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元和美元掛勾的問題

2009-11-30 5:54 am
為何港元會和美元掛勾

回答 (1)

2009-11-30 7:31 am
✔ 最佳答案
香港聯繫匯率制度

香港聯繫匯率制度指港元與其他貨幣採取固定匯率的制度,現與美元掛勾。

歷史

港元與其他貨幣掛勾的制度其實由來已久,自民國至1935年12月行銀本位制與中國銀元保持在穩定水平,港元於1935年12月至1972年6月期間,曾經與英鎊掛勾,1935年12月至1967年11月間,1英鎊可兌16港元,1967年11月至1972年6月,1英鎊則可兌14.55港元。1972年7月至1974年11月,則與美元掛勾,之後曾自由浮動。

1980年代初,香港出現前途問題,加上香港股市出現股災,市民對港元信心出現動搖,港元不斷貶值。1983年9月,出現港元危機,港元兌美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香港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公佈聯繫匯率制度,港元再與美元掛勾,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此後穩定下來,聯繫匯率制度一直實行至今。

聯繫匯率制度依賴香港龐大的外匯儲備支持。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港元曾受到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投資者大手買賣而造成匯價大幅波動,其後香港金融管理局決定投放資金穩定匯價,令7.8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才可繼續維持。
[編輯] 利弊

香港是一個城市而非國家,經濟自由度高,屬開放性經濟體系,聯繫匯率有助穩定香港經濟,減低外國經濟及匯率上的波動對香港做成的衝擊,亦可減低與香港從事貿易及外國投資者在香港投資的匯率風險;由於香港的原材料、食品與消費品等,大部分依賴入口,聯繫匯率亦可穩定香港的物價。但聯繫匯率令香港需要跟隨美國調整利率,經濟體系因而較被動,未能發揮以利率調節經濟與通貨膨脹/收縮的作用。

資料來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A6%99%E6%B8%AF%E8%81%AF%E7%B9%AB%E5%8C%AF%E7%8E%87%E5%88%B6%E5%BA%A6
--------------------------------------------------------------------------------------------------

聯繫匯率制

聯繫匯率制(Currency board,簡稱:聯匯,又譯作:貨幣發行局制度、鈔票局、貨幣局制度、貨幣發行板、貨幣發行局機制、貨幣局安排、)是固定匯率制的一種,即將本幣與某特定外幣的匯率固定下來,並嚴格按照既定兌換比例,使貨幣發行量隨外匯存儲量聯動的貨幣制度。如果所聯繫的貨幣是美元,也可稱作「美元化制度(dollarization)」。

歷史

十九世紀末,英國為殖民地提出並設立了聯繫匯率制。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而採用此匯率制度,與英鎊聯繫,1972年取消,1983年再度啟用,與美元聯繫,7.8港元兌1美元。

比較典型的例子有阿根廷比索對美元的聯繫匯率制和保加利亞列弗對西德馬克(如今為歐元)的聯繫匯率制。
[編輯] 特點

1. 對本幣匯率穩定的更強承諾和更小的逆轉可能

[編輯] 優點

1. 穩定了幣值,降低了市場的交易費用

[編輯] 缺陷

* 聯繫匯率制被認為在金融危機到來時非常脆弱,例如:阿根廷在經濟危機的持續動蕩中放棄了聯繫匯率制,大幅下調了官方匯率,並引進了雙重匯率制。
* 中央銀行採用聯繫匯率制,無法發揮最終貸款人的作用,不能通過放寬貨幣政策提供流動性,也不能直接融資來支援陷入問題的商業銀行,實際上把貨幣政策的決策權讓給了所聯繫貨幣的管理當局。
* 聯繫美元的情況下,經濟美元化,中央銀行損失本幣發行、本幣需求增長和本幣存量利息這三項鑄幣稅收入。

[編輯] 中國的准聯繫匯率制

中國前總理朱鎔基借鑒國際上的聯繫匯率制,提出一個以直接成交的指數為錨確定人民幣匯率的方式,對經濟的穩定發展效果顯著。


資料來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1%AF%E7%B9%AB%E5%8C%AF%E7%8E%87%E5%88%B6

