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認為恥是教化而來,那他可以怪人「無恥」嗎?

2009-11-25 11:34 am
《論語.為政》:「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有恥且格。」

以上所講的是,嚴刑峻法治國而不施教化,人民便無恥了。

既然孔子認為有沒有「恥」是教化而來,那他可以怪別人在應有恥的時候沒有恥嗎?

如果不應,則如以下一句中談及替別人恥的情況應何以理解?
《論語.公冶長》:「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當左丘明與孔子替巧言令色之人「恥」時,不正是假設了巧言令色的人應該覺得「恥」而卻沒有,而且不是隱含了對這些人的責怪和鄙視嗎?

如果我以上解法有誤,那應如何理解這種對巧言令色者的「恥」?
更新1:

維維: 謝謝你回答,但若議事論事,我覺得你根本並未理解我的問題,反而毫無根據地認為我對論語內文沒有理解,令人不解。 我的問題是有層層推證,請你仔細看看: 首先,你沒有言明你是否同意我對孔子對恥的解讀的理解。孔子是否認為恥是因後天教化而來?我認為是,而這是所有後面的問題的根據。 然後,如果「孔子認為恥是因後天教化而來」這是成立的,則孔子豈能怪人無恥?因為他們無恥不是他們的責任,只是因為他們恰巧未有機會受到相關教化,那我們有何理由怪之責之?

更新2:

最後,孔子既然不能怪人無恥,那說道以那些巧言令色者是可恥的,正當性何在?孔子覺得巧言令色者是可恥的,但巧言令色者卻不覺得羞恥,這就是無恥,但無恥是因教化而來。那鄙視他們的可恥,有甚麼意義? 另外,你由「知恥近乎勇」,推定恥就是勇於改過,這也不當。知恥只是「近乎」勇而已,卻並非「等乎」勇。因此知恥的人,不一定都有改過的動力,也證明單單感到恥並不必然構成令人改過的充足動力。不過這點,卻不是本問題的核心。

更新3:

維維: 多謝補充。可是仍有重大問題:究竟有甚麼文本上論據表明孔確實認為恥是「潛藏在每人的內心上」呢?如果沒有原文的支持,你所說豈不是一廂情願,是你自己的理論,而未必是孔子的原意? 如果像你所說,孔子沒有認為可恥的人值得責怪,那在他而言,「丘亦恥之」中的「恥」究竟是甚麼意思?這點你亦未清楚立論。

更新4:

leeming05: 我未能明白你回答的重點。我沒有反對那句是統治方式的比較,以道出法家或者任何主張嚴刑峻法的管治模式之弊病。問題是,那句話反映了恥是教化而來。而如果恥是教化而來,則有何理由怪人無恥?這問題是重點,但你並不似有正面觸及。 你講到恥本身與應該羞恥的行為兩者。你的原意是否想要求我要分開兩者,並想說我們沒有理由怪人無恥,但卻有理由怪人做出那些(比如是)巧言令色的行為? 但,如果巧言令色者是感到恥,那他們還會這樣做嗎?如果他們歸根究底是因為不感到恥才這樣,而恥是教化而來,則我們有何理由怪罪他們?

更新5:

pioklj: 我不正已出示了原文嗎?《論語.為政》:「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有恥且格。」憑此可知,他應該認為恥是教化而來才能合理。或者,你可以講出另一種解讀方法,說服大家這句話不必然包含恥是教化而來這一可能。 是好是惡總是自己的選擇和決定,執意為惡當然應該受人鄙惡。但如果恥不是人本來就有,而是教化而來,那沒有恥只表示(不幸地)沒有受過相關教化,似乎不能輕易像憎恨惡人般鄙視他們。

更新6:

leeming05: 孔子的目的縱使不是解釋恥,但他畢竟是這樣立論了,而且他這個說話的目的並沒有產生否定其立論的理由。 你也說孔子沒有解釋恥,則你說孔子認為人性本有恥,論據何在? 指責也是教育,是一個可取的論點。但從論語和孟子所見,聖賢也往往只會說這個人恥那個人也恥,卻不見他們有教育之心,或者提出過可行的教育之法。似乎將指責當是教育,也只是你的猜測,對吧?

