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末年面對甚麼社會問題與王莽得以掌權有何關係

2009-12-20 1:29 am
西漢末年面對甚麼社會問題與王莽得以掌權有何關係

回答 (2)

2009-12-20 12:52 p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782940/o/700912190087813873385760.jpg
西漢末年面對甚麼社會問題與王莽得以掌權有何關 係


如題目,在下認為當時漢室的社會問題的確跟王莽得以掌權有極大之關係及幫肋,正所謂"亦天時,非人力所致"即是王莽篡漢既是天時,亦是人力所致,但是當時天時的重要性遠大過人力的所爲。西漢末,土地兼併問題嚴重致農民,商賈的貪富縣殊亦日益嚴重。由於漢武帝時,雖用經濟政策,令商賈無法得漁鹽之利,但對外用兵傷了國家財力、宣帝時進行減稅,希望使農民受惠,然而這卻思化了當時的情況 。
。漢中葉後盛行有兩種觀念,一是授命說,二是五德終說。而且
量、才智而篡漢。《漢書王莽傳》中記載王莽代漢時,群臣向他朝拜,沒有任何反對聲音,更無反對勢力,不廢一兵一卒可以將天下得手。這也說明不可忽視王莽的重要性。

漢當時社會經濟狀況,最主要便是貧富縣殊的問題。早在武帝時,土地兼併日趨嚴重,董仲舒曾提出一套改革建議。西漢晚年,成哀二帝,師丹等人曾提出限制田地、奴隸的意見,可惜商賈、富豪的勢力加深,反對聲音甚多。宣帝曾提議減稅,但大量土地乃集中於商賈之手,商賈得益,而農民未受其利。故此土地兼併,蓄奴成風、貧富縣殊不旦未得解決,反之更加加劇惡化情況。故有雲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地無立錐"。正好反映土地兼併之烈。漢自文帝以來,由。西漢時,國庫空虛,糧食不足,土地兼併嚴重,問題不能解決,使官吏貪污、商賈等積財富。成就王莽日後以此天時而有賑災濟民之舉。其他如供給農民田宅、農具、供人治病、給錢予死者安葬等措施,皆是王莽針對此天時而制的。

其次,第二個重要天時是王莽乃以外戚身份掌權弄政。武帝以後,經昭宣兩代,政治尚算清明,不過其政治最大轉變爲外戚專政,但不多任職不久,未能爲患 。至成帝時,情況轉變,王政君乃元帝的皇后,元帝早死,繼位的成帝年幼,由母后等外戚掌政,分別用王鳳、音、商、根、曼、譚等人掌政,音、商、根甚至爲大司馬。哀帝時雖改擢用丁氏、博氏及寵臣董賢,雖王氏的大權旁落,但哀帝死後,王莽等人僞矯立孺子嬰爲帝。掌據朝政。然而王莽乃能?外戚身份鑽營主要憑藉叔伯餘陰,而王政君獨掌大權六十多年,共得四十三萬緡。可證明當時君主昏庸無道,政風不靖,貪官勾結,農民卻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王莽便在此情況下,加上外戚身份,經過多番籠絡人 心,積極於救世救民。所謂:"在家必聞,在國必聞"、"色取仁而行違"者邪!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曆世之權。遭漢中微國統三絕,而太后壽考,爲之宗主,故得肆其奸匿以成篡盜之禍。推是廣亡,亦天時,非人力所致。王莽利用此有利時機,擅於鑽營各階層人士,上至權貴,下至士人、人民乃是他所利用而提高個人聲望的。加上,莽和其他王氏子弟截然不同,他一反輕挑、奢侈之風氣,甚得人民支持,此乃爲王莽不費一兵一卒,天下歸心而篡漢作註腳也。

漢中葉後,另外兩種的觀念亦隨之盛行,乃授命說和五德終始說。"授命說"即皇帝做事要先得天命,已天命不只賜於一家,而是常變更的,"古無不滅之國"乃是"授命說"的要旨。還有,五德終始說亦的相生相度,中國自古受行家思想勳陶,認爲"君權天授",故有見災累既告譴天子失德,應留意政事。成帝時,翼奉以成帝獨親信異姓大臣,陰氣大重,必有火災,後長安自鶴失火。配合當時流行的五德終始、授命之學說,繁衍出禪讓之說。當時大多儒家認爲漢乃堯舜之後,應效法堯舜的禪讓美德。而且當時君主亦篤信此道,如哀帝欲讓位予董賢,可見的禪讓說影響之深。漢儒天命轉移的理論是聖人授命,天降符端、封禪告兩,天子失德,上天便譴責,災異興起,遜位讓賢,此乃禪讓步驟。當時已有天災等異象,如蝗災、火災等,接照帝時又有人見大石自立、數千大鳥圍繞,昌色枯樹重生等,此乃被喻爲漢統緒已近終,莽利用當時風偽造符端,加速篡漢。如平帝時,王莽爲外戚身份,當時巳可見其居心可測。因爲時勢造就了王莽擁有發揮其過人之處,篡漢亦事在必得了。

