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藥,印刷術

2009-12-04 9:56 pm
1.火藥和印刷術的發明和起源
2.火藥和印刷術的發展
3.火藥和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發展和貢獻

回答 (3)

2009-12-10 9:56 pm
✔ 最佳答案
歷史
火藥一般認為發明於9世紀的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初医学家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载硝石、硫磺和炭化皂角子混合后用火点燃后能猛烈燃烧。中唐《真元妙道要路》一書中記載,警告千萬不可混和一些指定物品,不然就會引起爆炸。1044年《武经总要》中作者曾公亮、丁度、和楊惟德已经记载复杂的火药配方[3]。
火藥一般被西方國家認為是中國古代三大發明之一。英国汉学家麦都思指出:“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4]
11世紀宋朝時,中國開始把其使用為戰爭工具,以火箭和投石機搭載的炸彈形式出現。最早可追尋的紀錄為1232年,南宋寿春县有人发明竹筒火枪,被使用來發射瓦土彈頭。南宋陈规著 《宋城录》已记载有铜铁制成的火炮。
現時找到最古早的金屬製大炮約製作於1323年。但是元朝(1279年~1368年)之前的蒙古人有使用大炮來對抗當時的俄羅斯人,當時歐洲的罗吉尔•培根於1248年就有記載於其著作中。
在1304年阿拉伯人亦將黑火藥應用在軍事上,放在竹或鐵製的管內,以射擊箭枝。
一直到19世紀為止,黑火藥都是唯一知道存在的推進燃料以及炸藥。
歐洲方面,最早有大炮的紀錄則為1313年於比利時根特市出口的大炮。而於14世紀中期,不論是歐洲還是中國的文獻也有非常多的大炮使用紀錄。不過,是歐洲人先發現。其實火藥中只有三種成分是有用的,亦是最先明白主要有效成分為硝酸鉀。
印刷的歷史

[編輯] 古代印刷術
印刷術起源於中國,發源於中國人獨有的印章文化,它是由拓石和蓋印兩種方法逐步發展而合成的,是經過很長時間,積累了許多人的經驗而成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現存最早文獻和最早的中國雕版印刷實物是在公元600年,即唐朝初期。

西元7世紀,唐朝初期出現雕版印刷。
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9),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
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發明木活字版(亦有人支持宋代就有木要活字本,而且提出了幾種版本加以證明。其中常被人們提到的是被稱為宋本活字本的《毛詩》。由於該書的《唐風山有樞》篇內的一版中「自」字橫排著,完全可以證明是活字版。
中國金屬活字的早期記載,於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在《造活字印書法》(1298)中談到:「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於盔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以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
元朝已有雙色紅、黑套印之書籍。
明朝時期,出現了雙色、四色套印的印刷品,能印出多層次的彩色印刷品。
德國約翰內斯古騰堡 (1397-1468)發明鉛活字版。
十九世紀初期,改良鉛活字製作技術並傳播至世界各地。
1804年,英人士坦荷(Earl of Sta nbope)針對活字版弊,發明泥型鉛版印刷術
1829年,法國人謝羅發明紙型鉛版印刷術。
1855年,法國人M.Cillot發明照相銅鋅版印刷技術。進一步發展的凸版印刷術。
1871年,美國人B.B.Blackwell改良紙型鉛版印刷術,創用薄鉛版,墊以木底印刷。
1882年,德人縻生白克(Meisendach)發明照相網版印刷術,將照相製版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2009-12-05 4:35 am
火藥一般認為發明於9世紀的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初醫學家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載硝石、硫磺和炭化皂角子混合後用火點燃後能猛烈燃燒。中唐《真元妙道要路》一書中記載,警告千萬不可混和一些指定物品,不然就會引起爆炸。1044年《武經總要》中作者曾公亮、丁度、和楊惟德已經記載複雜的火藥配方。

火藥一般被西方國家認為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英國漢學家麥都思指出:「中國人的發明天才,很早就表現在多方面。中國人的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對歐洲文明的發展,提供異乎尋常的推動力」

11世紀宋朝時,中國開始把其使用為戰爭工具,以火箭和投石機搭載的炸彈形式出現。最早可追尋的紀錄為1232年,南宋壽春縣有人發明竹筒火槍,被使用來發射瓦土彈頭。南宋陳規著 《宋城錄》已記載有銅鐵製成的火炮。

現時找到最古早的金屬製大炮約製作於1323年。但是元朝(1279年~1368年)之前的蒙古人有使用大炮來對抗當時的俄羅斯人,當時歐洲的羅吉爾•培根於1248年就有記載於其著作中。

在1304年阿拉伯人亦將黑火藥應用在軍事上,放在竹或鐵製的管內,以射擊箭枝。

一直到19世紀為止,黑火藥都是唯一知道存在的推進燃料以及炸藥。

歐洲方面,最早有大炮的紀錄則為1313年於比利時根特市出口的大炮。而於14世紀中期,不論是歐洲還是中國的文獻也有非常多的大炮使用紀錄。不過,是歐洲人先發現。其實火藥中只有三種成分是有用的,亦是最先明白主要有效成分為硝酸鉀。

