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同帝國有咩分別

2009-12-17 12:35 am
如題:王國同帝國有咩分別

回答 (2)

2009-12-18 4:10 am
✔ 最佳答案







現代實行君主制的國家多稱為王國或君主國,漢語多對應到英語的Kingdom,按照中文的概念,多指國家形成的過程中出現的政治實體,或國家元首為國王的現代主權國家。
中國秦朝(先秦時期)以前的相當長時間內,中原王朝天子的封地被稱為諸侯列國(state)。初期,只有中央政府(周王朝天子)自稱「王」,分封諸侯依「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分封不同大小的領地,成為各諸侯國後,慢慢有了僭稱;秦在前期非常長的時間,都是以「子」稱「侯」,在周王室被迫承認三家分晉後,王權更加弱化,各諸侯紛紛效法「楚」(楚不是周封諸侯,長期被視為蠻夷)開始稱王,如齊王、楚王等,中文稱中國歷史上這一時期的王國為諸侯。漢朝之後,封國制和郡縣制并行,之後各個朝代各有分封,封國的統治者時稱為「國王」。



帝國一般是指領土遼闊,統治民族眾多,擁有持續傳統的強大君主制政體國家。而且帝國稱號的使用一般需要國際上普遍的認同。帝國的國家元首在漢語中一般稱為皇帝,但也常使用音譯(如奧古斯都、哈里發、蘇丹、沙皇等),在北非和中東還有稱萬王之王,這也是對於救世主的稱呼,隱含了政教合一的意思。帝國君主通常為世襲,但也有通過選舉和指定產生的。限於帝國對領土規模、政體和國際影響力的要求。

「皇帝」一詞在中國最早是由秦始皇使用的,而後為各朝代的君主繼承使用。藩屬國及其他國家的君主只能被稱為國王、王、酋、汗或使用音譯。而中國傳統上,國號中並不會加上政體名稱,所以並沒有帝國、公國的稱謂。稱帝者,國家名稱會在國號前加上"大",例如清朝國號清,國家名稱便是大清國;稱王或封王者,在國號前則不能加上"大",只能稱作「國號 + 國」,如朝鮮王朝‎,國號朝鮮,國家名稱為朝鮮國,如稱王或封王者,在國號前加上"大",則被視為僭越。
英語中的emperor源自於羅馬時期,原意是統帥。羅馬帝國的君主通常還有奧古斯都及凱撒的封號,德國和俄國皇帝稱號則是來自於凱撒。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擁有皇帝這一稱號的君主通常被視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所以在同一時期內,理論上講歐洲只能有一個帝國存在,即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儘管這對於拜占庭帝國來說有些荒謬)。在中世紀,按照慣例要得到皇帝稱號的君主一般要去羅馬由教皇加冕,而這一頭銜基本上被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所壟斷,直至19世紀。
中東和北非常有使用萬王之王的稱號,之前有埃及的法老等,萬王之王首見於波斯的英雄居魯士,都代表了君主地位在國王之上,而本國則在王國之上。但在伊斯蘭教興起後,一般統一使用蘇丹 (稱謂)之名,以示國家間平等外交。
當拿破崙獲得皇帝封號後,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隨之改稱為奧地利皇帝。普魯士國王完成德國統一後,則自封為德意志皇帝;俄羅斯則一直以拜占庭的繼承者自居(第三羅馬),形成了歐洲近代的帝國。但與古代的帝國相比,這些國家在歷史上大部分時期內都是王國或公國,帝國稱號存在的時間很短。還有很多領土不大,統治民族也不多的王國或公國常被稱為帝國(如瑞典帝國、丹麥帝國等)。
世界歷史上主要的帝國有:公元前6至4世紀的波斯帝國(阿黑門尼德王朝),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的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貴霜王朝、莫臥兒王朝等王朝,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20世紀初的中國歷代正統皇朝(秦至清),公元前後至4世紀的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大秦),神聖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大食國,或薩拉森帝國,包括倭馬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阿比西尼亞帝國(埃塞俄比亞帝國),蒙古帝國,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帝國),大英帝國 , 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 , 俄羅斯帝國 , 德意志帝國 , 大日本帝國等。
有些君主制國家(實際上領土並不一定廣大)以帝國作為正式國號。如1822年至1889年的巴西帝國,1822至1823、1864至1867年間的墨西哥帝國,1889年至1974年的埃塞俄比亞帝國,1897年至1910年的大韓帝國,1977年至1979年的中非帝國。
註:阿黑門尼德王朝時期的波斯帝國也常被視為王國。古希臘歷史著作中一般稱波斯君主為國王(希羅多德的歷史,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等),但實際上出於不承認國家間不平等外交的緣故。另外,對於神聖羅馬帝國是否是一個國家尚存在爭議。


收錄日期: 2021-04-19 20:59: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216000051KK0078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