雖然王莽憑藉當時天賜的良機而成功篡漢,但亦不容忽視其個人之力量。王莽雖爲權貴,然自幼生活儉恭,皇后對他特別憐惜。他一反王氏子弟般的奢侈之風,令他得攀引援進,可知他爲人心謀遠慮才智有過人之處,亦董憑藉勢力,以增加自己的政治本錢,如將女兒嫁給平帝爲後,又收買人心,各階層人士皆爲他所拉攏。缺,譬如王莽授意蜀人哀章,身穿黃衣,手持銅框,內裝天書兩卷,謂王莽代漢即因公攝政。 以上各點,是王莽爲了適應時勢而産生的人力。他是有政治理想,故王莽以天時爲基礎,在其之上建立人力之爲,使漢政權輕爲莽所奪。

天時爲王莽篡漢的先決和最重要的條件,而人力爲其次要的。必然先有天時,才能有力所致 。例如,以漢武帝爲例,當時政治清明、國家興盛,然而有才幹的外戚如衛青,這名大將軍曾擊退匈奴,幫助國家建功因業。固一個人的作爲成功與否,不可單靠其本身能,而先天即"亦天時及樓主所問及的社會問題,也促使了王莽篡漢的主因,
參考: 基新書院+me
2009-12-20 10:14 pm
試述王莽經濟改革之背景和內容。


(一) 引言:

(1) 西漢末經濟政策:對漢武帝經濟政策之反動:不干預、與民休息-->產生問題

(2) 王莽深受儒家學說影響,嚮往古代制度

(3) 推行經濟改革:重農抑商、改善民生

(4) 回應問題


(二) 背景:

(1) 豪強勢力抬頭:昭宣時罷榷酤/ 元帝取消遷徙豪強之政策/ 限民名田令之失敗

-->土地兼併:《漢書.哀帝紀》/ 《漢書.王莽傳》/ 成帝時張禹/ 外戚王氏/ 紅陽侯王立/ 哀帝時董賢

-->民生困苦:《漢書.薜宣傳》/ 《漢書.鮑宣傳》/ 民變:成帝建始四年至永始三年:四川、陝西、河南、山東

(2) 政府腐敗:成帝奢侈《漢書.谷永傳》/ 漢衰《漢書.佞臣傳.贊》

(3) 託古改制思想:儒家思想:周公/ 周禮/ 王田/ 私屬/ 幣制/ 官名地名



(三) 小結:

(1)、(3)較重要∵以改善民生為己任,而復古實為一手段


(四) 內容:

(1) 王田制度:

(a) 土地國有

(b) 八丁一井田

(c) 不許攻擊井田制

(2) 私屬制度:

(a) 奴婢-->私屬

(b) 不許買賣

(3) 幣制改革:

(a) 「周錢有子母相權」《漢書.食貨志》

(b) 居攝二年至天鳳元年八年間:四次幣制改革

(c) 種類複雜:龜、貝/ 經常變化

(4) 六筦:

(a) 鹽、鐵、酒、名山大澤、錢布銅冶、五均賒貸

(b) 國營

(5) 五均賒貸:

(a) 出自《樂語》、《周禮》

(b) 長安、洛陽、臨淄、邯鄲、宛、成都:五均司市師

(c) 交易丞:調節物價

(d) 錢府丞:向工商收稅

(e) 賒:祭祀或喪事/ 免息

(f) 貸:經營產業/ 利息不過十分一

(6) 徵收稅項:

(a) 利得稅(貢):

(i) 對象:工商業者

(ii) 稅率:利潤十分一

(iii) 違法:充公財產及勞役一年

(iv) 作用:配合賒貸

(b) 荒地稅:

(c) 無業游民稅:每年布帛一匹或強迫服役


(五) 結語:

(1) 總結王莽經濟改革之背景

(2) 內容特色:重農、改善民生為主,抑商「人」為次∵貸

(3) 不合時宜-->失敗


收錄日期: 2021-04-16 23:25:5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219000051KK0087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