更新7:

迷惘者: 那你應該是認為,孔子認為甚麼行為應該「恥」,只受當時的文化影響。 不過,在比較哲學中卻有一個趨勢,就是看到儒學內部對各種道德情感的論證和看法是挺完整的,而且可以補足西方哲學對於相關道德情感的討論。有些當代西方哲學主流的觀點,在細析下反不如儒學的完整。這是個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更新8:

迷惘者: 我覺得你並未清楚區分恥的本質與甚麼行為應產生恥兩者的區別。 恥的本質,可以是因為自己未能實踐出某種道德行為而產生的對自己的一種負面評價及一種因此而生的恨。這種本質,可以是人的本性,也可以是教化產物。你說的孔子的所謂恥代表了他的觀點,沒錯,他的確認為人在某種行為下才應該有恥,而這認為是代表了當時的主流價值觀。正如我們今日也可能有另一套準則,去衡量人應該在甚麼情況下才應該覺得恥一樣。

更新9:

但這差別是對「在甚麼情況下我們應該對自己有負面評價」的看法不同,卻不可以此論斷「恥」的本質有變。可是本問題正正是一種對恥的本質的分析,包括了恥的人性論問題及其正當性問題,這些都是普遍客觀的。即是說,如果你認為結論是恥是教化而來,則這論斷是普遍的。如果你認為結論是恥之有根本就不正當,人是不需要有「恥」的,那這論斷的性質也是普遍的。當然你要以客觀普遍的理由去支持你的結論。

更新10:

leeming05: 有道理,我接納你有關是教育方法一種的這解法。 不過以其他人為「恥」的這種「恥」,除了是有目的地指出他是可恥之外,應該還含有本質上的鄙視。如果單單以教育目的去論說這種恥,似乎不充分解釋其可鄙處。似乎應該說,那些人本就不應這樣,所以這些行為本質上可鄙,因此值得引為恥,也值得以責怪他們恥去嘗試糾正他們。 如果是這樣的話,也即預設了有些行為本質上就是應該「恥」。如果本質上是應該「恥」,則應該無論有沒有教過,他們都不應該這樣做的吧?這好像又回到原先的問題了。

更新11:

我承認有些東西是人性,但我想孟子未必不能解釋為何那些就是人性;我看過〈告子下〉裡其實有嚴謹的論證去支持人性論,不過要深入研究才可以再詳述。 我也沒有這樣堅持,恥也許是人性的一部份,但孔子那句話卻令人覺得他認為恥是教化而來,無論怎樣解釋,都應要有合理的解說。

更新12:

維維: 多謝補充,不過你出示的只是關於理解原文字面意思的資料,並沒有回應我一層一層的疑問。我對原文的理解並無問題,認同了這樣的理解也與本問題無關。

回答 (3)

2009-11-28 6:45 am
✔ 最佳答案
「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前一段話說的是法家對於老百姓的態度,後幾句話說的是儒家對於老百姓的態度。孟軻把這兩殷活歸結為兩種政治,一種叫「王」,一種叫「霸」。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第63頁。

另外,網上http://www.dfg.cn/big5/chtwh/ssjz/30-lunyu-weizheng.htm也找到。
「道之以政」,就是用政治領導人民。為政者制定施政條文,令民遵行。民眾如有不遵者,則「齊之以刑」。「齊」作「整」字講。即用刑罰來整飭之。這樣所得的效果,就是「民免而無恥」。孔注「免」為「苟免」,《廣雅釋詁》「免」作「脫」字講。民眾為苟免刑罰,乃服從政令,然非心服。刑罰稍弛,民則犯法,而不以為羞恥,是為無恥。《管子牧民篇》,以禮義廉恥為治國之四維。國民無恥,亡國之日,不問可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包注:「德,謂道德。」以道德導民,如有人民不從政令者,則以禮整飭之。如此,所得的效果,便是人民「有恥且格」。《釋文》引鄭注:「格,來也。」來,是民心來歸的意思。人民以犯罪為恥,而且誠心來歸,擁護政府。何晏注:「格,正也。」人民有羞恥心,而且歸於正。此說亦可。

恭錄自《論 語 講 要》雪公 講述 ,徐醒民教授 敬記

  總括而言,這「導之以政,.......」句話是政治學問題,是兩種統治方式的問題,就如該章的題目,這不是說「恥」的問題。不過,就如你所說恥是教化而來,那麼這一「........丘亦恥之。」句,也不見得有沖突,這一句也是教導之意。
  似乎你沒注意到,「恥」本身,與差恥的行為,應該感到差恥的行為是須要認識的,而且會隨時代改變。

2009-11-28 08:13:27 補充:
我所引述的兩段話,說明這是政治問題,目的是說孔子不是解釋甚麼是「恥」,你用這句來作論據不牢固。

你似乎想說,如果人的本性中沒有「恥」的,是教導的,所以不能責怪人「無恥」。從孔子的話中;我想,孔子認為人性本來就有差恥之心的,否則何能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呢?

