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的歷史~快!急急急急急急急急!10點!

2009-12-11 3:49 am
李時珍的歷史~快!急急急急急急急急!10點!(希望內容齊全!)

回答 (3)

2009-12-11 6:51 pm
✔ 最佳答案
李時珍出身於一個世醫家庭: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也是當地名醫。由於家庭的熏陶,李時珍從小就喜愛醫藥。由於當時從醫者的社會地位不高,所以身為醫生的父親李言聞只希望他讀書應考以光宗耀祖,並不鼓勵他習醫。李時珍在14歲的時候不負父望順利的成為秀才,但是之後3次參加鄉試欲成舉人,都難以遂願,兼之他對醫學的濃厚興趣一直有增無減,於是決定棄儒從醫專心研究醫藥。

李時珍在30歲時成為當地名醫,楚王聽說後聘他為奉祠,掌管良醫所事務。1556年,經舉薦補太醫院之闕,李時珍在京師金陵供職了一年。辭職回家後,他在雨湖北岸構築新居,題名「紅花園」,並在此行醫。

在他行醫救人期間,他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而遺禍無窮。李時珍多次上書朝廷要求重整醫書的資料,可惜並無回應,於是他便利用在良醫所和太醫院閱讀的大量醫籍和堅實的文史基礎,親自對中國歷代有關藥物學的著作進行了整理。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覆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於是李時珍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除了不辭勞苦到各地採藥及以自身試藥,他還遍訪名醫宿儒,併到處訪問漁夫、農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間驗方。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採訪。後來,他多次出外採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採訪的生活。經過30年後,終於著成了《本草綱目》,後來又花了12年修訂三次。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李時珍逝世,葬於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東南2公里的雨湖之濱。(參看李時珍墓)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刊行。此外他還著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瀕湖集簡方》、《三焦客難》、《命門考》、《五臟圖論》、《瀕湖醫案》等,除前兩種外皆失傳。
2009-12-12 1:06 am
李時珍(約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人,是中國明朝最著名的醫學家之一。







生平

李時珍出身於一個世醫家庭。祖父是「鈴醫」。父親名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由於家庭的熏陶,李時珍從小就喜愛醫藥。由於當時從醫者的社會地位不高,所以身為醫生的父親李言聞只希望他讀書應考以光宗耀祖,並不鼓勵他習醫。李時珍在14歲的時候不負父望順利的成為秀才,但是之後3次參加鄉試欲成舉人,都難以遂願,兼之他對醫學的濃厚興趣一直有增無減,於是決定棄儒從醫專心研究醫藥。



在30歲時成為當地名醫,楚王聽說後聘李時珍為奉祠,掌管良醫所事務,1556年,經舉薦補太醫院之闕,在京師金陵供職了一年。辭職回家後,在雨湖北岸構築新居,題名「紅花園」,在此行醫。



在他行醫救人期間,他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遺禍無窮。李時珍多次上書朝廷要求重整醫書的資料,可惜並無回應,於是他便利用在良醫所和太醫院閱讀的大量醫籍和堅實的文史基礎,親自對中國歷代有關藥物學的著作進行了整理。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覆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於是李時珍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除了不辭勞苦到各地採藥及以自身試藥之餘,他遍訪名醫宿儒,又到處訪問漁夫、農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間驗方。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採訪。後來,他多次出外採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採訪的生活。經過30年後,終於著成了《本草綱目》,後來又花了12年修訂三次。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李時珍逝世,葬於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東南2公里的雨湖之濱。(參看李時珍墓)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刊行。此外他還著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瀕湖集簡方》、《三焦客難》、《命門考》、《五臟圖論》、《瀕湖醫案》等,除前兩種外皆失傳。
2009-12-11 3:53 am
傳遍世界各國的「本草綱目」原作者-李時珍,是中國史上著名的醫生之一,也是近代最有名的醫生,耗時二十七年,動用多名子子孫孫的「本草綱目」,在李時珍死後交由明朝廷刷免發行,最後還東傳日本,西傳歐洲等地,還間接影響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等書,甚至被達爾文喻為中國的百科全書。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西元一五一八年),在湖北蔪州(今湖北省蔪春縣)的某一戶人家,誕生了影響世界醫學的李時珍。

