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藝術有: 中國繩結、連環套、麵塑、草編、中國結、中國剪紙、皮影戲 、木板年畫、皮影、木偶、泥玩具、風箏、花燈、刺繡、剪刻、木雕、石雕、建築彩繪......
以下有幾項比較詳細的參考資料:
「中國繩結」源遠流長,是一項廣泛流傳的民間藝術。「繩結」象徵力量、和諧和團結,而「中國繩結」更加有其優雅和喜悅的氣息。「中國繩結」的特色是運用簡單的材料配以各樣小飾物,做成不同類型的繩結。獲送贈繩結的人,必然會感到無限暖意和溫情。
由於以普通話來讀”繩”與”神”諧音, 因此, 繩子曾在中國文化的形成階段受過人們的崇拜。”結”字給人一種團結, 親密, 溫馨的美感,”結”與”吉”諧音, 在中國人的心中, “吉”代表著福、祿、安、康等, “吉”既是人類千古永恆的追求目標, 因此, “繩結”作為文化的精髓, 流傳至今。中國繩結的外形美觀複雜, 千變萬化, 應用範圍廣, 而且它們的命名能體現我國古代文化的信仰, 和人們追求真,善,美的精神願望。例如, 在新婚的帳鉤上, 裝飾一個”盤長結”,寓意一對相愛的人永遠相依相隨, 永不分離;在玉佩上裝飾一個”如意結”, 引申為稱心如意, 萬事如意;在扇子上裝飾一個”吉祥結”, 代表大吉大利, 祥瑞美好。除此之外, “結”在情愛方面亦充當了相思相戀的信物, 這是因為中國女性含蓄、端莊,在表達上往往採用委婉、隱晦的形式, 將那縷縷絲繩編製成結,贈與對方,而繩結裡就蘊含了織者的萬千情愛、綿綿思戀。
「剪紙」是一種鄉土藝術,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據考古學家研究,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可謂源遠流長。它生息於黃河流域,由當時的農耕民族所創,因此融合了中國農耕社會的民族文化特色,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與地域性色彩,亦是其歷古常新的原因。這種古老藝術不但能反映各地人民的氣質、風俗、生活、宗教祭祀等之差異,更是各歷史時代的印記。
剪紙流傳至今,流派技巧已發展為多樣化,但取材仍以民俗內涵為主;在表現技巧方面,則多以「剪」修與「刀」刻綜合並用。在畫面的表現上則重顏色的配撘、摺疊的方法,個別拼貼法等,這都有別於過去的單調色彩(紅、黑為主)和摺疊的方法。
剪紙藝術對歐亞大陸的影響,可追溯自公元七世紀以後,先後在日本,及經由當時的「絲路」,在中東與歐洲再度傳播,並發展出不同的風格。至今,在他們的國家博物館裡仍藏有不少古老中國剪紙珍品。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 是一種民間藝術,利用燈光把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照射在白色的影幕上,以表演故事的戲劇,是世界許多國家皆有的一種戲劇形式。它的表演者在幕後操縱剪影、演唱,或配以音樂。在過去電影、電視等等媒體尚未發達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在中國,皮影戲亦是湖南長沙的代表藝術,流行於長沙、湘潭、瀏陽、望城、寧鄉等地。
受到外在環境以及獸皮材料質地上的差異等種種因素影響,皮影戲偶造型風格各地不同。
參考: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