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葵青區簡史
葵青區包括葵涌、青衣島兩部份。
青衣島
「青衣」的得名存在兩種說法:一說是因該島的東北角海域常有成群結隊的青衣魚出現;另一說則指該島的形狀好像一條青衣魚。
青衣島早在明代已有人居住。當時該地被稱為「春花落」,周圍一帶的海域則稱作「春花洋」。由於該地位處航運要津,加上形勢險要,成為海盜經常出沒的地方。明朝嘉靖十二年 (1533年),當時為患香港一帶的東莞海盜陳邦瑞、許折桂和溫宗善等聚眾劫掠,且突入珠江口,欲進犯廣州。當時兩廣總督陶諧派遣東莞千戶顧晟出兵迎擊,最後海盜被擊潰,賊首陳邦瑞投海而死,許折桂等投降,惟東莞千戶顧晟卻在剿賊的過程中殉國。
康熙元年 (1662年),清廷嚴防沿海居民接濟台灣的鄭成功進行,實行遷界,青衣島居民遷向內地。至康熙八年 (1669年),清廷批准復界。據云最早於青衣落籍的是林姓居民,但後來屢為海盜滋擾,遂遷往他處。清中葉遷入的有陳、鄧及張姓居民。他們最初集中於山頂一帶聚居,以防海盜侵擾。但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居民逐漸散居至山腳居住。當時主要的村落有涌尾村、老屋村、大王下村及鹽田村。其中以來自廣東陸豐之鄧姓勢力最大,擁有島上大部分的田地。
鴉片戰爭 (1840-42) 以後,香港島被割讓予英國。由於青衣島位處地勢險要的汲水門海峽,清廷於島上增設「青衣潭汛」,派兵駐守,加強防務。為了打擊不法的走私活動,更在島上設置機關 (隸屬馬灣島上的「九龍關」管轄),向往返運貨的商船徵稅。
當時居民主要以務農為生,種植禾稻、菠蘿等農作物。至本世紀二、三十年代,青衣才出現了最早的工業──灰窯的生產。直至五十年代,逐漸出現一些小型的工廠、火油倉等。居民亦逐漸棄農從工,謀求生計。
青衣居民昔日主要依靠乘船前往九龍及荃灣一帶,六十年代始有小輪服務。青衣在七十年代開始大規模的發展,1975年青衣大橋通車,使荃灣及青衣連成一體。1988年,第二座青衣大橋 (北橋) 落成,使兩地交通更為便利,來往兩地的渡輪服務亦告取消。隨著近年機場快線及青嶼幹線的通車,青衣可望成為一個更繁榮的新市鎮。現在島上已遍佈大型屋村、住宅樓宅及工廠大廈,往昔的鄉村及墟市亦自六十年代開始拆遷了。
歷史
青衣島,簡稱青衣,古稱春花落、秤衣,是香港新界葵涌對出的一個島嶼,屬於18區之中的葵青區,及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面積10.69平方公里,是香港市區中的一個大型住宅區。青衣島是香港第5大島嶼,人口約200,400人。今日的青衣島,其實是由3個海島填海而成。這3個島分別是原來的青衣島,以及位於今日青衣島東北方的牙鷹洲(原華潤油庫,今為灝景灣及燕京書院)和青衣島東南方的洲仔(華潤油庫現址)。
青衣島得名自青衣魚,說法有二。一說昔日青衣島東北方的海域盛產青衣魚;而另一說法則是青衣島的外形似青衣魚。青衣早在1970年代中期便開始發展,先在1974年建成青衣大橋,而近青衣橋的長青邨便在1977年落成,為青衣首個公共屋邨。青衣隨後到1980年代中期才正式大舉開發,除了有大量公共屋邨落成外,1988年青荃橋亦正式通車。2005年,位於青衣東南填海區的九號貨櫃碼頭的六個泊位全面啟用。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c/c8/Tsingyiisland.png/250px-Tsingyiisland.png
青衣島在香港的位置(紅色地方者)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3/Tsing_Yi_Island_in_Yuet_Tai_Kei.png/250px-Tsing_Yi_Island_in_Yuet_Tai_Kei.png
明朝《粵大記》已有「春花落」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