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救+緊急]直至1919年,辛亥革命是否帶來根本性轉變?

2009-12-17 6:04 am
西史30分,唔識答...

回答 (6)

2009-12-17 10:50 a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782940/o/700912160157913873385340.jpg
直至1919年,辛亥革命是否帶來根本性轉變?
辛亥革命對中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無疑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政治、思想方面,這是一次思想解放。民主的高揚,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
  當然,由於歷史的局限,辛亥革命在終極意義上失敗了,因為中國的社會性質和民眾的生活狀況都未得到徹底的改變 。革命的果實為代表西方列強利益的軍閥、官僚、政客所攫取,民國名不副實。所以,孫中山在他的遺言中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社會的首次歷史性變革,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重要的是,這場變革摧毀了清政府的朽敗統治,結束了綿延兩千餘年的專制帝制,而解除專制的鐐銬,則是經濟與社會得以發展的前提。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辛亥革命不愧為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所邁出的重要步伐。
  總括而言,辛亥革命是一場意義深遠的思想啟蒙運動。因其他外在因素影響下,促使中國社會性質和民眾的生活狀況都未得到徹底或根本性的改變,而共和制度的存在,雖然為期短暫,但共和的觀念已逐漸深入人心,人們認識到皇帝並非永恆的。以共和國取代清帝國,無疑是巨大的進步。正是這樣,後來的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就只能以失敗告終。

參考: 中國歷史研究所+me
2009-12-20 11:22 pm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曆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西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辛亥革命廣義上亦可指自19世紀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滿清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作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的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觀念深入社會中上層人士思想中。作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對中國國內的民族關係及同時期亞洲其他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辛亥革命前後的一系列事件不僅結束了此前立憲派實行君主立憲的努力,而且對此後中國憲政與法治發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與地方關係等都起到了關鍵的影響。
參考: 百度百科
2009-12-19 2:29 am
辛亥革命是指一場發生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旨在推翻滿洲人建立的
清朝,恢復「正統中華文明」,建立共和政體的革命。
辛亥革命成功顛覆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帝制,開啟
了民主共和新紀元。在中國農曆的干支紀年法中,1911年為辛亥年,故稱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口號有「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由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夜裡爆發
的武昌起義,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一段時間的
歷史。
辛亥革命另一種廣義的用法,指自清末開始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滿清統治結束為止。
【 革命思潮的發展 】
1890年代,不少人開始主張以暴力革命徹底推翻由滿人成立的皇朝及帝制,
建立類似法國及美國的共和政體。最早期的革命團體亦是在海外成立,當中
由楊衢雲為骨幹的輔仁文社在1890年左右即成立於香港。而孫中山亦於
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首次組織興中會,為革命籌措經費。二者後來在
1895年1月在香港合併,繼續稱之為興中會,並且於同年10月26日首次在廣
州發動武裝暴動起義,但並未取得成功。孫、楊二人亦因此而被通緝,並被
香港當局禁止入境。孫中山於次年在倫敦為清廷所綁架,事件成為國際新聞,
孫亦因而聞名國際。
1900年,中國北部爆發義和團事件。1901年的辛丑條約簽訂後,國內的知
識分子更感受到中國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自甲午戰爭起,中國派往海外
留學的學生大量增加,當中以日本為數最多,1904年時一度達到二萬多人。
革命的思想在留學生中廣為散播,主張革命的學生成立各種團體,發行刊物
鼓吹民主革命。後來不少留學生歸國,成為國內革命組織的骨幹。
1903年日俄在中國東北開戰,滿清政府劃出部分國土讓兩國交戰而自稱保持
中立,令革命救亡的呼聲更高。各種革命團體亦於此時紛紛在國內出現。最
主要有黃興領導的華興會,以及陶成章、蔡元培領導的光復會;此外有更多
各式各樣的革命小團體,如江蘇的勵志學會、強國會,四川的公強會,福建
的益聞會、漢族獨立會,江西的易知社,安徽的岳王會,廣州的群智社等等。
大致上他們都有相同的目標:謀求推翻滿清、恢復漢人原來的江山;建立類
似美國的共和制國家。當中推翻滿清的訴求著重滿漢之分。
孫中山在1905年夏,在日本成功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
在8月20日於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並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
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在《民報》(原名《二十世紀之支那》,為華興
會機關刊物,同盟會成立後易名民報)上闡述了這一觀點。同盟會積極宣傳
他們的思想,大力推動群眾的覺醒。
1906年2月,日知會召開成立大會,日知會的前身是基督教武昌美國聖公會
下設的一個閱報室,日知會,注重在學生、新軍和會黨中灌輸新知識和革命
思想。後來日知會成?同盟會湖北分會的機關。
1906年起,陳去病等人在江南先後組織成立黃社、神交社、匡社等文學團體,
1909年又組織成立南社,通過文學創作傳播新思想。
1907年七月,在東京的部分同盟會會員主張在長江流域發動革命。劉揆一、
焦達峰、張伯祥、孫武等人在東京成立共進會。共進會性質及綱領與同盟會
幾乎相同,但不直接隸屬同盟會。
1911年1月30日,振武學社改名為文學社,推舉蔣翊武為社長,詹大悲為文
書部長,劉復基為評議部長。文學社為新軍內青年軍人組織,旨在通過滲透
到新軍中,掌握武裝。
參考: me
2009-12-19 12:29 am
辛亥革命是指一場發生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旨在推翻滿洲人建立的
清朝,恢復「正統中華文明」,建立共和政體的革命。