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製作火藥兵器的最大問題,還是難以生產能夠承受火藥爆炸力的炮管/槍管。所以歐洲亦有傳說中國只使用火藥來作煙花和炮仗。事實是13、14世紀以後,中國還是有大量使用大炮和火箭。例如北京的矮厚城牆,作用就是用來防禦炮擊的。而明朝(公元1368~1644年)的首都亦在1421年由南京移往北京,相傳就是因為南京附近的山脈都是極佳的侵入者對南京炮擊地點。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明朝軍隊已經會步、炮(槍)、騎配合,並在一些戰爭中使用過三線戰法。

根據日本的紀錄表示,在葡萄牙人在1543年於種子島登陸(或應說是撞船意外)前,日本並沒有(或已失傳)手持的火藥兵器。而元朝大量使用火藥兵器似乎就是使火藥兵器興起的原因,不過之間還是有一段時間使用舊式的攻城兵器如投石機。

而在歐洲,15~17世紀則是火藥兵器獲得大量發展的時代。因為冶金術的進步,使得手持的火藥兵器如火槍成為可能。 而火炮的技術亦漸漸的超越了由中國傳入的技術。這些火炮技術則在後來由耶穌會的傳教士傳回至中國,而這些傳教士亦被當時(明末清初)的皇帝任命為製作大炮的負責人。例如,清朝初年三藩之亂時,康熙皇帝便命令當時任時於欽天監的耶穌會教士南懷仁,製造大量新式火砲,以對付自雲南起亂的吳三桂,其中最為有名的火砲稱作「武成永固大將軍砲」,這是一種銅砲,重3公噸、砲長310公分、口徑12.5公分、用藥5觔(斤)、生鐵砲子10觔。17世紀後期,歐洲的黑火藥亦用在和平用途上,例如採礦,築路等。

於19世紀中後期,因為發明了無煙火藥、硝酸甘油以及硝酸纖維(硝酸綿)等炸藥,而使得黑火藥被這些炸藥所取代。黑火藥被用作和平用途,例如煙花、鞭砲等。


現代軍事中黑火藥也被用在點火裝藥、引信裝藥中。仿古的前膛上彈槍枝的發射藥使用。另外在煙火、定時引信、信號、爆竹、發煙劑、禮炮及軍事演習時為了觀察炸彈著點準確度的演習炸彈裝藥。

2009-12-04 20:38:24 補充:
中國的活字印刷起源於宋代,歷代出現各種活字,包括木活字,陶土活字,陶瓷活字,銅活字,但由於中國從宋代以來十分講究印刷字體的美觀性,加上印刷的書籍往往需要不同大小的字體,有的書籍還要配上插圖,活字版不如雕版方便和易於保存,雕版印刷在古代中國始終佔據主導位置。

2009-12-04 20:38:33 補充:
最早的活字印刷大約在1040年出現,當時的宋代人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用於取代雕版印刷術。與畢昇同時代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詳細記載:

用膠泥刻字,火燒成陶土活字,每一字有幾個活字,之也之類的字,造二十幾個活字。
將活字排入兩塊鐵范,排滿為一版。
同時用兩塊排字版,一版印刷時,一塊排字,交替使用。
若止印二三本,活字法並不簡易,如印幾十本以上,活字法十分快捷。

2009-12-04 20:39:20 補充:
元朝王禎在造活字印書法提到宋朝有人使用錫做為活字。明朝有文獻有人使用鉛做為活字,可是該方法沒有流傳下來。因此,一直都有人質疑活字印刷是否由中國人發明。不過由於考古學家在河西走廊發掘出比畢昇晚約100年的大量西夏文佛經,其中有的字出現了倒字,這應該是印刷人員排字的錯誤,是在雕版印刷中不可能出現的錯誤,使他們相信北宋時中國人已掌握活字印刷技術,並把它傳揚至鄰近國家。2002年到2005年,中國印刷博物館研究室根據《夢溪筆談》的記載,研製出了可以實際使用的泥活字,證實了泥活字的可行性。

2009-12-04 20:40:35 補充:
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大臣周必大用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的銅版膠泥活字法,印製所撰的《玉堂雜記》。
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安徽旌德縣尹王禎,製造3萬餘木活字,排印6萬餘字《旌德縣誌》100部。並余此後不久,刊行所著《造活字印書法》。
1965年在浙江溫州發現崇寧年間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殘本,字體大小不一,有個別字被橫置,顯然是活字本。
1907年,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在敦煌發現1300年的幾百枚全套維吾爾文字母活字。1928年中國考古隊在吐魯番地區發現帶漢字的維吾爾文活字印本。
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浙江奉化縣尹馬稱德,用十萬木活字,排印《大學衍義》。

