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政府認為靈渠+長城有咩用??? 10分

2009-12-02 6:46 am
秦代政府認為靈渠+長城有咩用???
更新1:

秦代政府認為靈渠+長城有咩好處??

回答 (2)

2009-12-03 2:10 p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www.yododo.com/upload/5A7400EA0F9C6819010F9EFA6D2D00EE/photo/5A7400EA1104FC120111079744BF04EA.jpg


北有長城,南有靈渠,這是人們對靈渠的評價。
靈渠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於西元前214年鑿成通航,距今已2217年,仍然發揮著功用。
靈渠全長34公里,分為南渠和北渠,其中南渠長30公里,大部分利用的是天然河道,人工只開挖了5公里;北渠的長度雖然只有4公里,但它卻是連通湘江和灕江的航道。
靈渠的陡門是現代船閘的前身,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設施,靈渠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溝通了灕江和湘江,使長江與珠江得以通航。
西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六國,為鞏固皇權,他發兵五十萬分五路大舉進攻嶺南的百越之地。因山路崎嶇,糧草不濟而久攻不下,於是秦始皇命令史祿鑿靈渠以通糧道,建成後的渠道以靈巧著稱,因而得名,靈渠對維護國家統一、促進中原與嶺南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圖片參考:http://www.hbqnb.com/news/Files/adminfiles/shiwei/20070905/badaling.jpg

長城的作用包括以下四個方面:防禦擾掠,保護國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春秋戰國時期的長城,主要是諸侯國家的互相防禦,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主要是防禦匈奴奴隸主貴族的擾掠,以後的許多朝代也大都是中原地區的統治者為防禦遊牧民族統治者的擾掠而修築的,保護通訊和商旅往來。秦始皇時在修築長城時,隨長城內外,都辟有寬大的直道和馳道,與首都咸陽相通,沿著長城的十二郡也有大道相通,無論傳遞文書,還是商旅往來,都很方便,這對發展中原與邊遠地區的經濟有著重要的作用。漢代又打通西域的交通大道,有利於各國之間的使節往來和商旅的通過,長城的烽燧也是沿著這條大道修築,起到保護中西交通暢通的作用。


靈渠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渠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f/Lingqu_Canal.jpg/220px-Lingqu_Canal.jpg

所在

廣西興安縣
分類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

編號
3-54
登錄
1988年
靈渠,又名湘桂運河、興安運河,位於廣西興安縣境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開鑿於秦代,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自古以來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1988年,靈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歷史沿革
秦始皇掃滅六國後,為運送征服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便命史祿開鑿河渠以溝通湘漓二水。運河在秦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初名秦鑿渠,後因灕江的上游為零水,故又稱零渠、澪渠。唐代以後,方改名為靈渠,但也俗稱為陡河。它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歷史上各朝代都對靈渠進行過修葺,有記載且規模較大的便有23次。近代以來,隨着粵漢鐵路和湘桂鐵路的通車,靈渠內的航運逐漸停止,此後渠道也因年久失修而淤塞,兩側堤岸多處崩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恢復了傳統風貌,但目前只以農業灌溉和城市供水為主。
工程特點




靈渠全長36.4公里,由鏵嘴、大小天平、泄水天平、南渠、北渠、秦堤和陡門等子工程組成。鏵嘴是靈渠最主要的分水設施,位於興安縣城東南2.5公里的湘江之中。建造時以長石疊砌四周,中間用砂卵石回填而成,高約6米,寬23米,長90米,前銳後鈍,狀似犁鏵。鏵嘴將湘江水分為兩股,其中七分水順大天平迴流到湘江,三分水經小天平和南渠注入灕江,即所謂的「湘七漓三」。


長城



長城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c/The_Great_wall_-_by_Bernard_Goldbach.jpg/200px-The_Great_wall_-_by_Bernard_Goldbach.jpg

長城
其他名稱

英文名稱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法文名稱
La Grande Muraille de Chine
基本資料

國家
中國

登錄類型
文化遺產

評定標準
文化遺產(I)(II)(III)(IV)(V)
登錄年份
1987年
官方網頁
長城英文官方網站 UNESCO(英語)
地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城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8/GreatWall_2004_Summer_4.jpg/250px-GreatWall_2004_Summer_4.jpg

所在

跨多省、區、市
分類
古建築
時代
春秋至明
編號
5-442
登錄
2001年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d/Map_of_the_Great_Wall_of_China.jpg/200px-Map_of_the_Great_Wall_of_China.jpg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e/GreatWall2.jpg/200px-GreatWall2.jpg


長城
長城是不同時期的古代中國的為抵禦不同時期的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全長8851.8公里[1],平均高6至7米、寬4至5米。





目錄[隱藏]

1 歷代長城

1.1 秦代長城
[編輯] 歷代長城
中國長城的修築始於春秋戰國時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中尤以秦、漢、明三代的規模最大。《延慶州志》說:「古長城,在州南二十餘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開謀,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遼西。秦始皇因其舊址而大築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邐而至永寧一帶遺址猶存。」
初唐時,由於北方的突厥已經被平定而不再成為威脅,未修長城;五代後唐放棄燕雲十六州使得修築長城變得沒有意義;蒙元統治者是蒙古人,僅對一些關口做了修繕,僅僅起到盤查路人和商路驛站的作用;與蒙元類似,滿清也未修長城。現代修長城,除了是對古蹟的維修和保護外,也部分程度上是為了發展旅遊,但在軍事上已經失去意義。
[編輯] 秦代長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人北逐匈奴,佔據河套,並修築長城。「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史記蒙恬列傳》)秦長城把過去秦、趙、魏、燕長城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的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秦長城可大致分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於今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北至臨洮縣,經定西縣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甘肅環縣、陝西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後向北折至今內蒙古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北段即黃河以北的長城沿陰山西段的狼山,向東至大青山北麓,再向東經今內蒙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再向東北經今河北張北、圍場,再向東經撫順、本溪後向東南,終於朝鮮清川江入海處。
在修築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間用以「互防」的長城被拆毀:「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史記秦始皇本紀》)秦長城對於抵禦匈奴的騷擾,保障中原生產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這一繁重的修築工程,也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孟姜女的故事便來源於此。現在臨洮附近,陰山、大青山一線,都有秦長城遺蹟殘存。

詳見維基百科下述兩網址.


收錄日期: 2021-04-26 12:51: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201000051KK0162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