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文房四寶,是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因為中國古代文人要經常使用毛筆、墨、宣紙、硯台,它們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文房四寶"在南唐時指諸葛筆、徽州李廷珪墨、澄心堂紙,江西婺源龍尾硯。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指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紙(安徽省宣州)、端硯(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它們不僅具有實用價值,也是融繪畫、書法、雕刻、裝飾等為一體的藝術品。 2007年,中國科學院科技史所、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筆
筆桿長五寸五分,頭長八分,將桿端劈開,裝上筆頭,再於其外以細絲綑紮。筆頭為最佳之兔豪。又,西北曾發現居延筆,是漢筆實物。日本存有天平筆,是唐筆實物。筆之製作,由「頭」興「桿」合成,頭用獸毛,所以書寫。桿所以把執,早期用木材,漢代已用竹管,見於蔡邕筆賦。筆頭所用之獸毛,早期記載已有數種:一為兔毫,見於史記:「始皇令蒙恬與太子扶蘇築長城,恬取中山兔毫造筆。」另為鹿毫、羊毫,見於馬縞中華古今註。元趙孟頫喜用鼬毫,俗名黃鼠狼,故俗稱狼毫。另貍毫、猩毛、豬鬃,皆可製筆。後二者以其毛長,皆用以製大筆,其中以羊毫之硬.軟、長、兔短差別最大。乳羊毫軟而短,老羊毫(尤以公平之鬚)長而較硬。大抵諸毫以紫毫最硬鼬毫、貍毫次之,乳羊毫最軟。筆頭製法,大略有三種:一為「散卓」,亦即用一種獸毛製成,近世稱為純毫。二為有「柱」有「被」之製法,即以較硬較長之毫為筆心(柱),以較短較軟之毫包圈(被)之。此種製法適於鈔寫文書小字之用。三為硬軟毫兼用之製法,亦稱「兼毫」。此種乃以長短略同而硬軟不同之毫,摻合製造,而其比例亦各不同。硬毫取其彈力,軟毫取其柔細。硬毫摻入筆頭中心及其周圈之處而非成柱狀,軟毫除包於筆頭表面外,內部所佔成數也較硬毫為多。此種製法適用於大小字,毫長者可作大字,毫短者可作小字。
2.墨
製造
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最早紀述制墨的方法。 明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一書卷十六《丹青》篇的《墨》章,對用油煙、松煙制墨的方法有詳細的敘述。墨煙的原料包括桐油、菜油、豆油、豬油、和松木;其中以松木佔十分之九,其餘佔十分之一。
燒油取煙法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引蘇東坡詩《歐陽季默以油煙墨二丸見餉各長寸許戲作小詩》 「書窗拾輕煤,拂帳掃餘馥。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解說是掃燈煙制墨。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有一段文字記載燒桐油制墨法:「邇來墨工以水槽盛水,中列盆碗,燃以桐油,上覆以一碗,專人掃媒,和以牛膠,揉成之,其法甚快便,謂之油煙。或訝其太堅,少以松節油或漆油同取媒,尤佳。」(《雲麓漫鈔》卷第十)。
明《天工開物》記載的燒油取煙法:將桐油、清油或豬油放入油燈中點燃,油燈上方有鐵蓋收集油煙。每一位熟練的工人可以掌管200盞油燈,動作要敏捷,否則油煙過老。然後用鵝毛刷輕輕將鐵蓋表明層的油煙刷入紙片上,這是上等油煙,造出的墨精美有光澤。鐵蓋裡層油煙,必須用力刮下的是次等油煙。每斤油可刮取約一兩上等油煙。 燒松木取煙法
在地上搭長十幾丈(1丈=3.3米)長的竹棚,用紙和草席密封,竹棚和地面聯接處,用泥土密封。竹棚上每隔一段開一個煙孔,竹棚內用磚鋪通煙道。
斬取松木必須將松樹榦底部鑽洞,點火烤樹榦,讓松香流淨,即便殘留一點松香,燒出的松煙,質量不好。將松木斬塊堆入竹棚,從竹棚前端點火,連燒幾天,松煙從竹棚前端向竹棚後端瀰漫,待冷卻後便可以入竹棚刮取松煙。從竹棚後段刮取的松煙叫清煙質量最好,供優質墨料,中段刮取的是二等松煙,叫「混煙」,用做普通墨;前段刮取的松煙叫「煙子」,供印刷用。
3.紙
製造紙張
古代
參照右上方圖片,有五個主要的步驟。從圖中可知當時中國的造紙業已經相當成熟,每道工序的專家各司其職,並且已開發出一些造紙專用的設備。
斬竹漂塘:砍下竹子置於水塘浸泡,使纖維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樹皮、麻頭、和舊魚網等植物原料搗碎。
煮楻足火:把碎料煮爛,使纖維分散,直到煮成紙漿。圖中可見大鍋中的碎料用大石壓住,有助於完全煮爛。
蕩料入簾:待紙漿冷卻,再使用平板式的竹簾把紙漿撈起,過濾水分,成為紙膜。此一步驟要有純熟的技巧,才能撈出厚薄適中、分佈均勻的紙膜。
覆簾壓紙:撈好的紙膜一張張疊好,用木板壓緊,上置重石,將水壓出。
透火焙乾:把壓到半乾的紙膜貼在爐火邊上烘乾,揭下即為成品。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b/Making_Paper.gif
造紙術的古代過程
4.硯
硯之形制甚多,早期漢、晉、南北朝、隋代,不論瓷石,以圓及懶形為多。亦有方形,多有足,或有蓋。於墨堂(磨墨硯面)之周圍,皆作成一公分許之溝渠,用以貯水,稱為石渠。橢者多一端有足,一端勢低,便於蓄墨。入唐以後,長形漸多,有箕形、屐形、風字等式樣。其風字硯,一端稍仄稍深以蓄墨。一端稍寬平淺以舐筆。南唐官硯作長方形,一端有池。