辛亥革命成功顛覆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帝制,開啟
了民主共和新紀元。在中國農曆的干支紀年法中,1911年為辛亥年,故稱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口號有「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由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夜裡爆發
的武昌起義,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一段時間的
歷史。

辛亥革命另一種廣義的用法,指自清末開始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滿清統治結束為止。


【 革命思潮的發展 】

--------------------------------------------------------------------------------
1890年代,不少人開始主張以暴力革命徹底推翻由滿人成立的皇朝及帝制,
建立類似法國及美國的共和政體。最早期的革命團體亦是在海外成立,當中
由楊衢雲為骨幹的輔仁文社在1890年左右即成立於香港。而孫中山亦於
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首次組織興中會,為革命籌措經費。二者後來在
1895年1月在香港合併,繼續稱之為興中會,並且於同年10月26日首次在廣
州發動武裝暴動起義,但並未取得成功。孫、楊二人亦因此而被通緝,並被
香港當局禁止入境。孫中山於次年在倫敦為清廷所綁架,事件成為國際新聞,
孫亦因而聞名國際。
1900年,中國北部爆發義和團事件。1901年的辛丑條約簽訂後,國內的知
識分子更感受到中國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自甲午戰爭起,中國派往海外
留學的學生大量增加,當中以日本為數最多,1904年時一度達到二萬多人。
革命的思想在留學生中廣為散播,主張革命的學生成立各種團體,發行刊物
鼓吹民主革命。後來不少留學生歸國,成為國內革命組織的骨幹。

1903年日俄在中國東北開戰,滿清政府劃出部分國土讓兩國交戰而自稱保持
中立,令革命救亡的呼聲更高。各種革命團體亦於此時紛紛在國內出現。最
主要有黃興領導的華興會,以及陶成章、蔡元培領導的光復會;此外有更多
各式各樣的革命小團體,如江蘇的勵志學會、強國會,四川的公強會,福建
的益聞會、漢族獨立會,江西的易知社,安徽的岳王會,廣州的群智社等等。
大致上他們都有相同的目標:謀求推翻滿清、恢復漢人原來的江山;建立類
似美國的共和制國家。當中推翻滿清的訴求著重滿漢之分。

孫中山在1905年夏,在日本成功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
在8月20日於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並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
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在《民報》(原名《二十世紀之支那》,為華興
會機關刊物,同盟會成立後易名民報)上闡述了這一觀點。同盟會積極宣傳
他們的思想,大力推動群眾的覺醒。

1906年2月,日知會召開成立大會,日知會的前身是基督教武昌美國聖公會
下設的一個閱報室,日知會,注重在學生、新軍和會黨中灌輸新知識和革命
思想。後來日知會成?同盟會湖北分會的機關。

1906年起,陳去病等人在江南先後組織成立黃社、神交社、匡社等文學團體,
1909年又組織成立南社,通過文學創作傳播新思想。

1907年七月,在東京的部分同盟會會員主張在長江流域發動革命。劉揆一、
焦達峰、張伯祥、孫武等人在東京成立共進會。共進會性質及綱領與同盟會
幾乎相同,但不直接隸屬同盟會。

1911年1月30日,振武學社改名為文學社,推舉蔣翊武為社長,詹大悲為文
書部長,劉復基為評議部長。文學社為新軍內青年軍人組織,旨在通過滲透
到新軍中,掌握武裝。
2009-12-18 4:07 am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曆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西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辛亥革命廣義上亦可指自19世紀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滿清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作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的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觀念深入社會中上層人士思想中。作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對中國國內的民族關係及同時期亞洲其他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辛亥革命前後的一系列事件不僅結束了此前立憲派實行君主立憲的努力,而且對此後中國憲政與法治發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與地方關係等都起到了關鍵的影響。
2009-12-17 6:26 am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曆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西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辛亥革命廣義上亦可指自19世紀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滿清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作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的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觀念深入社會中上層人士思想中。作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對中國國內的民族關係及同時期亞洲其他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辛亥革命前後的一系列事件不僅結束了此前立憲派實行君主立憲的努力,而且對此後中國憲政與法治發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與地方關係等都起到了關鍵的影響。自1895年的公車上書,在知識分子中普遍出現要求更深層的改革。當中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物成為維新派,主張在體制內的改良,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國,在皇權之下大幅改變政治及社會制度。維新得到光緒皇帝的支持,而得以在1898年開展戊戌變法。但是進行103天以後,因清室內保守勢力發動政變而告流產。部分維新人物流亡海外後,主張繼續維持皇室;實行類似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將政治實權逐漸交出至民選政府,主張這種變革方法的當時被稱為「保皇黨」或「立憲派」。滿漢種族問題,因清初長期的盛世,在文字獄的壓抑以及薙髮制度的影響之下,到了清中葉的思想中,已經幾乎不成問題。絕大多數的漢人對於統治者為滿人一事已不甚在意。但隨着清朝統治的日漸衰弱,首先在太平天國革命中,漢滿問題開始再度抬頭。到了1890年代以後,排滿思想更是再度大興。明末遺老的著作成為當時人的重要思想資源。例如原本並不著名的王夫之的著作在清末重新被發現,成為當時知識分子們的重要讀物。許多革命人士更是藉反清復明思潮來鼓吹革命,最著名的反清宣傳著作有鄒容的《革命軍》等,對於年輕的革命參與者們造成很大的影響。雖然一些革命家如孫中山在種族革命之外,所強調的是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改革,但清末革命最主要源動力仍是排滿反滿的思潮。推翻滿清後,口號也迅速地從「打倒韃虜」改為「五族共和」,以求統一分崩離析的中國。


收錄日期: 2021-04-19 20:51: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216000051KK0157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