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理解文言文????

2009-12-08 9:47 pm
點理解文言文????我成日都睇唔明!!!!!!!!!!!!!

回答 (2)

2009-12-09 12:39 am
✔ 最佳答案
特點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和 白話 (包括口語和書面語)比較而來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彙兩方面:
(以下所述各項特點皆為舉例而未完備。)

語法特點 文言文的語法特點主要表現在 詞類及詞序兩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話更多的詞類活用現象。

名詞用作動詞:
「驢不勝怒,蹄之」(柳宗元《三戒黔之驢》),名詞「蹄」在此做動詞「用蹄踢」。「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名詞「王」在此做使動動詞「使……為王」。
名詞用作副詞,常與「然」(……的樣子)連用: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蒲松齡《聊齋志異》),名詞「犬」在動詞「坐」前作副詞「像犬一樣」。「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與泉上者,醉翁亭也。」(歐陽脩《醉翁亭記》,「翼」在動詞「臨」前作副詞「像翼(翅膀)一樣」。文言的特殊詞序也是顯著特點之一。

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誰」、「孰」、「何」、「悉」等置於動詞之前: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王曰:『縛者曷(通「何」)為者也?』」(《晏子春秋》)
在否定句中,用代詞作賓語時,一般都放在動詞前面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之也(《論語》)
與「以」連用的倒裝句: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柳宗元《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全石以為底」即「以全石為底」,「卷石底以出」即「石底卷以出」。文言文中常見通假字,出現的原因有作者的主觀原因,如一時想不起此字;也有客觀原因,如避諱等。

「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陶淵明《桃花源記》,「要」,通「邀」,邀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說」,通「悅」,喜悅。「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熙」,通「嬉」,開玩笑。
參考: 維基
2009-12-08 11:36 pm
口語 -》 白話(書面語) -》文言
這是個文學修養的問題,你還停留在口語階段,和文言差了兩級,所以會有困難。
學習語文一途,多看多寫就會提高了。


收錄日期: 2021-04-20 22:03: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208000051KK0058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