責怪人「無恥」,只是一句責罵的話,並不是指那人的本性中真的沒有「恥」吧,不過是一句很重的話,相當於否認被責者是人了。

其實你的問題是:沒有教過,就不能說他人錯,這只是教育問題,不能成為一個理由的,其實指責都是教導的方式之一。

2009-11-29 14:20:11 補充:
既然你都認為這段話,孔子是談論政治問題,但你卻堅持說孔子是認為「恥」是教化而來的,你應多舉一些証明。我嘗試過解釋了,人有羞恥之心,才能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否則怎能說有效的呢?有了這基礎,孔子才反對鑄刑鼎。

正是孔子認為人的本身有恥這一屬性,他才會認為教育是可行的,講道理是有效的,能觸動人的四端(孟子說的四端),能夠令人由心底裡認同,而刑罰達不到這效果的。

孔子是有說人的性是甚麼,但孟子是補上這個不足的。

2009-11-29 14:20:30 補充:
指責這個恥,那個恥,是用一些實例來教導而已,而且有清楚地說明因由的。你前面才說,孔子認為恥是教化而來的,怎麼現在說「卻不見他們有教育之心」呢?對一個行為的教導,有正的方法,也有負的方法。以你的「巧言,令色」那句來說,就是用負的方法,正的方法就是,做人「立其誠」的。

孔子說甚麼應該可恥或不可恥等,都是在教導中的,以生活中實際例子來教導的,這些清楚可見的,不是猜測出來的。

責怪,只是對錯誤的行為否定程度的表現,再以,巧言令色為例,孔孔也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這是另一方法說之。所以我認為都是教導方法之一。

2009-11-29 21:39:17 補充:
似乎你堅持恥必須與某一種行為相連的,不能單單只有恥這東西。我說它是人本性一部分,意思是說人必定有這些本性,這才是一個人,照孟子說有四端。否則就不是人,是其他動物。但你問為甚麼人有這四端,是答不到的,因為一特殊事物的所有之性質,就是該特殊事物所有的。例如蘋果,就只有蘋果才有的性質,就是本性,否則就不是蘋果了,你要問蘋果為甚麼有這些特性,是答不到的,起碼哲學答不到的。

「除了是有目的地指出他是可恥之外,應該還含有本質上的鄙視。」這句話,似是走遠了,即是說有永恆不變的事理了,這是難以証明的。

2009-11-29 21:39:31 補充:
我認為,人是理性動物,明白到甚麼是錯,就不會做,就感到羞恥的。想做壞事,都先自欺,才能欺人的。孔子亦說過,過而不改,是為過矣。

2009-11-30 22:02:38 補充:
孟子是很早期的思想,整個中國哲學史都有談及人本性的問題。

你說孔子那句話,我已經努力嘗試解釋過,它至多只能理為教導那些行為是可恥或不可恥而已。不過你不同意,但你的反對意見,不夠清楚,都是該句話的字面意思而已。

用一句「人之所以為人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離婁下》),作結尾吧。
2009-11-27 8:31 pm
“丘亦恥之”的“恥”在回答你的朋友的資料裏有譯文說到這是以某某為恥,這應該算解作“可恥”,可以說成“不知羞恥”吧。
再者,Avatar T,依你的重大問題來問,有文本可以參照到孔子的原意嗎?
孔子認為恥是教化而來,那他可以怪人「無恥」嗎?
問到回到問題本身,請問這個“認為”是孔子的原意嗎?而你又有甚麼文本上論據表明孔子確實認為恥是“教化而來”?
如果利用類推之法,引論語一句“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來看的話,似乎也“能恥人”,但這純粹是我個人的言論,我認為他們也有仁之心,所以也可以責怪無恥之人。論語並非孔子所寫,而不追求其真確性之下,純以文章來討論一下,這段說話也可以引別人之言行來對學生說明何謂“恥”。
2009-11-26 12:38 am
《論語.為政》:【原文】 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譯文】孔子說:“以政令來管理,以刑法來約束,百姓雖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為恥;以道德來引導,以禮法來約束,百姓不僅遵紀守法,而且引恥為鑑。
**如果以刑罰為治世之要,人民害怕受刑,雖不致犯法,而不知道羞「恥」的遺害。以明理引導,「恥」義,以禮使之明「恥」效用。能使人民以禮相待,使其明白羞恥之心人皆有之,只是從教化中吸取學習,易於理解何謂羞恥?所謂「知恥近乎勇。」是勇於改過!如此一來人民自然免於無恥之心,而不作惡行為,亦可免於刑罰。所以,以恥為本。以刑罰為末。知本則不會被末所困。現今道德之所以泛濫,多因世人不知「恥」之美德。註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忘八)者, 則是忘失了(羞恥)之心。」而自今墜落!

