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2009-11-22 1:24 am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歷史的轉捩點
1.轉捩點的定義
2.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過
3.第一次世界大戰如何影響到歐洲歷史
-宗教方面
-政治方面
-版圖方面
-其他方面
4.引用一些著名的歷史評論
5.參考資料

回答 (1)

2009-11-22 5:41 am
✔ 最佳答案
戰爭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30幾個國家,15億人口捲入戰爭,對人類的精神和物質都造成了極大的摧毀。

民族國家
戰爭給人類帶來了重大損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四大帝國覆滅了。而巴爾幹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則隨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國削弱
原來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國,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減,而其經濟亦因戰爭以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從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讓給了美國。

十月革命
大戰期間,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德國復仇
《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准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係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耳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國際聯盟
鑑於第一次界大戰的傷亡與物資損失巨大,英法等戰勝國於是發起了一個用以減少武器數目、平息國際糾紛及維持民眾的生活水平的組織,是為國際聯盟(簡稱國聯)。然而,國聯卻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聯合國取代。
 軍事學術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驗的結果。
 新技術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一系列新技術發展的催化劑。戰爭期間,才發明不久的飛機受到一些國家的重視,很快進入實用階段。軍用飛機在戰場上成為一支新軍。飛機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在大戰期間,汽車的機動性引起人們的關注。戰前在歐洲和美國的街道上占主導地位的馬車,很快被汽車取代。德國等原料缺乏的國家,為了應付敵方的封鎖,大力發展化學合成技術。從而推動了化工技術的發展。戰士對物資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們不斷的改進生產流程,為生產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條件。
  萊茵非軍事區
萊茵非軍事區是萊茵河以東50公里。
這個是一戰後《凡爾賽和約》裡的內容。 《凡爾賽和約》是一戰後戰勝的協約國與德國的和約,大體內容包括:軍事上德國禁止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只能招募支援人員參軍,只能保留10萬人陸軍,不准擁有空軍,海軍只保留部分輕型水面艦艇(希特勒上台時德國祇有36艘輕型水面艦艇),不准擁有大噸位艦艇和潛艇,萊茵河以東50公里內德國不得駐軍設防,就是所謂的萊因非軍事區.領土方面德國向法國歸還在普法戰爭中取得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薩爾煤礦區由國際聯盟代管15年,在此期間法國從此處無償開採煤礦作為德國占領阿爾薩斯和洛林的補償(兩處都是法國重要的煤炭基地),15年期滿後有薩爾地區公民投票決定歸屬(就是該地區是併入法國還是回歸德國,1934年薩爾回歸德國)德國放棄了大片領土,在此基礎上波蘭國家得以重建,德國所有海外殖民地由國聯“委任統治”,事實上被英法日本等主要戰勝國瓜分。經濟上規定德國要支付大量賠款,但是沒規定具體數目。後來協約國方面先後提出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1929——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德國宣布停止支付賠款。

p.s宗教冇影響,教會照常番~~~XD

special:
女人的地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女人們是不被看作為“人”的。直到一戰爆發,男人們都被徵去做了戰士,留下的只有老幼婦殘,那個時候,養家做事的就只有女人了。於是女人們就出去工作,掙錢養家。雖然她們和男人做一樣的工作,她們得到的工資相對來說就少了很多。不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女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五四運動
凡爾塞和約條約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做法成為中國五四運動的導火線。 1919年5月4日中國北京的青年學生及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了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而起因正是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原來德國的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併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鉅。

2009-11-21 21:43:04 補充:
 這次事件為在歐洲爆發全面戰爭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波斯尼亞青年普林西普(當時僅19歲)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併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可熄滅的導火線。普林西普的行動是熱愛民族的一種偉大表現,但是刺殺斐迪南的這一薩拉熱窩事件被奧匈帝國當做了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的口實。 1914年7月23日奧國在獲得德國無條件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最後通牒,包括拘捕兇手、鎮壓反奧活動和罷免反奧官員等,塞國除涉及內政項目外悉數同意。不過,奧國依然將行動升級。與此同時,德國知悉俄國的軍事動員,德皇要求俄國停止並迅速備戰.

2009-11-21 21:43:50 補充:
第一次世界大戰大事記
1914年6月斐迪南大公遇刺,點燃了戰爭的導火索。
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1914年8月德國向俄、法宣戰併入侵比利時。英國向奧匈帝國和德國宣戰。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協約國。
1917年2月俄國爆發二月革命,因而退出大戰。
 1917年4月美國參戰。
 1918年3月俄、德國簽約停戰。
1918年9月協約國開始最後的進攻。
1918年11月德國簽約停火,大戰結束。
大事記(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

2009-11-21 21:46:24 補充:
戰爭的結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裡交戰雙方軍民的死亡人數的比例,協約國士兵佔36%,協約國平民佔20%;同盟國士兵與平民各佔22%。請注意戰爭里平民大多是死於西班牙流行感冒。
 協約國士兵的陣亡: 5,497,600
 ·比利時: 13,700
 ·英國: 908,000
 ·澳大利亞:60,000
 ·加拿大:55,000
 ·印度:25,000
 ·新西蘭:16,000
 ·南非:7,000
 ·大英帝國:715,000
 ·法國:1,240,000
 ·法國殖民地:114,000
 ·希臘:5,000
 ·意大利:650,000
 ·中國:5000
 ·日本:300
 ·黑山:30,000
 ·羅馬尼亞:336,000
 ·

2009-11-21 21:46:42 補充:
·塞爾維亞:450,000
 ·美國:50,600
 同盟國士兵的陣亡:3,382,500
 ·奧匈帝國:1,200,000
 ·保加利亞:87500
 ·德意志帝國:1,770,000
 ·奧斯曼帝國:325,000
 平民被殺:6,493,000
 ·奧匈帝國:300,000
 ·比利時:30,000
 ·英國:31,000
 ·保加利亞:275,000
 ·法國:40,000
 ·德意志帝國:760,000
 ·希臘:132,000
 ·羅馬尼亞:275,000
 ·俄羅斯:3,100,000
 ·塞爾維亞:650,000
 ·奧斯曼帝國:1,000,000

2009-11-21 21:50:42 補充:
轉捩(lie)點:就是轉折點的意思。
參考: 百度, baidu, baidu, baidu, baidu, baidu


收錄日期: 2021-04-15 22:49: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121000051KK0092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