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善無惡心之體

2009-12-22 10:52 pm
王陽明說"無善無惡心之體"
讀牟宗三先生<<中國哲學的特質>>解釋王陽明此話.說人之心能判斷善惡,所以人的心是超越善惡,因此人的心是非善非惡,即王陽明說的"無善無惡心之體"
這一層道理私接得上.但牟先生接著說此非善非惡之心就是"至善".我就想不明白了.為何非善非惡之心,就等如是"至善"呢?

回答 (4)

2009-12-25 4:58 am
✔ 最佳答案
身軀是一個容器,容器之內有兩個地方,一個是無善無惡的心體,亦即大家的本來面目,是先天的我;一個是有善有惡的頭腦,亦即大家後天的我。

王陽明在大學問裡說的「天命之性,粹然至善」、「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說的便是這無善無惡的心體。這心之本體,亦即本質的我,是「粹然至善」的。
大學問裡又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說明這心之本體,「其心之仁本若是」。
人之所以有善、有惡,是因為「意動」,即「有善有惡意之動」。
人出生之後,每一天都在吸收世間的事事物物,而這些事物充滿矛盾、充滿對立、有善也有惡、有好也有壞。這一天一天成長的人,因為吸收了上面所說的事事物物,因此也充滿矛盾、充滿對立、有善也有惡、有好也有壞,這即後天的我;而表現出來的或善或惡,則端視其意之所動。

因此尋找真我,必須往內在尋找,而其功夫的條理,只是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it is an undo process),非能於事事物物中可尋得。
2009-12-24 6:49 am
牟先生這裏的理路,其實是所謂「詭譎相即」。這個理路常見在佛學之中,例如三道即三德,生死即涅槃等等。善惡相即的觀念早在天台宗(或以前)已經存在。「詭譎辯證」在邏輯上絕對是矛盾的,故然很難以理性去理解,除非對語義有新的且具規模的詮釋。所以樓上兩位一者視之為矛盾,一者視之要心會都不無道理。
這個理路的論說大概是這樣的:在判斷善惡之前,我們假設了一個心體,這個心體可以判別善惡,故本身不具善惡;甚至,在實踐道德或實踐理性的角度看,不論善惡,都有同一個心體轉出,善成還破惡,但心體還是同一個心體,於是此論的論者會認為善惡同即於心體,為一體之兩面。

至於為何非善非惡為至善?因為善惡是相即的,如果有善,就有惡,所以無善無惡,才是至善。意謂天下如何真正達到至善,就再無需要再分善惡了。

(當然,以上是就我個人的學歷和理解而論,這類思想講求心會,無論哪一說法,都不可盡信,亦無信不信可言,詳情可再研讀牟先生的《心體與性體》。)
2009-12-23 12:05 am
王陽明講得無錯,你只不過唔明白。

心好命又好富貴榮華早,心好命不好一生也溫飽

,心命都不好,窮苦直到老。

因為人最重要是個心,無善無惡心已經正道了。

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績善逢善~績惡逢惡~仔細思量~天地不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還不報~時晨末到!

他已經離開了這個層面,這是個高人。明白嗎



2009-12-22 16:08:54 補充:
你要去到他的層面至可以領悟出來,ok

2009-12-22 17:50:02 補充:
望宜不見,聽宜不聞,你做到嗎?

2009-12-23 00:20:42 補充:
慧根 呢?

2009-12-23 18:26:27 補充:
樓主,我想你是沒有(慧根)你明白這兩個字吗? 少林六祖宗他就是有(慧根)了。

如果你有(慧根)你就會明白了,所以你這個標題一出我已經明白了。

何謂叫(慧根)呢?好像你沒有讀過書,但是你一聽到這些問題你即時明白對方說什么。

2009-12-23 18:38:14 補充:
一個和尚,一個主持,一個高曾,也末必有(慧根)。

2009-12-23 18:38:53 補充:
只不過他們是有緣

2009-12-23 19:03:13 補充:
(慧根)是你比其他人領悟力更加強,尤其是佛學。

2009-12-24 09:39:23 補充:
樓主, 003也講得很好了,但是你會感受到幾多呢?就是這樣。

2009-12-24 15:55:44 補充:
樓主,你這次再回答翻我們已經開始入軌道了,微笑,恭喜。

2009-12-24 16:06:01 補充:
有些人無欲無求偏偏這些人還得著最多,因為已經感受到擁有。
參考: 山人
2009-12-22 11:46 pm
無從判斷究竟何謂「超越善惡」,怎樣才算是超越了善惡?你說你接得上嗎?我就很坦白我接不上。

善惡是對事物是屬於什麼性質的判斷,例如「純良」、「誠懇」等,無所謂超越不超越,「超越純良」是什麼意思?怎樣才算是「超越誠懇」?

非善非惡之心 = 至善?根本是胡說八道。
按道理若非善非惡之心 = 至善,那麼同時亦可以 = 至惡。
既是至善,同時又是至惡,無法自圓其說,自打嘴巴,自相矛盾。

所以,我奉勸你勿太過投入或完全接受書中所思所說。

2009-12-22 23:21:02 補充:
那閣下早應該把題目貼於文學版上,而不要貼在哲學版上。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59: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222000051KK0075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