如果不應,則如以下一句中談及替別人恥的情況應何以理解?
想樓主是未確實明白其中道理吧,如果了解其中大義,則不會有所疑惑了。
《論語.公冶長》: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譯文】 孔子說:“甜言蜜語、滿臉堆笑、點頭哈腰,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心懷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以真心交友,不是打恭作揖就可以。左丘明的交友之道,孔聖人是認同的啊!希望你明白。^^ 謝謝//

2009-11-26 12:45:22 補充:
在下並不同意閣下所言!有時候某些人會以明去問不明的。
據在下了解,先說:孔子並非以為恥是教化而來的,恥是人類予生俱來的,是內心潛藏著的。某些人在年少時,通過父母親的教導,什麼叫羞愧、羞恥,譬喻說:不可以在異性面前赤身露體。要保持潔白的心靈,要是走錯了一步,那麼你的人生目標將難以完美!蕭芳芳小姐成立的「護苗基金」,正是協助兒童免受傷害的例子。當要教化也們的時候,她們會作出相對的反應。所以表面上「恥」象是通過教化而來,而實際上「恥」是潛藏在每人的內心上,通過教育才發揮出來吧!

2009-11-26 13:11:20 補充:
再者:孔子並沒有認同「恥」是後天教化而來的,只是世人一廂情項。八德裡的:「恥德」。是先天而來的。德者美德也!人人皆知的事實。 何謂恥德?要是明白「恥」的重要,自然免於走偏路,走歪路,自心不敢犯錯,要是錯了,亦懂得自我反思,要是知錯能改。「恥」就能發揮出美德的作用,自心改過,則錯而能改,善莫大焉!否則只懂推卸責任,則是忘失恥德。
人類出生以來,本是白紙一張,亦是通過自幼學習,成長中的不斷學習,漸次而成,各自的人生路向吧!然而學習的科目太多了啊!一切皆是生滅法:「緣起緣滅。」哲學、聖學有:佛學、儒學、道學,耶學、回學,五大教門。而一般人所學的都是知識,如何相提並論?然,這些都題是外話。謝謝!

2009-11-26 13:45:09 補充:
要了解《論語》一書是通過孔門弟子將老師平日所教所行一一記錄下來:孔子不會直接說出對與錯,多是從言語、問答中使弟子們反思出正確的答案。怎可說孔子怪人無恥呢?要明白說話背後的用意:巧言令色者是否無恥?就要看他說話的目的了,他的贊美是真心、還是討人歡喜?還是拍馬屁?如此,一來就變得言不由衷了。只懂美言的人,看似身邊都是朋友,但事實上,很多人都害怕言不由衷的人。誰人沒有缺點的!孔子並沒有怪責他人,他只是教導自己的弟子。受教予否一切任隨自然!
「知恥近乎勇」是對知恥的眾生而言,不知恥德作用者,絶對無效用的。
聖人的一生教化,都是使人明白吾人本有美德,無奈固步自封,徒託空言。 謝謝!

2009-11-26 13:45:32 補充:
基督教說:「世人都是罪人。」難道又是神的錯// ^^

2009-11-30 16:17:23 補充: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道同導。皇疏:「導,謂誘引也。」劉氏正義依禮記緇衣篇,道作教字講。孔安國說:「政,謂法教也。」皇疏:「政,謂法制也。」

道之以政,就是用政治領導人民。為政者制定施政條文,令民遵行。民眾如有不遵者,則齊之以刑。齊作整字講。即用刑罰來整飭之。這樣所得的效果,就是民免而無恥。孔注免為苟免,廣雅釋詁免作脫字講。民眾為苟免刑罰,乃服從政令,然非心服。刑罰稍弛,民則犯法,而不以為羞恥,是為無恥。管子牧民篇,以禮義廉恥為治國之四維。國民無恥,亡國之日,不問可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包注:「德,謂道德。」.....

2009-11-30 16:17:46 補充:
.....以道德導民,如有人民不從政令者,則以禮整飭之。 如此,所得的效果,便是人民有恥且格。釋文引鄭注:「格,來也。」來,是民心來歸的意思。人民以犯罪為恥,而且誠心來歸,擁護政府。何晏注:「格,正也。」人民有羞恥心,而且歸於正。此說亦可。

2009-11-30 16:23:25 補充: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足乃手足之足,巧言出於口,令色現於容,足恭表於足。足恭之義,欲前不進也,如韓退之送李愿歸盤谷序云:「足將進而趄。」此三者皆虛情,欺普通人可,欺有見識者則不可。左丘明,魯太史,知春秋義理,見此人通身是假,故恥之。

匿怨而友其人,孔安國注:「匿怨而友,心內相怨,而外詐親也。」與人結怨,小則解之,大則以直報之可也,若匿怨而友其人,則其用心險詐,是以左丘明恥之。此二種人,孔子亦恥之。.......如是以李博士的答案,亦未能得到閣下認同.......那樣的話。誰都幫不了你。THX~!

2009-12-02 14:39:35 補充:
孔子並沒有怪人無恥。只是樓主沒法接受「恥」德的義理吧!^^


收錄日期: 2021-04-27 21:31: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125000051KK0018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