李時珍自幼家貧,父親李言聞是當時明代社會身為「下九流」之一的「鈴醫」,父親為了養活五個孩子;便一天到晚在外為人治病,而李時珍在童年罹患了「骨蒸病」(也就是現代的肺結核),在父親不眠不休的換湯餵藥之下,李時珍的病情才逐漸好轉康復,面對父親的態度,在李時珍幼小的心靈烙印上不可抹滅的記憶,也因而讓他立下繼承父親衣缽的心願。  

由於興趣使然,幼年時的李時珍常隨父親上山下海的去採藥,而辯識了不少草藥,在童年便閱讀過陶弘景所編的「本草」一書,且將父親所著的「醫學八脈法」和「四診發明」等書拜讀過。

李時珍想從醫,但父親卻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希望他去八股取士,而李時珍也只有暫時放棄醫學,轉而讀四書五經,在十四歲那年中秀才,但在考取舉人時,卻連連名落孫山,父親也不再堅持他八股取士,進而轉支持他行醫。李時珍於二十四歲那年隨父親四處行醫,為人誠懇熱心,對病人診斷細心,因而贏得了人們的讚譽,稱他為「千里就藥於門,立活不取值」。且靈活地運用「單方」、「驗方」,短短幾年間便成了家戶喻曉的名醫。

嘉靖二十一年(西元一五四二年)的某一天,一個住在蔪州的湖附近的漁夫君子得了重病,李時珍前往後問了問病因,漁夫便將事情原委敘述了一遍,原來漁夫妻子重病時,恰好一個江湖郎中經過,請他開了張藥方,但抓了藥後反而更嚴重了。李時珍接過了郎中所開的藥一看,發現所開藥物均是正確,後又再一次仔細比對,原來是藥舖的伙計將藥物名稱攪混了,後又察覺是前人所著之「本草」出了紕漏於是李時珍心中有了重修「本草」的意念。  

後來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親,但父親勸他不要太傻,因為古人編「本草」都是經朝廷批淮之後才可行。但李時珍卻不因此而氣餒,從此之後,李時珍便一邊行醫,一邊蒐集資料,甚至還去探問隨鄭和下西洋的船員們,有關國外的藥草醫學,三十三歲時已經有了一大櫃子的筆記,於是便著手編撰,且將自己編修的本草稱為「本草綱目」,但有些藥物的形狀、名稱相似,甚難分辦,他為此而苦腦許久,後來因父親的一句話,讓他想起多年前所編寫的「白花蛇傳」,這是他親自去找尋、觀察而記錄來的,他才恍然大悟,於是便出發找尋筆記上所記載的藥物。

後來為了將理想實現,除醫書外,還閱覽了凡「子、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史稱「閱書八百餘家」,隨後帶領兒子李建元和門徒龐憲,遠離家門做實地考察。有一次他聽說了太和山(即武當山)有種仙果,能延年益壽。後來利用夜晚無官兵之時一探究竟,原來只是榆樹的果實而非仙果,只能生津解渴而無法延年益壽。

後在嘉靖三十一年(西元一五五二年),李時珍為楚王朱檢的兒子治好氣厥病,而被任命為楚王府的奉祠正(主管祭祀禮儀)和兼管良醫所的事,幾年後又被荐舉至京城太醫院任職,但李時珍不願同流合汙,在一年之後便托病還鄉,但在楚王府和太醫所閱讀之醫書和所見識之外國藥材,對他日後撰寫本草綱目有很大的幫助。

嘉靖四十四年,李時珍已年至知天命,進行了第二次的出外查訪,訪問了社會各階層人士,虛心求教,從藥農那裡知道了藥用植物的不同,向漁民請教了魚類的繁殖,從獵人那裡知道了動物習性以及藥用價值。

「本草綱目」以唐慎微的<證類本草>為基礎,結合了李時珍自己的創作和自己所找的新資料,完成了一部史上最為宏距、內容豐富、圖文並茂的藥物大全,「本草綱目」在萬曆六年(西元一五七八年)脫稿,此時李時珍己是六十一歲老翁了。

「本草綱目」全書共分五十卷,一本九十萬字左右,將全書藥物分十六部,六十二類,收集藥物共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方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一個,同時附圖一千一百一十幅。

「本草綱目」除了反映明代醫學、藥物學的新成就,同時也是李時珍畢生心血的凝聚。
李時珍三十三歲時,曾被徵召到北京,做太醫院的院判。這裡是中央醫療機構,擁有豐富的、多為為外界罕見的圖書資料和藥物標本。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58: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210000051KK0145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