2009-12-04 20:40:54 補充:
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江蘇無錫印書家華隧,用銅活字排印書籍千餘卷。
明神宗萬曆二年(1574年),銅活字排印《太平御覽》1000卷。
明代用木活字排印的印刷物包括《壁水群英待問會元》、《四友齋叢說》、《晏子春秋》、《小字錄》、《欒城集》等。
明代銅活字本包括《宋諸臣奏議》、《渭南文集》、《石湖居士集》、《曹子建集》、《蔡中郎文集》、《吳中水利通志》、《唐人集》、《玉台新詠》等。

2009-12-04 20:41:00 補充:
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內府製造25萬枚銅活字,排印64套《古今圖書集成》,共32萬餘卷。
清世宗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詔令制木刻活字。二十五萬餘個木刻活字,在一年內全部完成,排印2300卷《武英殿聚珍版叢書》。
現存清代活字刊本還有〈常州府志》、《近台記聞》、《無錫縣誌》、《精訂綱鑒二十一史通俗衍義》、《紅樓夢》、《萬曆野獲篇》、《續資治通鑒長篇》、《學海類篇》、《南疆譯史勘本》、《仙屏書屋初集》、《音學五書》、《琳琅秘室叢書》等。
2009-12-04 10:03 pm
火藥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發明。火藥的發明源於煉丹術,煉丹材料往往都有硫磺、硝酸鉀、炭等材料,這正是火藥的基本成份。這些材料在一定的條件下,達到一定的比例時,就具備了火藥的特性,如可燃、可爆等。中國古代有一本煉丹術的重要著作《諸家神品丹法》,裏邊就載有唐初孫思邈的“伏硫磺法”,談到把硫磺、硝酸鉀和炭混合煉製火藥的新方法。其中說到操作時要把盛放藥物的鍋子放入地坑中,四面以土充實。這樣做極可能是為了避免爆炸傷人。此外,唐末“真文妙道要略”還記載了一次火藥爆炸造成的事故。可見,唐代人們已初步認識到火藥這種東西的製造方法及其特性。



在北宋初年火藥技術已較完備,並開始使用在軍事方面。最初研製推廣了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藥武器。稍後,曾公亮、丁度等人編著的《武經總要》中記錄了多個製造火藥的處方,根據不同的軍事需要,配製不同的火藥。比如有所謂毒藥煙球火藥法,蒺藜火球火藥法,火炮火藥法等等。這些處方非常具體、詳盡、實用,這些處方與後世黑火藥的處方已十分接近。



自宋初開始,火藥應用於軍事上。宋元時期許多史料都有關於火炮的記載。北宋末年,在宋、金戰爭中發明了“霹靂炮”、“震天雷”等殺傷力較大的火炮。據《金史》記載,“震天雷”威力很大,火藥發作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之上,人與牛皮皆“碎迸無跡,甲鐵皆透”。到了元初,出現了銅鑄火銃,它具備了炮的雛型,有較大威力。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元朝至順三年(1332年)銅火銃是已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銅銃。明代以後,火藥兵器有了更大發展,出現了具有手榴彈、地雷、水雷等現代武器雛形的兵器,以火藥作為推進動力運送火藥至敵方爆炸的火箭也出現了。



火藥及其武器最初是被宋兵使用,稍後,金兵也研製發展了自己的火藥武器。蒙古人是在同金兵的戰爭中俘虜了金國工匠之後也掌握了火藥及其武器,並且在西征時把火藥傳到阿拉伯。歐洲人是在十三世紀從阿拉伯人那裏知道了火藥,他們學會製造火藥是在十四世紀中期以後的事。



火藥的發明開始了軍事方面的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技術和戰術革命,各種各樣的火器被製造出來了,火器的強大威力改變了戰爭的面貌,改變了軍隊的編制、戰法和整個指揮系統。火藥的發明對經濟、社會生產和文化娛樂也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2009-12-04 14:05:56 補充:
宋代發明家,首創活字版印刷術。北宋淮南路蘄州蘄水縣直河鄉(今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人。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宋朝的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記載了畢昇的活字印刷術。1990年秋,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睡獅山麓出土了一方墓碑,據考證為畢昇的墓碑。





未發明活字印刷術前,人們印刷,在木板上刻出凸起的反寫文字,然後刷上墨,再印在紙上。印一套書便要刻一套版,可能達數百塊,所刻的字卻不能重複使用,很浪費。到了北宋,一個名叫畢昇的印刷工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畢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的單字粒,用火燒硬,按每個字的音韻,排列在字庫內。

2009-12-04 14:06:04 補充:
排版時,先在一塊鐵板上塗一層松香、蠟和紙灰,四周圍上鐵框,然後按照文稿把單字粒排在鐵板上,隨即放在火上燒。待蠟和松香燒熔後,便把字壓平。鐵板冷卻後,字就固定了,可以用來印刷。印完書後,把字拆開,留待下次使用。活字粒的發明使印刷更方便,既省時又省力。


收錄日期: 2021-04-18 14:10: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204000051KK0053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