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星小輪簡介:穿梭於維多利亞港的天星小輪不單是香港與九龍之間的渡海交通運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訪港旅客必會體驗的行程,《國家地理旅遊雜誌》曾把乘搭天星小輪遊覽維港兩岸譽為「人生五十個必到景點」之一。乘搭天星小輪亦是本地其中一項最質優價廉的觀光旅程。
天星小輪的起源要追溯至1880年,當時一位名叫 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 的波斯拜火教徒成立了「九龍渡海小輪公司」,並以一艘名為「曉星」的蒸汽船開展其載客渡輪服務。1888年報章報道記載當時的渡輪服務每相隔40分鐘至1小時開出一班往返中環畢打街及尖沙咀九龍角,逢星期一及五則暫停服務以便為船隊補充煤炭作燃料之用。至1890年,九龍渡海小輪共擁有四艘單層小輪,不久,這四艘小輪均增設了上層客艙。
往後的十年間,亞美尼亞裔商人吉席.保羅.遮打爵士買下了所有小輪,並於1898年5月正式成立現今廣為人熟悉的天星小輪公司,當時新公司名稱主要取材自轄下船隊的船名均包含了的「星」字。
天星小輪於1998年慶祝了成立一百週年,現時為本港唯一獲得專利航線經營權的渡輪服務營辦商。現時船隊中十二艘小輪均為傳統雙頭式設計,船身顏色採用上半白色及下半綠色,船頂煙囪上有四枚星作裝飾,它們分別行走兩條往返尖沙咀至中環及灣仔的專利航線,與及兩條往返紅磡至中環及灣仔的牌照航線。2003年7月,天星小輪也在其渡輪服務以外增設了一條海港遊牌照航線(天星維港遊),以尖沙咀作起點並以循環形式於一小時內駛經中環、灣仔及紅磡後返回起點,讓遊客可以更多角度欣賞維港景色。
因應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 (CRIII) 的展開,中環的渡輪服務已於2006年11月12日遷往新填海地區所在的新中環天星碼頭(中環七號碼頭及八號碼頭西泊位)。新中環天星碼頭(2006)除融合了新舊元素外亦凸顯天星小輪之歷史及地標意義;以1912年代的天星碼頭及其鐘樓的外貌作為藍本,將天星碼頭的獨特地標和外觀,重新展現在新中環海旁上。
http://www.starferry.com.hk/cn_home.html
蠟像館: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位於亞洲其中一個最著名的旅遊點 – 太平山頂,只需約15分鐘便可由中環前往山頂。
您可以選擇乘搭巴士、小巴或山頂纜車前往。
地址:
香港山頂道128號凌霄閣P101號舖
2) 太平山簡介:
太平山是香港島最高的山,海拔達552米,高居臨下,視野開闊。遠於19世紀初,太平山頂已經成為貨船進入港口的航道地標。而鑑於香港氣候炎熱潮濕,太平山頂亦順理成章成為不少達官貴人的避暑勝地。
約1868年,港督麥當奴爵士為享受太平山頂清涼宜人的居住環境,特別選址該處興建避暑別墅。漸漸地,移居太平山成為富豪顯赫與名流紳士所推崇的風尚。當時,官爺小姐們要往返山頂,就會聘用穿著整齊制服的轎夫所抬的人力轎車作為交通工具。1904年,居住太平山被正式列為上流社會以及外國使節的專有權利,更見山頂的非凡地位。這個制度,一直沿用至1947年方被廢棄。
太平山頂一直保持她遠離塵囂的憩靜安逸,直至1881年才有突破性發展。當年,一位屬於蘇格蘭高原鐵路工作的亞歷山大.芬梨.史密夫,向當時的港督軒尼詩爵士提出建議,建設港島纜車鐵路,其中一段連接美利樓南側至山頂維多利亞峽,即今日的山頂纜車。自19世紀開始,太平山頂漸漸成為上流社會的聚居地。
山頂酒店
史密夫一心唯願纜車服務增加該區客流量,從而為他於山頂地權上興建的山頂酒店(建於1873年)帶來經濟效益。可惜的是,這所酒店於1938年因火災燒毀。
自從山頂擁有自己穩健可靠的交通工具,她高居臨下的壯闊維港景色迅即蜚聲國際。時至今日,太平山頂每年吸引超過700萬名遊客到訪,成為香港最受歡迎的旅遊熱點之一。
第一代纜車
毫無疑問,山頂纜車是香港百年歷史中最久經風霜、最富代表性的生活見證。它經歷過戰爭洗禮,當過由國際巨星所主演的電影與電視劇的取景場地。
山頂纜車的誕生
1883年,香港人口已達至173,475人,而居住在太平山頂的家庭只有30至40戶。雖然,早在1873年,山頂酒店已開始營業並吸引著富豪顯赫和名流紳士光顧,往來太平山頂仍是倚賴「轎」為主要交通工具。1881年5月,蘇格蘭人亞歷山大•芬梨•史密夫雄心勃勃,提議了一項建造港島纜車鐵路的計畫,將美利樓與維多利亞峽連接起來,從而加快了山頂地區的住宅開發。1882年,該計畫獲得了政府批准,並成立了香港高山纜車鐵路公司。山頂纜車於1888年5月30日開始投入服務,成為全亞洲最早的纜車索道系統,鐵路全長1,350米,中途共設5個停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