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日 20分!!!!!!!!

2009-11-28 12:34 am
想問下三個中國節日(咩都得 , 中秋節一定要!!!)的故事。

回答 (3)

2009-11-28 12:48 am
✔ 最佳答案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根據史籍的記載,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爲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中秋節的傳說也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爲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羡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粧檯的百寶匣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衆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衆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挂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回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回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爲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爲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2009-12-01 1:00 am
中秋節來源的故事


(一)嫦娥奔月

據說遠在四千多年前,有窮國的國王后羿,勇武善射,但生性暴戾,不體恤民間疾苦,弄得民不聊生。后羿想長生不老,從崑崙山找來長生之藥,準備擇日吞藥,此事為嫦娥得知,為體恤子民,免售后羿長期殘暴統治,乃先將此藥吃下,突然身輕如燕,飄飄然向月宮騰空飛去,后羿發現,以箭射嫦娥,嫦娥以進入廣寒宮,成了月神,稱為「明月之神」或「太陰娘娘。」

(二)月神生日

八月十五日是月神的生日。月神是女性神,相傳為日神的配偶神。我國以嫦娥為月神,代表美麗、善良以及一切足以代表女性優美的性格。中秋節為月神生日,臺灣並沒有專祀月神的廟,都配祀在太陽公廟裡。臺北市內湖太陽公廟,八月十五日信徒們前往祭拜月神,一般民眾:有在戶外院內設香案供鮮花、水果、月餅、焚香燒金,放炮祭月,全家人在團圓的氣氛中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就是所謂的「拜月」。

[三)土地公生日

八月十五日除了月神生日外,也是土地公生日,土地公廟要演戲酬神,農夫們在田裡插「土地公拐杖」,用竹子一根,上端綁以金紙,這種竹杖是給土地公走路時作拐杖用,並祈求明年會存更好的收成。

[四)推翻元朝

相傳,元末,中原漢民不甘受其統治,愛國之士紛紛抗元,朱洪武的軍師劉伯溫要屬下扮道士到各縣賣符,並稱:今年天將降災,要避災者可於八月十五日懸掛日月旗,旗將藏於大月餅中。到了這天,各地民眾都切大月餅,將其中所藏的旗都掛起來,元人看了大吃一驚,朱洪武就一擊成功,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後來,這種日月旗就是「明」旗。另外類似的傳說是月餅內藏一條紙,內寫「八月十五夜殺韃子」,大家切月餅時看到這一張紙,大家一起把韃子殺了,元朝就推翻了。

農曆新年

農曆新年的來源,有根據,且豐富而多采多姿的傳說可追溯到幾千年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年獸」的傳說。「年獸」是一個殘忍兇猛的野獸,古代人相信「年獸」在除夕夜時會出來吃人。傳說「年獸」極懼怕紅色、火光及吵雜的聲音,人們就在門上貼著紅紙條,並整夜點著火炬、燃放炮燭,來避開「年獸」。到了第二天一大早,「恭喜」之聲不絕於耳,空氣中瀰漫著打敗「年獸」勝利與重生的喜悅。

端午節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2009-11-28 12:48 am
http://etoe.mlc.edu.tw/materialf/1555/year5.htm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古人將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而一季又分為孟、仲、季三月,八月是仲秋之月,而十五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正處在秋季的正中,所以把八月十五稱為「中秋」或「仲秋」。中秋夜,月亮最圓,月色最美,因此人們把月圓看成是團圓的象徵,同時也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中秋節也稱為「秋節」,因為它是秋季最大的節日而又處於秋之中的緣故。另外,中秋節在北市也稱為「果子節」(中秋節適逢各種瓜果成熟上市且又有以瓜果饋贈的習俗)。
中秋節從民俗的關點來看,它是起源於古代「祭月」的風俗。遠在太古時代,人們對一切自然界的事物都有敬畏的心理,把日、月、山、川、雨、電,甚至獸、樹等,都奉為神靈加以膜拜,而月亮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僅次於太陽,自然也成為重要的祭拜對象。周禮中就記載:周天子在每年中春的白天,在國都的東郊舉行隆重的儀式祭日;在中秋之業夜在國都西郊祭月迎寒。
就天文學的關點來說,中秋節是太陽經過秋分點最接近的一個滿月日,此時太陽光線垂直照射在赤道上,南北半球晝夜剛好平分,月量在黃昏時刻出現,雲霧稀少,秋高氣爽,最適合欣賞,所以把這一天定為祭月的日子。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中秋節」起源於古代的「秋報」祀土地神。我國以農立國,因此對土地的收成十分重視,因此在播種的時候,常祭祀土地神,祈求豐收,稱為「春祈」,而在收成時,也祭祀土地神,答謝神的庇護,稱為「秋報」。八月十五是稻子成熟的季節,這一天大家拜的也是土地公,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代「秋報」的遺俗,再加上後人附會祭月、賞月的習俗而逐漸流傳下來的。
中秋正式成為歲時節日,在禮記與史記中就有提及。秦漢的時候,中秋節還舉行敬老活動,官府向老人賜予坐凳、手杖和用蒸熟黏米飯做的圓餅。而晉代時就有賞月的風俗,不過一直要到唐代,唐太宗正式把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後,中秋節才真正成為民間的重要節日。
中秋節之所以會成為中國的傳統佳節,與中國古代關於月亮的種種美麗的神話傳說有很大的關係(因此中秋節也稱為月夕、月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嫦娥奔月」,它最早記載於淮南子這本書中,故事是說:夏朝太康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后羿精於射箭的勇士,後來變成了一個暴君,嫦娥是他的妻子。后羿為了長生不老,便特地向西王母求取不死之藥,他把藥帶回去告訴嫦娥,不料嫦娥卻把藥偷吃了,飄飄然飛到月宮裡去了。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是我們的祖先在缺乏科學知識的情形下,對月亮中的陰影所產生的豐富想像,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探究月亮奧祕的強烈欲望,把!奔月的故事和中秋節聯想在一起,給節日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月宮泛指月亮,狹義則指月中的宮殿。相傳月亮中不但有宮殿,還有人物(嫦娥及吳剛)、樹木(桂樹)及動物(金蟾與玉兔);從漢晉以來,還有月宮伐桂之說。在唐代的《酉陽雜俎》書中,就記載了「吳剛伐桂」的故事:吳剛是西河的人,曾去學做神仙,因為懶惰,玉帝懲罰他到月裡去剖柴。相傳那棵大桂樹,他揮斧頭用力去砍,但是斧頭砍入樹身,一拔出來,傷口馬上就癒合,根本無法損它一絲一毫,因此不能回去覆命,他不得不留在月裡不眠不休的砍那棵大桂樹;人們又稱月亮為桂月、桂輪,稱月宮為桂窟、桂宮,並比喻科舉考中為月中折桂或蟾宮折桂,並演化出賞桂、飲桂花酒的習俗(只有在有桂樹的地方才賞桂)。


收錄日期: 2021-04-16 12:00: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127000051KK0077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