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五區總辭能否達到全民普選的目的?
個人見解:「總辭」是對政改方案表示不滿和反對的一種姿態,然而,若問問廣大的市民(或選民),若看看廣泛的報章社評,普遍不得人心,不獲支持,實為相當消極的抵制行為,叫人懷疑泛民對民主進程之取態。而且,就現階段的諮詢期而言,有政改內容不談,泛民卻一味熱切討論「總辭」之事,完全把問題的重點偏移,的確叫人費解。一直以來,社民連予人一種激進的印象,他們有這樣的「決心」和計劃,還可以符合他們的獨特風格,社民連本身無地區實力或勢力,他們一向的作為都是較為自我(egoism),自成一派,也懶理甚麼正統(orthodoxy),但若論到其他泛民成員也跟他們一齊「顛」,那確是有些始料不及。須知任何的一張選票並非遊戲,即使現行的選舉尚未能達到民主普選的標準,但作為當中一員,機制仍得尊重。如今,這樣搞作一個集體辭職,他日,政府又另行安排補選,既勞師動眾,又勞民傷財,那不是「三輸」(lose-lose-lose situation)(政府、泛民、市民)是甚麼?政改方案大前題的討論卻沒有絲毫得益,那可真是在問題上再加諸問題。據知發起「總辭」其中的一個動機是意欲引起國際間的注意,可惜,如此不成熟的舉措(像初出茅廬的少年看見工作艱辛,便隨便辭工不幹),老實說,這當中倒有點鬧劇(farce)成份,一如社民連幾位大哥大老是在議事庭上擲東西一樣,第一次「出蕉/招」尚有點創意和惹來注目,但次次如是的話,則有點兒無聊,甚或造作。以社民連連番擲物為例,若下次議會中再有無法達致協調,無法取得共識(common consensus)之項目時,今次是「總辭」,那麼,下次還有甚麼更激烈的手段或對策呢?難道又再「總辭」?對社會教育而言,這種行為未免流於敷衍塞責,沒有一點正面的榜樣。綜觀而言,「五區總辭」如此對政府(及中央政府)作不理性的「脅迫」,非但對爭取2012雙普選、製定普選時間表及路線圖、帶動民主選舉的討論無半點助益,還帶來其他負面的效果。
二.香港人應採取什麼方法,向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表達對政制的意見?
個人見解:一如早前港區人大代表譚慧珠,就民主普選(universal suffrage)的議題接受傳媒訪問時闡明,落實選舉與否,取決在於中央政府。儘管「當奴」鴨曾經在競選中許下很中聴的承諾,但承諾歸承諾(just a promising promise),無權就是無權,你奈得我(中央政府)何?因此,泛民首先應該撤消「總辭」的動議,然後再循建設性的方向去籌劃。
個人獻策:(1)泛民發起全城每月或定期進行「兩封信‧雙普選」大行動,推動全港市民持續地寫信予港府及北京政府,表達對2010民主普選的訴求,對民主普選的認同、重視、已然準備,讓全民一齊參與,一起關注民主進程,讓權力機關再無口實,說特區市民還沒準備好,讓市民的心聲透過文字向北大人傳送(雖然掌權者未必細看),讓民主的呼聲響徹於民間、議事廳、媒體報導、權力核心。有沒有看過那齣真人真事改編的寃獄電影「月黑高飛」(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坐了多年寃獄的男主角(由Tim Robbins擔演)也是不辭勞苦地,不問結果地,持之以恒地寄信給監獄長,請求改善監獄圖書館的資源,年復年,最後,出乎意料地,也不知長官受到打動,抑或嫌其嘮叨麻煩,圖書館獲添置了一些新書。對於這樣的毅力和耐性,即使不知道當中有多戲劇元素,但咱們怎麼不可參考?實行像月事一樣,經年累月地每月煩煩那最高統帥一次,或許,終有一天,他們不勝其煩,便煩出個奇蹟來,說不定權力核心終於肯察看民情,終於肯認同大勢所趨、民心歸附的民主之路。
(2)至於其他的民主項目,泛民亦可以運用本身政壇上、地區上、人物網絡上之影響力,舉辦各種諮詢/討論大會、民主培訓活動、民主新青年工作坊/講座、以2010雙普選為題的有獎徵文/繪畫/填詞創作/設計/遊戲等活動,讓民主的認知滲入市民的生活空間裡,不論是幼稚園生、中小學生、大專生、公眾人士、耆老、有識之士、普羅大眾都可以享有接觸、參與、學習的平台,如此一來,就是所謂的「兩條腿走路」的全民抗爭,泛民班子團結的領導,加上全民同心同德,實行雙本齊下,那麼行動上一定更有價值、形勢上一定更有士氣,民意上一定更獲好感和支持。即使最終中央仍然漠視,亦可加深市民對民主進程的認識,長遠來說,對於推行公民責任(例如履行對區議員的票選義務)亦幫了一把,對教育年青的新生代,亦有基礎性的裨益。
2009-11-27 08:35:04 補充:
更正及補充:
1.字誤:雙「管」齊下。
2.介定:上述「泛民」所指的是「社民連」及「公民黨」,至於「民主黨」的黨內成員則對「總辭」反對或支持之聲不一,所以也計算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