的《店鋪》為例,學生知道上環原來有過那麼多有趣的店鋪,那是第一個層次;學生追問何以店鋪消失了,或問何以家的附近有或沒有那些店鋪,是第二層次;學生更想到數十年後面對子孫,又能向他們憶述今時的甚麼店鋪,是第三層次。
此外,香港教育城網址上,有裘關錦秋中學(葵涌)好書推介上第五段:
《店舖》一文描繪上環各式各樣的老店,帶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網址提供
http://mail.bhnkc.edu.hk/~chinese/file/reading/note/f5note/note_f5_05.htm
http://www.keyschinese.com.hk/keys_bulletin/2004_1/20.htm
http://edblog.hkedcity.net/jccsskc-blog/2008/03/25/%E5%A5%BD%E6%9B%B8%E6%8E%A8%E4%BB%8B-%E3%80%8A%E8%A5%BF%E8%A5%BF%E5%8D%B7%E3%80%8B/
2010-01-04 12:14:25 補充:
西西所寫的《店鋪》是作於一九七五年, 即是三十多年前的事,雖然文章上及其他網頁資料上都沒有提供那些老店的確實地址,但不少老店都逐漸被淘汰了。例如: 傳統古老的米行、舊式的家具店和藤器店、裙褂店、餅模店和洋服店等,太多數因行業的競爭激烈,市場的收縮,市民生活日益簡化及入行學師的時間和精力太長,入行的人也越來越小,再加上市民到中國內地等訂造和購買貨品較香港便宜得多,所以不少老店面臨淘汰和倒閉。所以西西在《店鋪》 中為傳統店鋪逐漸消失而深感可惜。
2010-01-04 12:14:30 補充:
例如: 位於中環威靈頓街120號地下的永和雜貨海味,它是嘉咸街市集內歷史最悠久、開業逾80 年的老店,因政府將要重建嘉咸街市集,遭市建局瘋狂加租七成,令 76 歲 的東主關 釗再難捱下去,被迫在農曆年前光榮結業。
2010-01-04 12:15:07 補充:
其實,有些老店由開業至今仍然是屹立不到的,例如: 位於上環德輔道西134號地舖於1958年開業的「萬利隆」臘味家,是第一代的臘味舖,歷史悠久。又例如: 介乎皇后街及正街的一段德輔道西,以及文咸東街及蘇杭街一帶的海味乾貨店。這些店鋪門前都掛有舊式水牌,展示店內批發的各種食品。
2010-01-04 12:15:17 補充:
由於商號能做到貨品集中,貨真價實,信譽可靠,具有五十四年歷史的「建華行」,家族經營的藥材轉銷商行「百昌堂」,貨色齊全且選擇多的「隆泰行」,老字號的「隆昌行參茸有限公司」等等。本人相信這都是西西當時去過的老店舖。
2010-01-04 12:15:21 補充:
網址提供:
http://www.dreamhouse.hk/addoil/brandzone/2008-06-07/372.html
http://www.singtao.com/archive/fullstory.asp?andor=or&year1=2008&month1=12&day1=12&year2=2008&month2=12&day2=12&category=all&id=20081212m03&keyword1=&keyword2=
http://www.gg852.com/article/print.php?id=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