2009-11-29 23:31:45 補充:
亞洲金融風暴

亞洲金融危機發生於1997年7月至10月,由泰國開始,之後進一步影響了鄰近亞洲國家的貨幣、股票市場和其它的資產價值。此危機另一名稱是亞洲金融風暴(常見於香港及台灣)。

受影響國家

印尼、南韓和泰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寮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香港也被波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加坡受影響程度相對較輕(中國在此次金融風暴前實行宏觀調控,並因市場尚未完全開放,使損失得到減少),而台灣在表面上沒受影響,但傷害是被延後,因此台灣在2001前後面臨「本土型金融風暴」的威脅。但是日本處在泡沫經濟崩潰後自身的長期經濟困境中,受到此金融風暴的影響並不大。
[編輯] 經過

2009-11-29 23:32:45 補充:
1994年底,人民幣大幅貶值45%,各國資金開始湧入中國投資,東亞諸國資金開始失血。
[編輯] 東南亞

1997年,泰國經濟疲弱,許多東南亞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和韓國等長期依賴中短期外資貸款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匯率偏高並大多維持與美元或一籃子貨幣的固定或聯繫匯率,這給國際投機資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捕獵機會。由美國知名炒家索羅斯主導的量子基金乘勢進軍泰國,從大量賣空泰銖開始,迫使泰國放棄維持已久的與美元掛鈎的固定匯率而實行自由浮動,從而引發了一場泰國金融市場前所未有的危機。之後危機很快波及到所有東南亞實行貨幣自由兌換的國家和地區,香港的港元便成為亞洲最貴的貨幣。
[編輯] 香港

2009-11-29 23:33:12 補充:
1997年10月,當索羅斯利用資金橫掃東南亞後,索羅斯帶領的國際炒家將目光投向了香港。雖然香港基本沒有當時泰國那麼糟糕,但是房地產和股市泡沫也不少,最後瓊斯及索羅斯選定香港作為第二波衝擊的主戰場,他們認為維持住聯繫匯率制度的成本高昂,認定香港特區政府挺不過去,所以便開始積極研究,很快便發動攻勢。1997年11月,對衝基金開始了對港幣長達十幾個月的進攻。宏觀對衝基金在匯市、股市、期市聯動造市,全方位發動對港元的立體式襲擊:首先大量沽空港元現匯換美元,同時賣空港元期貨,然後在股市拋空港股現貨,此前後在恆生指數期貨市場大量沽售期指合約。但在香港特區政府的抵抗下,三次進攻均未摧毀港元。

2009-11-29 23:33:54 補充:
1997年,香港政府在狙擊索羅斯的金融攻擊時,首先動用了900億儲備中的150億美金,導致索羅斯在香港戰場直接損失超過20億美元,間接損失約150億美元。

2009-11-29 23:34:15 補充:
1998年8月5日,在美國股市大跌、日元匯率重挫的配合下,對衝基金開始對港元發動第四次衝擊。一場幾乎使香港金融市場和聯繫匯率制度陷於崩潰的戰役就此打響。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發動攻勢,開始炒賣港元,首先向銀行借來大量港元在市場上拋售,換來美元借出以賺取利息,同時大量賣空港股期貨。前者會使利率急升,導致股市下跌,從而在期貨市場獲利;

2009-11-29 23:34:36 補充:
同時一旦港元下跌,他們也可以同時在外匯市場獲利,可謂一石二鳥。香港特區政府把息率大幅調高,隔夜拆息一度高達300%,並動用外匯儲備近1200億港元(約150億美元)大量購入港股,結果炒家在8月28日期貨結算日被迫以高價平倉,損失嚴重,加上在俄國和馬來西亞同時受挫,最終炒家撤退。在此一役,香港政府動用了大量外匯儲備投入股市,一度佔有港股7%的市值,更成為部分公司的大股東,一旦股市下挫聯繫匯率將有可能崩潰。所以到1999年11月,港府把購買的港股以盈富基金上市,分批售回市場。

2009-11-29 23:34:54 補充:
[編輯] 影響

此危機迫使除了港幣之外的所有東南亞主要貨幣在短期內急劇貶值,東南亞各國貨幣體系和股市的崩潰,以及由此引發的大批外資撤逃和國內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給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資料來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A%9E%E6%B4%B2%E9%87%91%E8%9E%8D%E9%A2%A8%E6%9A%B4


收錄日期: 2021-04-18 00:11: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129000051KK0192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